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共收治的骶骨骨巨细胞瘤30例,根据骨巨细胞瘤的性质以及累及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和切除方法,从不同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1例术中死亡现象,在进行血管阻断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为3300mL,非血管阻断患者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5160mL,其中1例患者在出院后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后2周后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9例随访18~102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5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2例行2次手术清创、引流,伤口二期闭合,2例放疗后的患者因皮肤缺损比较大,要给与局部皮瓣转移,1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脑脊液漏,实行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后愈合,没有出现不正常反应。结论在全面有效的控制出血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方式,并根据累及的不同区域,进行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对骶骨骨巨细胞瘤进行局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骨肿瘤。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属性在良、恶之间,视为一种潜在恶性肿瘤。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依据,同时也是估计预后的有效方法。本文就1975年以来我科收治的经X线、病理证实,随访资料完整的27例进行分析,讨论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与疗效之关系。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男14例,女13例,男、女之此为1.07:1;18~40岁为发病高峰期,共18例,占66.6%。二、发病部位:股骨下端7例(25.9%),  相似文献   

3.
杨英年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73-174,17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mpanaeci分级选择治疗方案,17例患者(A组)采取扩大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10例患者(B组)采取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术后随访24个月,评价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65%,B组未见复发病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MSTS肢体功能评分为(20.8±3.6)分,B组的评分(24.8±3.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高.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的肿瘤清除效果显著,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回顾性评价神经外科手术在椎管内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及部分术后放疗。结果 随访0.5~5年(平均2.3年)均无复发。3例生活自理,3例恢复工作,2例恢复较差。结论 脊柱解剖复杂对向椎管内生长的肿瘤,神经外科手术,将其彻底切除,并部分配舍术后放疗,对椎管内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过慧敏  廖琦  黄华斌 《江西医药》2008,43(11):1178-118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Campanacci分期与手术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收治的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总结其X线分期、病理分级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根据X线Campanacci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共有11次手术后复发,术后复发率为22%。结论依据X线Campanacci分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保全肢体关节的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龙开明 《成都医药》2004,30(3):172-172
骨巨细胞瘤是潜在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壮年四肢长管状骨,以膝关节附近最多,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手术后容易复发,给治疗造成困难,我院自1986年以来共收治8例骨巨细胞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48例,分析术后复发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中行病灶刮除植异体骨术13例,行瘤段切除32例,截肢3例.平均随访48.4个月,无复发40例,复发伴肺转移2例,死亡2例.瘤段切除病例中,行人工关节置换18例,行异体骨移植9例.对病灶刮除组、关节置换组和异体骨移植组进行Enneking功能评分,分别为29.3、25.8和1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刮除组的Enneking功能评分平均值最高.各组复发率,病灶刮除组、关节置换组和异体骨移植组分别为15.8%,5.55%及0(P<0.05).结论 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案应该按照疾病分期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CCT)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复发性GCT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依据病理和影像学分期,进行扩大的肿瘤刮除、辅助囊壁处理或肿瘤切除功能重建.结果:平均随访3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肿瘤局限在包壳内,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再次刮除空腔充填;肿瘤体积较大特别是当肿瘤突破骨性包壳并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则选择瘤段(广泛)切除后功能重建,选择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发生率为骨肿瘤的8.63%,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75%见于20~40岁,具有复发和恶变的趋向.我院自2003~2005年共发现10例患者,年龄18~40岁,男6例,女4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将具有代表性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手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23例手部GCTYS患者行手术切除,随访6个月-1年观察治疗效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手部GCTrS的治疗方法。结果23例患者18例一次治愈,5例复发。2003年.2013年有关手部GCTrS治疗的文献分析发现,手术治疗一次治愈率为42.12%-84.23%,复发率为7.28%。56.25%。结论手术切除是手部GCTTS唯一、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亮  杨述华  吴翠环 《江苏医药》2005,31(2):87-89,F00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血管新生、肿瘤增殖、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骨巨细胞瘤标本MMP- 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及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 骨巨细胞瘤中 MMP- 2 的阳性表达率为 60 .98%。MMP -2表达强度与微血管密度(MVD)值显著相关(P<0 .05),不同 MMP 2 表达组的复发率、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 -2表达及手术方式对复发有显著影响(P<0 .05)。结论 MMP -2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血管生成、转移及复发有关,可作为判定骨巨细胞瘤转移及复发潜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院2011年11月利用胸腔镜辅助切除左侧巨大第二肋肋骨骨巨细胞瘤1例,手术切除顺利,术后病检提示左第二肋骨巨细胞瘤(2级)。通过对该病例总结探讨肋骨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方式、途径、及应用范围。笔者发现胸腔镜辅助切除左第二肋巨大肋骨骨巨细胞瘤方法简便、微创、实用。对于胸顶不易暴露的肿瘤,尤其是体积较大的,具有同样的优越性,它提供了开阔的全方位视野,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创伤,优化了手术步骤。  相似文献   

14.
杨红胜  常山  曹宗锐  刘战立 《安徽医药》2019,23(6):1218-1221
目的 对比分析手术部位局部辅助使用唑来膦酸和术后单纯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理活检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的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38例病人。按抓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病人手术治疗方案均为病灶扩大切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后给予正规静脉唑来膦酸使用6个疗程以上(每3~4周使用一次,每次4 mg)。观察组在植骨区局部使用唑来膦酸,对照组未局部使用。结果 平均随访43.1个月(23~64个月)。全部病人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观察组1例伤口愈合不佳,对照组伤口全部一期愈合,两组病人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P=0.032)。两组病人术后疼痛减轻,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4.58,P=0.002;对照组t=47.65,P=0.011),但术后3个月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1,P=0.068)。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骨愈合率均为100.0%。观察组病人复发率为5.2%,低于对照病人复发率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39)。结论 手术局部使用唑来膦酸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可作为辅助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方案,但增加了伤口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复杂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为临床复杂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复杂纵隔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恢复良好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2.5%。结论复杂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比普通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难度大、风险性高,应根据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准确选择手术切口和术式,完整的切除瘤体,是提高临床治愈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幸标  顾培元  魏栋  陈功  张寒  李猛  胡卫星 《江苏医药》2013,39(10):1153-1156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合理的术前风险评估、临床分型及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资料。根据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将岩斜区肿瘤进行分型和术前风险评估,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38例(61%):扩大翼点入路3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8例,乙状窦前入路6例,乙状窦后入路21例。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26例(42%),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结合术前风险评估及肿瘤分型综合考虑。对于术前评估风险大的肿瘤,结合肿瘤分型,应选择相对简单、微创的乙状窦后入路或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Germ cell tumors (GCTs) are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among men aged between 15 to 45. Despite high cure rates of >90% over all GCTs, 3 to 5% of patients will still die of platinum-refractory disease. New systemic treatment option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reatment success in this challenging setting.

Areas covered: To review targeted treatment options and preclinical developments in platinum-refractory GCT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of PubMed, Medline and scientific meeting abstracts on published clinical trials and reports on molecularly targeted approaches was conducted. Outcomes of platinum-refractory disease and of patients failing high-dose chemotherapy remain poor. Currently, no molecularly targeted treatment has shown clinically meaningful activity in unselected patient popula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but individual patients may achieve short-lived objective responses by treatment with sunitinib, brentuximab vedotin or imatinib. Targeted trials based on molecular selection of patients have not yet been performed.

Expert opinion: The limited activity of targeted agents in refractory GCT is disappointing. Assessment of druggable biomarkers and marker-stratified treatment may help individual patients, but is largely lacking. The low incidence and high curability of GCTs make the design of larger clinical trials difficult. The potential of novel agents, i.e.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18.
罗启翅  阳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114-211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强度、临床病理特征及与CD34标染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a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骨巨细胞瘤中MMP-9表达强度及CD34标染的新生血管密度,分析MMP-9表达强度、临床病理特征与MVD的关系。结果:MMP-9表达强度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级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组MMP-9表达强度高于初发组(P〈0.01),在肿瘤转移组MMP-9表达强度高于未转移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9表达强度与MVD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结论:MMP-9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MMP-9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