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翼点开颅术向颅底方向的进一步扩大,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和眶翼弓入路。本文探讨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30例。观察术中显露情况及手术效果,并就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行探讨。结果:所有病例术中病灶显露良好,无1例出现脑牵拉损伤。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及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好、脑牵拉轻的优点,适用于中颅底、鞍旁肿瘤、颅眶沟通瘤及部分自中颅底向后颅底或颅外生长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颈静脉孔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耳鼻咽喉颅底外科和神经外科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颈静脉孔区位于侧颅底的血管神经区,因其位置深在、结构重要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位于此区的肿瘤常常十分困难,因而是颅底外科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颈静脉球体瘤是发生在这一区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了多种手术入路切除此区域的病变[1],并应用相关手术入路进行了此区域的解剖学研究旧[2]。Rhoton在手术径路解剖学,Fish、Yasargil、Schramm、Sekhar、Samii和AI—Mefty等在手术技术和肿瘤的分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带动了学科的发展。本文就颈静脉球体瘤的手术应用解剖与临床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15例颅底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脑、血管等的三维立体虚拟图像,对相应解剖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运用系统工具进行多入路模拟手术操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该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血管、神经、颅骨的解剖关系。全部病例按照最佳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的使用,能使术者获得更多的立体的解剖信息,借助模拟手术工具可选择颅底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颅底应用解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熟悉颅底区域的解剖特点 ,是开展颅底外科手术的基础。为了避免颞骨内的面神经、颈内动脉、内耳结构的损伤 ,可利用颞骨表面的标志判断颞骨内有关结构的位置。根据斜坡区的解剖特点 ,进入斜坡区的颅底手术入路归纳为三类 :前方入路、侧方入路、后方入路。这些手术入路有各自的优缺点 ,适合不同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经眉弓切口锁孔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报道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取成入干性颅骨标本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5例,测量与经眉弓锁孔入路相关的数值,模拟手术过程,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该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颅骨相关部位测量结果表明,眶上孔及额窦位置的变异与手术相关,在尸体标本上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此入路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17例(53.12%),无重大并发症。结论: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可取得与经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相似的暴露效果,且能克服其他入路存在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House引进显微外科技术,开创了以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代表的耳神经显微外科。此后,各国耳科专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多种进入内耳道、桥小脑角、岩尖和斜坡等难以到达的颅底深部手术入路。彻底切除内耳道肿瘤,完整保留和恢复面神经甚至耳蜗神经功能是此类手术治疗的理想结果[1]。但目前内耳道手术肿瘤全切率及术中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不尽理想,仍是耳神经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其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入路的选择等因素。本文拟比较乙状窦后入路、颅中窝入路与经迷路入路实施内耳道手术的显微解剖,阐述3种主要手术入路的优势、相对不足、相关解剖标志和改良入路,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中提高肿瘤全切率及保全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我科35例显微外科治疗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病理特点及诊治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患者。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4例。结论: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采用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并进行颅底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患者3例为研究对象,导入患者术前CTA与MR薄层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制作颅底肿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观察肿瘤与颅底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入路,进而按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行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行头颅CT及MR检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例均顺利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进而打印出1∶1实体模型。实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避免损伤相应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2例前颅底脑膜瘤达到Simpson Ⅱ级切除,1例听神经瘤镜下全切。患者术后无明显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时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利于术前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指导术中的显微操作,减少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血管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暴露髋臼前内侧壁提供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在尸体上作解剖,观察髂区、骨盆.腹股沟区、股三角的重要血管.神经与髋臼前内侧壁的关系,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经骨盆.腹膜外,保护好髂外血管、股神经等重要结构,髋臼前内侧壁.髂骨翼.耻骨上支可以得到良好的暴露,由此设计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切口新手术入路,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人路是暴露髋臼前内侧壁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口腭咽入路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口腭咽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骨嵴的比例,腭大动脉的走行,硬腭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并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对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经口腭咽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颅底中线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切牙孔距牙槽嵴前端的距离为(5.18±2.44)mm,骨嵴的比例为93.3%,54支腭大动脉走行于硬腭半宽的中内2/3侧,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本组18例中12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鼻漏,1例构音不良,无死亡、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口腭咽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在颅底脊索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5例颅底脊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44~63岁,均采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根据影像学图像判断肿瘤位置及其侵润范围,术中用吸引器探查肿瘤的质地,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颅底中线区域,侵润范围:向左为13.07~32.34 mm,向右为10.60~37.23 mm,上下为28.15~55.15 mm。术中见肿瘤质地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需要内镜显示及2个器械同时操作才能完成切除。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脊索瘤。术后5例患者随访6~20个月,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无脑脊液鼻漏、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和死亡的发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双鼻孔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利用多器械的协同操作切除较大范围的颅底病变,对于切除颅底脊索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解剖标本。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棘孔、耳蜗导水管、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是显示咽隐窝与咽旁间隙位置关系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底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姜平①童鑫康②综述肿瘤和其它病灶有可能侵及颅底。颅底及其邻近区为脑、脊髓、脑神经、大血管和特殊感受器集中的部位,各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功能重要,位置又非常深在,术中稍有不慎便可造成某些结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长期...  相似文献   

16.
杨光  曹锋  杨侠 《医学信息》2006,19(4):667-668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我科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8例颅咽管瘤的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入路治疗类似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该入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手术暴露满意、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方便可行、损伤小,有利于美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并归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相关入路的选择。方法 在PubMed、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中以“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及“手术入路”为关键词,搜索1997年1月—2015年1月国内外有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可以概括为直接入路和自然间隙入路,直接入路包括上顶枕叶皮质入路、经颞皮质入路、经顶颞入路及经枕入路等,自然间隙入路包括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外侧裂远端入路、后纵裂经楔前叶入路、后纵裂对侧楔前叶入路及小脑上经小脑蒂侧副沟入路等,各种手术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结论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是其最佳治疗手段。应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底巨大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FDB)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底侵袭性FDB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9岁,CT和MRI检查发现前中颅底巨大(9.7 cm×8.8 cm×7.9 cm)沟通性肿瘤,于2013年8月28日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肿瘤;因肿瘤复发、症状加重,于2014年9月3日二次行经右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 首次手术后鼻塞和视力减退明显缓解、嗅觉消失,病理诊断为颅底侵袭性FDB;术后3个月MRI检查示肿瘤复发。二次术后病理诊断:颅底FDB,随访至今14个月,未见病情明显进展及肿瘤复发。结论 颅底侵袭性FDB的病程进展迅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理学提示生物学行为不良,术后很快复发,主张根治性的手术治疗,不建议行放疗、化疗,同时注意密切随访、警惕恶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斜坡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主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2年,加重伴左颈肩部疼痛2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中下斜坡巨大占位性病变,向后压迫桥脑和延髓,向前推挤咽后壁软组织,鼻咽腔变窄,颅底斜坡、左侧颞骨和寰椎左侧骨质破坏。在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协助下为患者施行了经口咽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检查提示为脊索瘤。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多学科协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颈椎哑铃形肿瘤手术入路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17例颈椎哑铃形肿瘤且制作3D打印模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结合或不结合3D打印为每位患者选择手术入路,结合3D打印且最多外科医师选择的手术入路作为最终的手术入路。17例患者手术前后均行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结果结合术前3D打印模型制定的手术入路,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前不结合3D打印模型,3名外科医师均选择同一手术入路8例患者,2名外科医师选择同一手术入路9例患者,对比结合与不结合3D打印模型的手术入路,3名外科医师共改变手术入路13次,改变手术入路5例患者,包括2例后方入路改为侧方入路,2例侧方入路改为后方入路,1例侧方入路改为前方入路。最后行后方入路手术患者11例,前方入路手术患者1例,侧方入路手术患者3例,枕后远侧入路2例。讨论结合3D打印技术重建颈椎哑铃形肿瘤,能够将局部解剖结构以数字化方式重建打印,对于肿瘤形态、肿瘤与椎体、肿瘤与椎间孔、肿瘤与血管间的关系显示效果优秀。3D打印技术帮助术者精确、直观地了解术区情况,选择优势手术入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尤其是对于复杂肿瘤和血管异常走行显示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