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于1980~1988年对南京市鼓楼区及江浦县经化验确诊的间日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表明,在低疟区自然感染的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的荧光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均随疟史之延长而逐渐下降。三年以上的疟史者中未发现荧光抗体阳性者。对本法在我国预防输血性疟疾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百色地区1987年6月~1989年12月经镜检确诊为间日疟的病人,经治疗后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抗体滴度变化规律,总观察586例,阳性140例,阳性率23.9%。GMRT45.34.本组病例在根治后的1个月内,抗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1个月后开始下降,但群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低,提示高年龄组的抗体水平不易消失;同时抗体水平的变化与疗程的次数和早期投予抗疟药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疟疾血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IFAT在湖南省疟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桂东等35个县(市)为调查点,新化等5县(市)为纵向监测点。以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1:20稀释样本血,用IFAT对疟疾的免疫诊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进行了观察。结果 间日疟抗体阳性符合率99.08%,GMRT62.34,假阳性率0.82%。佳东等35个县(市)疟疾年发病率降至0.1‰以下4—18年以后,IFAT平均阳性率1.65%(670/40676)。新化等5县(市)纵向监测点平均阳性率2.11%(511/24211)。结论 IFAT在间日疟诊断、血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同时表明全省疟疾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6.
26例小儿非典型间日疟漏诊病例中,6例发生在冬季和早春,23例为热型不典型或因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而干扰了病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疟疾、并发肺炎或肾炎性疟疾以及以急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疟疾更易漏诊,因而提高对以上并发症的认识是防止非典型间日疟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于1986~1887年连续二年选择海南岛万宁县两个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抗疟措施的疟区,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进行调查观察。三更罗乡采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与屋檐滞留喷洒和疟疾经常性管理的抗疟措施后,15岁以下人群抗体阳性率从36.14%下降至2.02%,原虫率和年带虫发病率(API)分别从5.64%、9.29%下降至0.33%、1.50%。而南桥乡单纯采用治疗疟疾病例的措施后,15岁以下人群抗体阳性率从6.12%上升至12.94%,原虫率和年带虫发病率(API)分别从0.97%、1.83%上升至1.85%、3.95%。结果表明:IFAT用于评价疟疾防治效果和疟疾监测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9.
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人体包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30例包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7%和90.0%,而肝囊肿、肝脓肿、肿瘤和旋毛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囊虫病患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7.5%和31.3%。包虫囊肿的部位、数量及囊肿是否破裂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包虫IHAT冻干抗原和包虫囊壁冰冻切片抗原在-20℃可分别保存2a和3个月而不丧失活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他非诺喹(tafenoquine, TQ)是继伯氨喹(primaquine, PQ)之后用于治疗带有休眠子疟原虫的根治药物,Ⅰ、Ⅱ期实验表明具有较高组织结合度,表观分布体积(V/f)为1 530~2 550 L,药物半衰期14 d,是PQ的50倍,最低药效血浆浓度80 ng/mL。Ⅲ期及数个关键性临床观察显示单独使用TQ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治疗和预防功效。临床使用推荐方案是TQ 300 mg+氯喹(chloroquine, CQ) 1 500 mg/3 d。单剂量TQ 300 mg 6个月内对间日疟原虫治疗,抗复发功效为62.4%~89.2%,TQ 200 mg×3 d对恶性疟疗效100%。细胞色素CYP-2D6对TQ代谢影响尚有争议。TQ对儿童影响研究仍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还不能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长半衰期特性使TQ对G6PD酶活性缺乏患者溶血伤害大于伯氨喹,因此不建议G6PD酶活性低于正常中位值70%患者使用。如果G6PD酶活性检测实现廉价、便利、高效,并与TQ共同广泛使用,将可能加速推进全球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鼠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中,选用不同的固定剂(福尔马林,多聚甲醛,甲醇和丙酮)和自然干燥法固定抗原片,其中以多聚甲醛、福尔马林和丙酮等固定剂和自然干燥法效果较好,甲醇固定剂效果较差。多聚甲醛固定的虫体所显示荧光特异,呈蜂窝状和圆圈状。抗原片分别保存在4℃与~20℃冰箱内,原虫抗原性均可以保存3个月。  相似文献   

1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比较了4种方法制备的旋毛虫幼虫抗原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旋毛虫纯净幼虫冰冻切片抗原优于完整幼虫抗原、超声粉碎幼虫抗原及膈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用此抗原检测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血清时,抗体阳性率为100%(13/13),而10份正常大鼠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即可检测到抗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11.11%(1/9),感染后5周抗体阳性率已升到100%(8/8),升高的抗体滴度可一直持续至感染后第15周。此抗原在-20℃至少可保存2.5年而不丧失其活性和特异性。应用滤纸血也可取得满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报告以重复横向调查方法,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并同时镜检小学生厚血膜中的疟原虫。调查表明,该地区人群的疟疾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981年及1982年小学生的原虫阳性率也高于1980年。显示当地疟疾的传播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采用人肝细粒棘球蚴的囊壁切片和原头蚴石蜡切片两种抗原对52例泡球蚴病人、56例非泡球蚴病人和108例健康人进行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结果,对泡球蚴病人血清的敏感性均为100%,与酶联金葡菌A蛋白酶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者相当;特异性分别为98.2%和98.8%,也与PPA—ELISA者相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作为类风湿关节炎(RA)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新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测抗CCP抗体的ELISA试剂盒对确诊46例RA病人和40例健康对照者以及30例非RA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为61%和96%。结论:在临床应用中,抗CCP抗体是诊断RA的一个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AS株配子体免疫小鼠后,制备了两种单克隆抗体,McAb5E(5E)及McAb5F(5F);5E既有阻断疟疾传播的活性又有对抗红细胞内期无性体的保护作用。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5E可与各无性阶段、配子体及小配子起反应,而5F则仅与环状体、配子体及小配子起作用。这种抗无性体及阻断传播的活性是由于无性体与配子体有共同的表位,还是由于交叉反应所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抗人A、B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制成的ABO血型试剂(简称单抗试剂)与通用的人体标准血清,对比测定了25363人的ABO血型.发现所有全血标本.用单抗试剂作直接玻片凝集即可正确定型;而相同条件下,用人体标准血清,则25363人中有79人不能正确定型.只有将待检者红细胞洗涤并做试管凝集,标准血清才能正确定型.这些结果说明,单抗试剂可以取代人体标准血清作ABO血型测定。  相似文献   

18.
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价值,并了解抗CCP抗体与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79例RA、52例非RA病人血清抗CCP抗体和RF。结果79例RA病人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12例,单一RF阳性20例,两项同时阳性40例,同时阴性7例,一致率为59.5%(47/79)。52例非RA病人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2例,单一RF阳性14例,无1例两项同时阳性。RA病人抗CCP抗体与RF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A病人(Χ^2=49.713、30.666,P〈0.01),RF阳性率高于抗CCP抗体,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RA病人RF阳性率显著高于抗CCP抗体(Χ^2=10.636,P%0.01)。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2%、96.3%,灵敏度为65.8%。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1.1%、83.7%、82.4%。抗CCP抗体与RF无相关性(P〉0.05)。结论抗CCP抗体诊断RA具有满意的特异度及很高的阳性预测值,对RA有较高诊断价值。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更有助于RA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制备了一种单克隆抗体5H12,该单抗不但能与正常人外周血多种白细胞反应,也能与多种细胞株反应,说明5H12单抗识别的抗原(即5H12)是一种白细胞共同抗原。功能实验表明,5H12单抗能够抑制Anti─μ诱导的B细胞增殖,提示5H12抗原对B细胞活化有某种调节作用,证明5H12抗原是一种分子量为22KD的单链蛋白质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