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问题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186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人际问题的现状,并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人际问题总分与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人际问题总分与个体依恋焦虑和回避显著正相关(P<0.01);个体依恋焦虑,母亲的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和情感表达进入了回归方程,路径分析发现母亲的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通过个体依恋焦虑影响人际问题,个体依恋焦虑直接影响人际问题,而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亲密度直接影响人际问题,矛盾性既可以直接影响人际问题,又可以通过个体依恋焦虑影响人际问题。结论大学生人际问题与父母和家庭有很大关系,个体依恋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译版,对589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P<0.05)。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的养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34名沉缅电子游戏儿童的心理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的心理、行为及家庭环境特点。方法 :选择用艾森克问卷(EPQ)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家庭环境量表 (FES)分别对 3 4例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及 3 4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在EPQ量表的P分、L分 ,CBCL量表的社交情况、学校情况、退缩、焦虑 抑郁、社会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行为、内向性行为问题、外向性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总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FES -CV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在家庭的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有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某些家庭环境因素可能是儿童电子游戏依赖性的原发和促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感受性现状,探讨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感受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感受性及洞察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除父亲鼓励自主外)存在显著相关,兴趣与父母关爱有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依恋焦虑有显著负相关,洞察力与依恋回避有显著负相关,兴趣与依恋回避有显著正相关。母亲关爱、父亲控制、依恋焦虑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性别在母亲关爱与心理感受性、依恋焦虑与心理感受间调节作用明显。结论: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教育方式、依恋关系密切,可根据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特征的关系,为探索如何通过改善养育方式促进家庭动力学特征良性互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应的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儿童84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84例.对两组儿童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SSFD)评定家庭动力学特征的4个维度,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父母养育方式11个因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SFD家庭气氛[(26.1 ±7.3) vs.(22.5±6.9),P<0.01)]、系统逻辑维度[(16.9 ±4.6) vs.(15.1±3.5),P<0.05]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53.3±10.6)vs.(56.6±9.6),P<0.05],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得分高于正常组[(12.1±2.8)vs.(10.9±3.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BU中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β=-0.23、-0.28)、个性化(β=-0.26、-0.20)、疾病观念(β=-0.09、-0.09)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EMBU中父亲过分干涉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得分呈正相关(β=0.46,P<0.0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呈正相关(β=0.28、0.18,均P<0.05);EMBU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维度呈正相关(β=0.5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可能与家庭动力学不良的互动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具有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的特点。方法:对来自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全部对象进行DSM-IV诊断,其中符合ODD诊断标准的对象225人及对照组225人由父母填写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儿童自己填写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结果:ODD组在父、母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及父亲过度保护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ODD组家庭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DD患者的父母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源外控性较强,家庭亲密度低、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环境模式、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以16~19岁首发精神分裂症60例为研究组,同年龄段在校就读学生6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进行测评.结果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在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性、组织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01和P<0.005);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各量表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除L、SOM、ANX分量表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分量表均差异非常显著(P<0.00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及组织性高度相关(P<0.001).结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动力学特征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关系,为探索如何通过改善母亲养育方式促进家庭动力学特征良性互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的4个纬度以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子,对35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5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SSFD家庭气氛和系统逻辑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1;t=2.428,P0.05);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t=-2.122,P0.05),母亲偏爱因子得分高于正常组(t=2.165,P0.05);3EMBU中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得分与SSFD中家庭气氛、个性化、疾病观念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363,-0.449,-0.349;P0.05),EMBU中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SSFD中个性化和系统逻辑呈显著正相关(r=0.475,0.398;P0.05),EMBU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母亲养育方式和家庭动力学特征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母亲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的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不良的互动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选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 BU)对30名焦虑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对11个分量表(父亲6个,母亲5个)做相关分析。结果①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差异均无显著性(t=2.470,1.113;P>0.05);②两组EM BU评分比较,焦虑症患者的父亲严厉惩罚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③两组在"与父母共同生活到…岁"问题上的比较,焦虑症组(21.13±4.71)岁,对照组(17.68±4.03)岁,差异显著(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家庭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AAES),评估成人在儿童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方法:根据Main等提出的经典的成人依恋访谈技术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选取≥18岁成人受试844人,通过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最终结构。采用孤独分类量表(DLS)中的家庭孤独分量表和自尊量表(SES)为效标。随机选取其中152名受试在两周之后进行重测。结果:问卷共36个条目,包括安全型,过度投入型,淡漠型和未解决型4个分量表。各拟和指数为χ2/df=2.18,GFI=0.92,TLI=0.90,CFI=0.91,IFI=0.91,RM SEA=0.04。依恋总分与家庭孤独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9),而与SES得分呈正相关(r=0.29),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各分量表α系数为0.51~0.72;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9~0.8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结构清晰,信效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供成人的依恋研究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家庭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父母的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Q-set分类),对本地区-市级示范幼儿园的40名日托幼儿和在本院儿保门诊系统保健建卡的幼儿40名,进行了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问卷调查。结果:母亲积极的情绪表达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β=0.729),消极的情绪表达不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β=-0.448),父亲和母亲的结果一样。同时发现父、母亲的情绪表达存在交互作用。结论:为了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风格,父、母亲能够针对自己和对方的情绪表达方式形成良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11所普通小学3~5年级的147名养宠物儿童为对象。采用宠物依恋量表、自我描述问卷、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亲社会性和居家能力两个分量表,以及儿童孤独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r=0.47、0.42、0.34,Ps0.001),与孤独感负相关(r=-0.28,P0.01)。在控制了儿童的学业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无关因素的影响后,高宠物依恋组儿童的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仍高于低依恋组[(163.81±17.81)vs.(138.36±27.71),(46.19±4.25)vs.(40.64±6.93),(39.05±4.17)vs.(33.77±6.51);Ps0.001],孤独感水平仍低于低依恋组[(28.53±11.08)vs.(34.79±10.96);P0.01]。结论:儿童与宠物的亲疏程度和情感联结的紧密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存在明显联系,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海洛因依赖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60例海洛因依赖患者(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6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海洛因依赖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控制性以及高矛盾性(P〈0.01)。在教养方式上,海洛因依赖者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分较高(P〈0.05)。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患者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较对照组为差(P〈0.01)。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均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可能对海洛因依赖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