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轻度低温、冬眠、呼吸机辅助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轻度低温加冬眠及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结果 :治疗组昏迷平均时间2 4天 ,病死 15例 ,病死率 (35.7% )、并发症 2 7例 ,发生率 (64.3% )、中残 7例 ,中残率 (16.7% )、重残 4例 ,重残率 (9.5% ) ;对照组昏迷平均时间 32天 ,病死 2 4例 ,病死率 (57.1% )、并发症 33例 ,发生率 (78.6% )、中残 5例 ,中残率 (11.9% )、重残 6例 ,重残率 (14.3% ) ,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轻度低温、冬眠和机械辅助呼吸治疗 ,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提出呼吸机过度通气治疗的应用 ,应视病人情况而定 ,并且有一定的临测条件 ,切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冬眠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应用亚低温冬眠与非亚低温冬眠治疗后的临床愈后结果。说明亚低温冬眠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确切疗效,方法:将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分组接受治疗,50%患接受亚低温冬眠加常规治疗,50%患仅用常规治疗,将两组患临床治疗结果(随诊至发病后3个月)进行对比。结果:105例应用亚低湿冬中常规治疗患存活82例、治愈34例、中度残28例,重度残1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非亚低温冬眠存活69例,治愈21例,中度残34例,重度残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6例。结论:施行业低温冬眠治疗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的生存率、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明显降低,消除非亚低温冬病死率高的因素,亚低温冬眠较非亚低眠致残率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1)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的治疗作用。(2)方法:总结我院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治疗经验,比较常规治疗与纳洛酮等综合治疗的效果。(3)结果:常规治疗患昏迷时间平均为29.5d,死亡29例,恢复良好22例,中残12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而纳洛酮等综合治疗患昏迷时间平均为12.5d,死亡6例,恢复良好26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4)结论:纳洛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的治疗中可降低病死率,缩短昏迷时间,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1)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2)方法:总结我院1987-1998年间收治的16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的资料,其中亚低温治疗组96例,常规治疗组66例。(3)结果:亚低渐治疗组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患昏迷时间(入院后平均昏迷时间分别为4.8d和21.2d),加快颅高压征减退(7d内减退率为79.2%和30.3%),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致死率(16.7%和36.4%)和病死率(6.25%和30.3%)。(4)结论: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经过亚低温治疗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伦贤 《重庆医学》2006,35(4):322-324
目的 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109例重型颅脑损伤(SBI)(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的效果。方法 109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 随访6个月~6年,亚低温组20例预后良好(36.4%),8例中残(14.5%),13例重残(23.6%),2例植物生存(3.6%),12例死亡(21.8%);常温组12例预后良好(22.2%),中残6例(11.1%),重残14例(25.9%),植物生存2例(3.7%),死亡20例(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其应激性溃疡和癫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心律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及血栓通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及血栓通过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总结1996年以来11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其中70例按常规综合治疗,40例采用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血栓通治疗。结果:70例常规综合治疗的昏迷时间平均为27天,死亡14例,恢复良好51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40例加用尼莫地平和血栓通的综合治疗平均昏迷时间22天,死亡5例,恢复良好34例,中残1例,无重残及植物生存。结论:尼莫地平和血栓通在重型颅脑损伤联合应用的综合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即持续静滴冬眠1号(10%GS 500 ml,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哌替啶100 mg),并配合全身物理降温及常规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以外,其他疗法同治疗组。结果两组于治疗后第1、3、7天的血糖和颅内压、住院4周内的平均昏迷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半年后对存活者随诊的治愈、中残、重残、植物存活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冬眠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安全有效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的生存率、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冬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剑虹  沈美文 《河北医学》2000,6(6):498-500
探讨冬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冬眠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常规治疗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与之对照比较。结果:冬眠亚低温组织愈率为54.5%,对照组治愈率为30.0%;亚低温组死亡率为22.7%,对照组死亡率为42.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85例CHF病人,其中35例(男性21例,女性 14例,年龄 49 s12a)采用常规疗法(消心痛,速尿,地戈辛)作为对照组,40例(男性 24例,女性 16例,年龄 48 s13a)在中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 50mL于 5%葡萄糖液 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作为治疗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分别为47.5%与31.4%,有效率分别为87.5%与74.3%(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CHF病人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表现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AMI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滴。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3.3%,病死率6.7%,并发症发生率6.7%,对照组分别为14.3%、33.9%、26.8%,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0.66±2.68)d,短于对照组(19.86±7.78)d,(P〈0.01)。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勇  淡冰  陈犇 《当代医学》2010,16(21):27-2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DAI患者82例,40例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疗法,42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平均昏迷持续时间、3个月随访病死率,6个月随访GO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2例,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缩短DAI患者昏迷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论本组患者通过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疗法,可以提高DA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定 《广西医学》2000,22(4):715-717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对70岁以上高龄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高龄AMI患者予尿激酶(UK)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组再通率为71.87%,急性期病死率9.37%,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出血6.25%,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45例未溶栓组再通率为22.22%,急性期病死率为33.33%,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出血4.44%,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21例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法(GCS)3分特重型颅脑损伤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9月治疗的GCS3分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存活9例(43%),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5例(23%),重残4例(19%),死亡12例(57%)。结论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早期亚低温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可显著改善GCS3分特重型颅脑损伤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统计分析并比较我院实施内镜和介入治疗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前(A组)后(B组)5年的患者治愈、病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75例中急诊手术率70.67%,治愈率86.67%,病死率13.33%。并发症发生率30.67%:B组100例中急诊手术率21.00%,治愈率96.00%,病死率4.00%,并发症发生率13.00%:B组急诊手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在急诊手术率、治愈率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进展迅速,应积极进行以手术为主的治疗解除梗阻,PTCD、ERCP以及鼻胆管引流等治疗措施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纤维胆道镜临床应用十二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总结纤胆镜临床应用402例,术中胆道镜(IOC)应用后残石率从32.4%下降为5.6%。术后胆道镜(POC)确诊率达98.4%。POC取残石279例419次,取石成功率98.9%,取净率92.5%。24例在诊治中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文中讨论了纤胆镜应用注意事项,对比应用前、后期各6年的疗效,提出降低残石率的方法,指出对碘过敏未行T管造影者,POC检查应列为常规;强调POC是治疗胆道术后残石的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和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科2004—01-2007—01间的收治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20例,在进行手术及各项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全身使用冰毯机,头部使用颅脑降温治疗仪,部分病人加用冬眠合剂、镇静药物,其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治疗时间为1—7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等,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最终治疗结束后,分析其临床效果、并发症问题和相关注意事项。结果最终20例病人治疗结束后,存活17例,存活率85%。根据伤后3个月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9例(45%),中残6例(30%),重残2例(10%)。死亡3例,死亡率1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但应注意并发症等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1049例救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近15年收治的1049例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所有病人格拉斯哥(GCS)评分均≤8分。采取手术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治愈与好转率为68.1%,重残率为5.6%,病死率为26.3%。近6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560例,使治愈和好转率上升为79.3%,重残率为1.8%,而病死率仅为18.9%,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76~1993年共收住院产妇11561例,妊高征发病140例(发病率1.2%)。子痫24例,发病率0.2%。发病平均年龄22.16岁,孕龄平均34.87周,其中初产19例占79.16%。采用硫酸镁,扩容及冬眠安定联合应用效果满意。其中硫酸镁治疗用量24小时12.5~15g。抽搐控制2~4小时后终止妊娠。产妇因合并脑出血死亡一例,病死率4.1%,围产儿死亡8例(死胎6例,新生儿死亡3例),死亡率33.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3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 果良好32例(34.4%),中残12例(12.9%),重残11例(11.8%),植物生存5例(5.4%),死亡33例(35.5%)。结论老年 人颅脑损伤中重型仿、并发症多(54.8%),死亡率高(35.5%),及时诊断并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26例GCS(英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收治的26例GCS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做回顾性总结。结果:26例GCS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存活12例(46.2%),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生存2例;死亡14例(53.8%)。结论:尽早气管切开,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早期亚低温治疗,注重改善内环境,防治并发症,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