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针刺对肥胖大鼠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机体瘦素和胰岛素含量及其血脑转运的作用。方法:将1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质量、体脂及中枢和外周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体脂及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的同时,针刺组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13.43&;#177;1.85)μg/L,(66.92&;#177;24.71)mIU/L]与对照组[(17.23&;#177;3.07)μg/L,(172.40&;#177;74.99)mIU/L]比较,均明显回降(P&;lt;0.05和0.01),而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却明显升高(P&;lt;0.0l和&;lt;0.05)。大鼠体质量与血中瘦素呈显著正相关(r=0.677,P&;lt;0.01);血清瘦素与胰岛素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38,P&;lt;0.05)。结论:针刺对肥胖机体下丘脑和血中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改善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以及调整异常的内分泌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作用可能是针刺减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弓状核功能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知针灸减肥机制涉及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针刺对弓状核功能调整作用如何?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弓状核功能的作用,进一步深化针刺减肥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针灸研究所及一所人口管理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4/10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研究所完成.选用1个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方法以普通全价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针刺组大鼠给予针刺治疗14 d,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每天放入大鼠固定器中适应15 min,持续14 d.采用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化学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中枢和外周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以及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肥胖指标及对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的影响.②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③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④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与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量[(517.74±29.35)g,(319.85±3.96),(13.88±1.32)g,P<0.01]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肥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3.12±1.92)Hz,(8.99±2.71)Hz,P<0.01];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与体质量、Lee's指数和体脂量均呈负相关(r=-0.592,-0.672,-0.521).针刺组较对照组肥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明显增高[(9.75±2.02)Hz,P<0.01].结论针刺对肥胖机体下丘脑弓状核功能的良性作用可能是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弓状核功能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知针灸减肥机制涉及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针刺对弓状核功能调整作用如何?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弓状核功能的作用,进一步深化针刺减肥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针灸研究所及一所人口管理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4/10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研究所完成。选用1个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方法:以普通全价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针刺组大鼠给予针刺治疗14d,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每天放入大鼠固定器中适应15min,持续14d。采用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化学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中枢和外周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以及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肥胖指标及对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的影响。②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③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④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与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量(517.74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针刺减肥的疗效已在临床得到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减肥中所起的作用如何,中枢调节与外周作用之间的又有哪些内在联系呢?目的:研究针刺对肥胖者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材料:实验于1998—06/2000—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肥胖组,正常组。方法:高脂致肥饲料喂养SD大鼠、制作实验性肥胖模型。应用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通过对实验性肥胖大鼠针刺治疗,观察下丘脑外侧区饥饿中枢、腹内侧核饱食中枢神经细胞单位时间内电活动(Hz)。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针刺前后同期体质量变化及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放电频率。结果:针刺能够明显降低下丘脑外侧区的兴奋性,其中针刺组,肥胖组,正常组的值分别为(9.4&;#177;3.7),(21.4&;#177;6.8),(9.1&;#177;5.2)Hz(P&;lt;0.01),提高腹内侧核的电活动频率,3组分别为(21.1&;#177;4.3),(5.0&;#177;1.3),(14.5&;#177;2.2)Hz(P&;lt;0.01),抑制肥胖鼠亢进的食欲,减少热卡的摄入,达到减肥目的。结论:针刺对肥胖动物中枢神经核团的调整作用是针刺减肥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采用光、电镜技术和形态计量方法对弓状核神经元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①3组间神经元胞体的面积分数、面数密度、神经元胞体和胞核的等效直径无显著性变化。②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大鼠弓状核暗神经元细胞器体积分数比较:线粒体[(5.82&;#177;0.91),(3.22&;#177;0.66),(5.88&;#177;0.43)%](F=6.89,P&;lt;0.05)、粗面内质网[3.66&;#177;0.35),(5.72&;#177;0.79),(3.84&;#177;0.36)%](F=25.28,P&;lt;0.05)和溶酶体[(1.82&;#177;0.53),(3.68&;#177;0.72),(2.28&;#177;0.49)%](F=24.64,P&;lt;0.05)的体积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SNK检验显示,癫痫组线粒体体积分数下降(q=9.96,P&;lt;0.05),粗面内质网(q=10.72,P&;lt;0.05)和溶酶体(q=7.15,P&;lt;0.05)的体积分数增加,其余未见明显差异(q≤3.08,P&;lt;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暗细胞各细胞器的体积分数和面数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3.54,P&;gt;0.05)。结论:川芎嗪对癫痫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氧运动对肥胖妇女瘦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妇女瘦素水平的影响以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8名肥胖绝经妇女实施20周有氧运动,检测受试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浓度及形态指标。结果:形态指标有明显改善,受试者平均体质量下降(2.05&;#177;0.1)kg;空腹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下降[瘦素水平:(12.59&;#177;4.38)比(11.36&;#177;9.74)μg/L,P&;lt;0.05;胰岛素水平:(9.17&;#177;2.30)比(7.76&;#177;2.21)mIU/L,P&;lt;0.05];瘦素水平和体质量指数、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和胰岛素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氧运动能改善肥胖妇女的形态,对瘦素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时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异常及其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分离解剖出右侧坐骨神经,测定诱发电位出现的波幅(amplitude of eyoked potentials,AEP)、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ensoxy/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MNCV),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SD大鼠模型。48只糖尿病大鼠按经(胰岛素)控制后血糖水平分成3组:ID—1,2,3组,16只正常大鼠用作对照组。反转录一多聚酶链扩增反应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IGF-1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组织IGF-1肽含量;诱发肌电图测定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病程早期(2周,2个月),正常对照组、ID-2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含量(1.15&;#177;0.090,0.79&;#177;0.048,P&;lt;0.001;1.17&;#177;0.069,0.53&;#177;0.023,P&;lt;0.001)、肽含量均下降[(196.66&;#177;14.9),(128.2&;#177;11.25)μg/g,P&;lt;0.001;(196.66&;#177;14.9),(74.43&;#177;5.33)μg/g,P&;lt;0.001]出现在相应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异常之前,程度均随糖尿病控制状态而异,且随病程进一步逐渐下降[IGF—1 mRNA(0.71&;#177;0.024)~(0.47&;#177;0.021);IGF-1肽(114.35&;#177;8.09)~(64.58&;#177;3.89)μg/g,P&;lt;0.001]。血清IGF-1呈一致性下降(r=0.99,P&;lt;0.001)。其变化与坐骨神经功能改变(感觉神经:r=0.54,P&;lt;0.05,运动神经:r=0.49,P&;lt;0.05)、组织形态异常关系密切(神经纤维密度r=0.68,P&;lt;0.05),血糖正常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下降,程度依糖尿病严重状态而异并随疾病进程加重,血清IGF-1水平相应地出现变化,提示肝组织为血循环IGF—1的主要来源。这种表达异常可能导致外周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减肥是防止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针灸具有无毒副作用的减肥降压效果。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门诊患者,将针灸治疗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症无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正常人相比较,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肥胖指标、血压、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activation indices,IAI)、瘦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vnthase,NOS)水平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四型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胃肠实热、肝郁气滞和脾虚湿阻三型肥胖症无并发症患者与正常健康人针灸前后肥胖指标、植物神经功能、血糖、胰岛素、瘦素、一氧化氮、NOS的比较。结果:针灸治疗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症均可降低肥胖指标参数、瘦素和胰岛素水平(P&;lt;0.05和P&;lt;0.01);还可升高LAI、一氧化氮和NOS水平(P&;lt;0.01);前者Y值结果明显回降(P&;lt;0.05)而后者Y值显著回升(P&;lt;0.01)。针灸后植物神经功能[针灸治疗后神经功能参数分别为12.19&;#177;0.61),(0.98&;#177;0.48)],胰岛素[69.88&;#177;91.12),(121.16&;#177;52.52)mU/L],瘦素[(111.28&;#177;49.25),(78.33&;#177;22.16)μg/L],一氧化氮[(55.38&;#177;19.53),189.39&;#177;23.25)μmol/L]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lt;0.05-0.01)。结论:针灸对肥胖症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植物神经功能、胰岛素、瘦素、一氧化氮水平有良性调整作用,这可能是实现减肥和降低血压的效应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基因表达异常及其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64只。将64只大鼠按初质量匹配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6只和糖尿病组48只。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并进一步将糖尿病大鼠按血糖水平分成3组(胰岛素治疗1,2,3组),与正常大鼠组进行实验比较。反转录一多聚酶链扩增反应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IGF-1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组织IGF-1肽含量;诱发肌电图测定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2周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程发展进一步下降(P&;lt;0.01)。糖尿病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肝组织IGF-1肽含量与IGF-1mRNA几呈平行变化趋势。此变化趋势与肝组织IGF-1肽含量变化一致(r=0.99,P&;lt;0.001)。糖尿病2周时,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电生理差异无显著无意义(P&;gt;0.05)。糖尿病2,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电生理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糖尿病2,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3组与胰岛素治疗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胰岛素治疗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糖尿病3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及胰岛素治疗1组的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神经纤维密度[(20.98&;#177;0.89),(21.28&;#177;1.14)μm^2;(25.1&;#177;2.94),(27.31&;#177;3.21)μm^2;(12.17&;#177;1.2),(2.14&;#177;0.9)&;#215;10^3mm^-2]比较,胰岛素治疗2组和胰岛素治疗3组轴突面积[(18.35&;#177;1.00),(14.80&;#177;0.76)μm^2],髓鞘面积[(22.93&;#177;3.13),(18.34&;#177;0.90)μm^2],神经纤维密度[(10.11&;#177;0.32),(8.68&;#177;0.30)&;#215;10^3mm^-2]均显著减少或下降。血清IGF-1呈一致性下降(r=0.99,P&;lt;0.001)。其变化与坐骨神经功能改变(感觉神经:r=0.54,P&;lt;0.025,运动神经:r=0.49,P&;lt;0.05)、组织形态异常关系密切(神经纤维密度r=0.68,P&;lt;0.025),血糖正常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性意义(P&;gt;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下降,程度依糖尿病严重状态而异并随疾病进程加重,血清IGF-1水平相应地出现变化,提示肝组织为血循环IGF-1的主要来源,这种表达异常可能导致外周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剌和饮食结构调整对实验性肥胖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8在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完成,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肥胖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其48只分成6组,针剌+普食组、针剌对照+普食组、针刺+高脂组、针刺对照+高脂组、肥胖模型普食组、肥胖模型高脂组,各组8只。正常组随机取8只。针剌治疗取一侧足三里、内庭,20min/次,隔日1次,连续15次,左右侧轮流取穴。针刺对照组将大鼠放置于30cm高的平台20min,不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连续15次。将普通饲料喂养的雄性大鼠作为正常组。肥胖模型高脂组喂高脂饮食,即每100g普通饲料中加入奶粉10g,猪油10g,鸡蛋1只,浓缩鱼肝油0.1mL(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维生素D21000单位),黄豆芽250g。干预30d后,观察两组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3√体质量&;#215;10^3体长)、饮食量、饮水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48只实验过程中针刺+普食组和肥胖模型高脂组各脱失1只,加正常组8只,进入结果分析54只。①针刺+普食组体质量、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其他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②针刺+普食组干预后体质量、Lee’s指数均低于肥胖模型高脂组[(456.79&;#177;25.76)g,(301.99&;#177;7.06);(493.49&;#177;26.92)g,(313.32&;#177;4.70),P&;lt;0.05],其他各组上述两项指标与肥胖模型高脂组差异不明显。③针刺+普食组干预30d后体质量明显低于针刺+高脂组[(456.80&;#177;25.76),(486.85&;#177;18.47)g,P=0.021]。④针剌+普食组与肥胖模型普食组比较干预后,体质量无显著差别。结论:针刺结合饮食结构调整对肥胖大鼠的作用较单一针剌和单一饮食结构调整显著,各组总饮食量比较,也说明针刺与饮食结构控制共同作用抑制食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知针灸减肥机制涉及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针刺对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NOS活性的调整作用如何?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和NOS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针刺减肥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设计:以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实验研究。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研究所、南京人口管理学院生殖医学教研室。材料:本实验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研究所完成。1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体质量50~70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17],动物级别为清洁级(合格证号:苏动质字第97001号)。干预:以普通全价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大鼠给予针刺治疗14d,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每天放人大鼠固定器中适应15min,持续14d。采用神经生化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质量、体脂及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和NOS含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肥胖指标及对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的影响。②针刺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③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NOS活性与体质量和Lee’s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458.33&;#177;7.43)g、Lee’s指数(302.23&;#177;4.11)和体]脂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86,9.99,8.31,P&;lt;0.01);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0.31&;#177;0.08)μmol/g]和NOS活性[(1.67&;#177;0.65)μkat/g]也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6,-4.91,P&;lt;0.01)。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NOS活性与体质量和Lee’s指数呈高度正相关(r=0.760,0.804)。针刺治疗明显降低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0.33&;#177;0.10)μmol/g]和NOS活性[(4.17&;#177;1.07)μka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4,2.88,P&;lt;0.05~0.01)。结论:针刺对肥胖机体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NOS的活性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2.
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研究HD02在大鼠慢性前脑缺血过程中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16~18个月SD大鼠64只,雄性,体质量300-350g。利用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HD02干预前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检测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Calcineurin和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lpain)活性。结果:HD02有减少阳性凋亡细胞出现率[(5.404&;#177;1.38)%与模型对照组(12.72&;#177;3.45)%比较,t=4.84,P&;lt;0.01]及减少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表达(HD02组比模型对照组:缺血15d:7.10&;#177;1.90比12.55&;#177;3.30,t=3.86,P&;lt;0.01:缺血30d:4,60&;#177;1.15比9.50&;#177;4.20,t=4.67,P&;lt;0.01),降低Calcineurin D02组比模型对照组:大脑皮质每克蛋白中含[(38.24&;#177;5.58)比(48.98&;#177;5.04)nmol/s,t=3.64,P&;lt;O.O1];海马每克蛋白中含[(37.87&;#177;3.38)比(52.58&;#177;4.92)nmol/s,t=3.75,P&;lt;0.O1]和Calpain活性[大脑皮质每毫克蛋白中含(2.96&;#177;O.77)比(4.56&;#177;0.85)A/h,t=3.84,P&;lt;0.05];海马每毫克蛋白中含[(2.90&;#177;0.28)比(4.91&;#177;0.94)A/h,t=3.97,P&;lt;0,01]的作用。结果:HD02有一定的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并耳穴压籽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以针刺并耳穴压籽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部分因素。方法:对87例患者采用以体针、耳穴压籽为主,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的综合减肥方案。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87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4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已随访追踪19例,1年后无一例反弹。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肥胖度、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67.8&;#177;9.4)kg,(33.1&;#177;5.8)%,(26.7&;#177;2.8)kg/m^2,(83.2&;#177;7.4),(91.4&;#177;4.6),(53.0&;#177;4.3),(36.4&;#177;3.1)cm]等肥胖指标均较治疗前[(72.8&;#177;9.3)kg,(39.7&;#177;4.5)%,(28.9&;#177;3.5)kg/m^2,(87.5&;#177;7.6),(96.2&;#177;4.8),(56.2&;#177;5.1),(39.2&;#177;3.5)cm]明显降低(P&;lt;0.01)。该方案疗效是年龄小者优于年龄大者(P&;lt;0.05),局部性肥胖者优于全身性肥胖者(P&;lt;0.05),肥胖度轻者优于重者(P&;lt;0.05),无家族史者优于有家族史者(P&;lt;0.05),辨证施针者优于未辨证者(P&;lt;0.01).结论:以针刺并耳穴压籽为主,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的综合减肥方案疗效确切,患者年龄、肥胖类型、肥胖程度、有无肥胖家族史、是否辨证施针是影响肥胖治疗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逆针关元穴对自然老化的更年期雌性大鼠血脂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个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自然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3.46&;#177;0.18),(3.19&;#177;0.16),(3.01&;#177;0.28)mmol/L,P&;lt;0.05]。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2.97&;#177;0.19),(3.46&;#177;0.18)mmol/L,P&;lt;0.05];[(2.93&;#177;0.10),(3.09&;#177;0.16)mmol/L,P&;lt;0.05]。②三酰甘油水平:自然16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2.17&;#177;0.38),(0.99&;#177;0.09)mmol/L,P&;lt;0.01]。逆针16月龄组与自然16月龄组比较显著下降[(2.02&;#177;0.24)(2.93&;#177;0.10)mmol/L,P&;lt;0.01]。③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逆针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1.33&;#177;0.17),(1.42&;#177;0.12),(1.12&;#177;0.11)mmol/L,P&;lt;0.051。逆针12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上升(P&;lt;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自然12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1.77&;#177;0.22),(1.36&;#177;0.22)mmol/L,P&;lt;0.01]。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年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P&;lt;0.05~0.01)。结论:逆针关元穴能调整更年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调节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雌性未交配6个月龄SD大鼠用去卵巢手术制作动物模型,分为4组:假手术组、雌激素一组、雌激素二组、手术组;去卵巢手术后1周开始雌激素一组皮下注射雌激素20μg/(kg&;#183;d),共12周,雌激素二组在处死前2d开始皮下注射雌激素40μg/(kg&;#183;d)。动物处死前测量体质量,并留取血清标本,进行血清瘦素水平分柝。结果:血清瘦素水平(μg/L)手术组(8.82&;#177;0.98)和雌激素二组(17.03&;#177;2.70)较假手术组(14.50&;#177;1.71)和雌激素一组(9.66&;#177;1.27)明显增高(t=9.014,811,P均&;lt;0.01),雌激素二组较手术组明显升高(t=2.494,P&;lt;0.05),假手术组和雌激素一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8.11,P&;gt;0.05)。体质量(g)手术组(317&;#177;22)和雌激素二组(369&;#177;77),假手术组(374&;#177;33)和雌激素一组(309&;#177;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95,0.439,P均&;gt;0.05)结论:雌激素可以促进去卵巢大鼠瘦素的分泌,卵巢切除术后大鼠血清瘦素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可能是体质量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张春燕  朱星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518-1519,F003
目的 研究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密度及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进一步探讨神经细胞衰老过程的特征,为纹状体神经元衰老变化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观测健康Wistar大鼠18只,按月龄分为一两个月龄大鼠、六七个月龄大鼠、&;gt;24个月龄等3组,用电镜及体祝学方法观测纹状体神经细胞密度及超微结构。结果 一两个月龄与六七个月龄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密度差异天显著性意义(P&;gt;0.05)、24个月龄以上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跑密度量低,与前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同月龄大鼠层壳核、苍白球单位体积神经细胞数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尾壳核神经细胞数目明显高于苍白球,尾壳核平均(81573&;#177;8272)个/mm3,苍白球为(24958&;#177;4314)个/mm^3(P&;lt;0.01)。一两个月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较幼稚,游离核糖体较多;六七个月龄大鼠神经细胞发育成熟;&;gt;24个月龄大鼠神经细胞退化。结论 神经细胞代谢、构筑和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马红  杨香玖  高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30-6631
目的:研究瘦素对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乳鼠胰岛细胞,与瘦素共同孵育24h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和瘦素温育的大鼠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基础状态下,瘦素组胰岛素分泌量为(50.63&;#177;5.53)mU/L,与对照组比较(67.71&;#177;6.01)mU/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213,P&;lt;0.01)。在葡萄糖刺激下,瘦素组的胰岛素分泌量为(153.43&;#177;11.03)mU/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05.38&;#177;15.50)mU/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31,P0.01)。结论:瘦素抑制基础状态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瘦素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醒脑静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与氨基酸受体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观察醒脑静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海马NMDA受体的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和6h,醒脑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MCAO组(P&;lt;0.01);且模型组梗死体积24h(197.60&;#177;34.03)mm^-3明显大于6h(140.60&;#177;14.81)m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但治疗组梗死体积6h是(114.60&;#177;23.62)mm^3,24h是(125.60&;#177;20.51)mm^3.后者明显小于模型组(P&;lt;0.01);缺血1,6,24h,模型组NMDA受体表达分别为(8.40&;#177;1.23),(12.08&;#177;1.80),(17.94&;#177;1.62)nmol/g,呈逐渐上调趋势(P&;lt;0.05),24h时治疗组NMDA受体表达为(5.22&;#177;1.43)nmol/g,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结论: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非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喹啉酸损毁Meynert基底核建立非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方法:应用喹啉酸(每侧150nmol,2μL)损毁老年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一次性训练被动回避跳台实验和水迷宫空间分辨能力测试,研究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变,并观察1,2,3,4四氢吖啶(THA)对Meynert基底核损毁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结果:与假损伤组相比,喹啉酸损伤Meynert基底核后13d,大鼠在跳台中出现的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增多,学习中为(1.25&;#177;0.71)次比(3.75&;#177;1.28)次(q=6.83,P&;lt;0.01),重测验中为(0.50&;#177;0.53)次比(2.00&;#177;0.76)次(q=7.42,P&;lt;0.001)。损伤后16d,大鼠学会迷宫所需的训练次数显著增加(q=22.16,P&;lt;0.001)。与喹啉酸组对比,腹腔注射THA 10mg/(kg&;#183;d)13d后,Meynert基底核损伤后大鼠在跳台中出现的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lt;0.01),腹腔注射THA 16d后学会迷宫所需的训练次数也显著减少(q=20.38,P&;lt;0.01)。结论:喹啉酸损毁老年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能够建立非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上女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因其具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女性单纯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14例依据患者意愿分成治疗组(针灸疗法)58例和对照组(口服利维爱)56例,做疗效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单纯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针灸治疗与口服利维爱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肥胖指标、自主神经功能和Kupperman指数的对比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1),针灸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分别为(0.46&;#177;0.55,-0.06&;#177;0.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Kupperman指数分别为(38.76&;#177;12.61,11.42&;#177;9.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针灸对单纯性肥胖并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同时具有良好减肥和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症候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