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对联合办学发展中医专科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介绍了成都中医学院开展联合办学发展中医专科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和经验,提出了联合办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得出肯定的结论,认为联合办学是发展中医专科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个专科可以搞活一个医院,中医专科专病可提高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可极大地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中医院最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域。搞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中医院提高医疗水平,扩大知名度,拓展医疗市场份额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突破我国中医多年发展缓慢的瓶颈,使中医院步入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中医为特色的办院方向是中医医院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为此曙光医院创建建以中医医院中心为龙头的特色专科,来促进其他特色专科的建设,为了发扬专科优势,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加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来提高特色专利的水平,同时注意医院的科室管理和人才建设以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赢得中医院医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具特色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保护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中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到2004年底,全国中医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已经发展到2600多所,中医院床位达到27万多张,通过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尤其是有一定特色的中医专科医院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医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学术研究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学术水平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学科建设、专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自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等中医专科教育虽早在1958年就举办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发展缓慢。只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专科教育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专业布点,而且招收学生人数上都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为了使中医专科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突出中医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于1988年组织全国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座谈会,进行过初步研讨。但总体说来,对高等中医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的认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刻,需要继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本文仅就高等中医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问题,谈一些看法和意见,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中医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简要介绍了1991年成都会议制定的专科中医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方案,明确了实施这一改革,在认识上必须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4):F0002-F0002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脑病医院始终坚持以“专科专病求生存、靠中医特色谋发展”的办院方针,把“寻找突破点,抓住核心点,重视基本点,建好中心点,把握支撑点,抢占制高点”作为办好专科医院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医药从业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试图从深圳市中医院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阐述中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形神兼备",突出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使中医院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在形象等方面进行的思考与探讨,试图提供有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几个思路,宣传并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为中医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中医根植于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历经沧桑才保存至今.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西医学引进中国几度让中医濒临被取缔的境地.中医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除客观原因外,更多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中医内部出现的浮夸风、拜金主义、中医院西化、中西医同步教育等问题都阻碍了中医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和中医文化的宣传,加强传承教育,建设特色型中医院,加强中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等措施,为中医的发展扫平障碍.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学术体系。师承教育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文明。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师承教育的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师徒传承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师承遵循中医药学发展规律,是中医学教育的主导模式。中医师承是造就名医的摇篮,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取得突破的关键。师承是造就名医的摇篮,是理论与实践发展取得突破的关键。中医师承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引领东方文化的主流。目前要做好中医传承工作,不仅要从中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着手,更要把师承教育放在中医药学发展创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在传承中善于融合自然、人文科学等发展创新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鼻鼽”中医体质特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鼽(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非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中医体质特点,探索中医体质因素在鼻鼽中的作用。方法汇集一年内就诊的15岁以上1008例"鼻鼽"患者,以致敏原的皮肤点刺试验及临床症状分为变态反应性鼻炎组(AR)和非变态反应性鼻炎组(NAR),分别对两组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特禀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鼻鼽的中医体质特点。结果以1008例鼻鼽的患者中,相对平和质,阳虚质患NAR的概率增加,OR为2.78,95%CI为2.33~4.69;特禀质者患AR有显著增高,OR为3.84,95%CI为2.83~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质者患AR及NAR的几率均等,两者均易发病。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的危险度明显降低。结论阳虚质、气虚质是NAR发病的主要体质因素;特禀质、气虚质亦是AR发病的主要体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中药师提供优质临床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2010年以来,我院依据医疗机构在药学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主要采取明确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策略和构建中药师长效培养机制策略等措施.结果 通过对中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进行实践探讨,医院建立了中药师全程化药学服务与中药临床药学监护体系,切实提高了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2011年以来,本院患者及其家属与临床医技人员接受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各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本院中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可为临床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人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逐渐提高,蕴含着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也渐具规模.现以中医药文化旅游为研究主题,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的三个阶段,比较和分析我国各阶段中医药文化旅游的不同侧重点,归纳其进步与不足之处,提出中医药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应重点在制度构建、产品供给、实施路径等方面实现突...  相似文献   

17.
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回顾当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及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特点,提出将微博用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当中,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工作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新生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学天人舍一的整体思想、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辨证论治和知常达变的治疗原则、阴阳平衡的养生理念以及“悬壶济世”的习医宗旨、“医者仁心”的高尚美德,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医药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生动教材。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岭南中医药学术发展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地区有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从医学与社会文化的广泛联合及互动关系的寻绎分析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医家学术思想的深层的探索,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医学成就的内在联系,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规律,对丰富祖国医药学体系,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式是学科的本质 ,也是区别不同学科的决定性依据。构成中医学范式的三个要素即主导观念、核心概念、研究方法 ,决定了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发展态势。中医学应该引入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 ,更替核心概念 ,确立新的科学观念 ,重建新的学科范式 ,如此才能使中医学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