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贝宁病人采用单次与连续硬膜外腔麻醉的对比观察孟尽海邹嘉宾国内关于硬膜外麻醉对贝宁人麻醉效果的报道少见,作者在非洲贝宁通过临床麻醉观察,对比研究了贝宁人对硬膜外腔麻醉的镇痛平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以及其它方面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单侧置管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侧方置管)和B组(常规置管)。A、B两组病人均取患侧卧位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A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患侧(术侧)旋转30°~35°,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4 cm,B组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导管,比较两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A组麻醉阻滞效果、VA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romage运动阻滞3级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1级者B组多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侧方置管法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有较好的麻醉和运动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淑屏 《广州医药》1995,26(6):24-25
对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阻滞插入硬膜外导管前注局麻药试验量与插入硬膜外导管后注局麻药试验量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前者骶神经阻滞率高,镇痛作用较完善,硬膜外腔出血减少,争取了麻醉诱导时间,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韦明选 《吉林医学》2013,(27):5552-5553
目的:对比研究剖宫产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于术后6 h、12 h的安静状态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均不需要辅助药物就能顺利完成手术,且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Ⅰ级3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硬膜外麻醉组Ⅰ级18例,Ⅱ级32例,Ⅲ级1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临床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 80例病人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80例 ,年龄 2 6~ 6 8岁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复合组 (N =4 0 )行全麻复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方法 ;对照组 (N =4 0 )单独使用全麻。复合组选T5~ 6 (胸部手术 )或T8~ 9(上腹部手术 )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后固定导管 ,隔离膜封闭穿刺部位 ,硬膜外腔注入 1.3%利多卡因试验量 5ml,全量 10ml左右 ,测定麻醉阻滞平面。两组均在力月西、芬太尼、福罗、琥珀胆碱诱导下行气管内插管 ,…  相似文献   

6.
目的:硬膜外腔双管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度占全年麻醉总数的比例。方法:回顾5年间的硬膜外腔双管阻滞麻醉实施情况,硬膜外腔穿刺点自C4-L3不等,术中按试验5ml 持续维持量5ml/h模式给药,配方2%利多卡因10ml 0.5%布比卡因10ml,共计20ml。结果:5年间的麻醉总人数双管法明显增多,满意度为100%。结论:硬膜外腔双管阻滞麻醉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于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 C S E A)并与单纯硬膜外麻醉( E A)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应用联合阻滞针于一个间隙完成椎管内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减少了辅助用药量,麻醉中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结论: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温度局麻药与连续硬膜外麻醉阻滞作用的关系。方法:将三组不同温度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观察其对硬膜外阻滞作用的影响。结果:低温或体温组,均可缩短硬膜外麻醉阻滞作用潜伏期,而低温组阻滞节段不及体温及室温组,镇痛肌松效果:体温组〉室温组〉低温组。结论:局麻药温度对硬膜外麻醉阻滞作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顾达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1):854-854
<正>连续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在连续硬膜外穿刺针针尖进入硬膜外间隙后,我们通过测量针蒂至皮肤的距离,从而算出皮肤至硬膜外的距离,再用此距离加上硬膜外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一般3~5cm,然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了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并与单纯硬膜外麻醉进行了对比。资料和方法 择期行下腹及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联合组)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组(单纯组),每组20例。穿刺间隙选择L2~3或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联合组用腰麻针刺破硬膜,回吸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重比重的卡因溶液1.5~2.5ml,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2.5cm备用,如腰麻平面不够或麻醉效果减退及时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单纯组用药为利多卡因和的卡因合剂。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局麻药中添加0.1%麻黄素行硬膜外阻滞162例,对其麻醉性能和血压作了观察.结果表明:硬膜外腔应用麻黄素不影响硬膜外阻滞性能;阻滞后各时期患者的血压、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阻滞后低血压的发生率7.4%;硬膜外腔麻黄素1次用量13±2 mg显著小于文献报告的安全剂量(1次不大于30mg);全组病例无麻醉并发症.作者认为:本法能有效地预防硬膜外阻滞后的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剖宫产手术后PCE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足月单胎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剖宫产,术后均连接PCEA,PCEA采用相同配方,总剂量为150 ml,术后两组均连接PCEA,总剂量控制在150 ml,镇痛药均为0.75%罗哌卡因3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12 ml,芬太尼0.4 mg。观察两组产妇在术后2 h(T0)、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72 h(T6)的活动和静息VAS情况和Blous次数,比较两组产妇的下床时间、肠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静息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T4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Blous次数高于硬膜外组,T3、T4、T5Blous次数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下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肠排气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泌乳时间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瘙痒发生率、腰痛发生率均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两种椎管内麻醉,在术后应用PCEA均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后产妇泌乳和肠排气恢复较早,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张银星  潘晓霞 《吉林医学》2013,34(2):298-299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使用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80例阑尾手术患者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二次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以硬膜外麻醉方法作为对照。方法选择择期二次剖宫手术病人61例,26 ̄40岁,ASAⅠ ̄Ⅱ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组(Ⅰ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Ⅱ组,n=31),Ⅰ组用0.75%罗哌卡因2ml和50%GS 0.5ml及3%麻黄碱0.5ml配成重比重液,用DurasafeTM型联合阻滞配套针于L2-3间隙穿刺,以0.1ml/秒的速率蛛网膜下腔给药1.8ml ̄2.3ml,术中酌情给予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Ⅱ组用0.75%罗派卡因,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置管,总用药量为(87.1±20.1)mg。比较两组术中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术中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明显优于Ⅱ组,观察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由于第一次剖宫产手术后粘连导致二次手术时肌松、镇痛效果差,而腰-硬阻滞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二次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以硬膜外麻醉方法作为对照。方法选择择期二次剖宫手术病人61例,26 ̄40岁,ASAⅠ ̄Ⅱ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组(Ⅰ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Ⅱ组,n=31),Ⅰ组用0.75%罗哌卡因2ml和50%GS 0.5ml及3%麻黄碱0.5ml配成重比重液,用DurasafeTM型联合阻滞配套针于L2-3间隙穿刺,以0.1ml/秒的速率蛛网膜下腔给药1.8ml ̄2.3ml,术中酌情给予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Ⅱ组用0.75%罗派卡因,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置管,总用药量为(87.1±20.1)mg。比较两组术中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术中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明显优于Ⅱ组,观察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由于第一次剖宫产手术后粘连导致二次手术时肌松、镇痛效果差,而腰-硬阻滞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立新 《中外医疗》2011,30(6):64-65
目的探讨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的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F组为硬膜外组(n=20);R组腰麻和硬膜外联合(n=21)。在L3~L4或L4~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I组置入硬膜外导管,2%利多卡因分次给药。F组采用针内针技术,首先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7~11mg,然后置人硬膜外导管。结果 1组局麻药用量大,麻醉起效慢,阻滞不十分完全,循环波动差异大,作用时效短。R组局麻药用量小,起效迅速,阻滞完全,循环波动小,作用时效长。结论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应用起效快、安全有效、与硬膜外麻醉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 (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 ,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本文在 84例中下腹部手术患者中观察并比较了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和连续硬膜外阻滞 (EA)麻醉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择期行中下腹部手术病人 84例 ,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临床应用逐渐广泛,本文在84例中下腹部手术患者中观察并比较了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和连续硬膜外阻滞(EA)麻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晓欧 《吉林医学》2013,(20):4038-4039
目的:研究比较单纯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对血小板减少产妇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方法:A组20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B组20例,行单次硬膜外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成功后,不置管拔出硬膜外穿刺针。结果:术中产妇SpO2均维持95%以上,HR、RR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均无异常表现;低血压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A组优等率达80%,B组优等率是6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硬膜外穿刺后,硬膜外出血情况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无硬膜外血肿发生;两组Apgar评分,1 min评分>7分,5 min评分>8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产妇,如果仅是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50~90)×109/L之间,凝血四项正常,既往无出血史,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单次硬膜外麻醉效果好,维持麻醉时间长,损伤硬膜外腔血管几率小,降低了硬膜外腔发生血肿的风险,保证了母婴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预防脊麻后头痛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简单易行、效果确切,对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尤其可取。但是,因为术后头痛的发生率较高,使麻醉医生有所顾忌,临床应用越来越少。我院近年来采用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行子宫切除术,术后通过硬膜外间隙注入生理盐水,硬膜外持续镇痛(PCA),明显降低了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手术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