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在所建三维仿真人体躯干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边界元方法对诸如深吸气等引起的心脏位置的改变而对体表电位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正向模拟计算。文中给出了心脏分别处在中间位、垂位及横位时的体表电位分布图以及相应的心电图(QRS期间)。结果表明心脏处在不同的位置时,体表电位分布在极化方向的幅值等方面的变化都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前言心脏作为生物体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的动力中心,在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医学、仿生学等许多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脏生物电过程与心脏组织的生物化学过程、心脏机械运动及有关控制心脏活动的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种病理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几乎都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相关联,因此开展对心脏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的电活动的研究,研究心脏电活动在人体内部和体表面形成的电场分布,并对之给予合理的解释,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通过观察雌激素受体在胃窦的表达,并利用构建的数学模型研究雌激素对雌兔胃窦平滑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对胃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在胃窦壁的表达;采用BL-420F生物监测仪监测:1. 比较假手术组与卵巢摘除组家兔胃窦肌电活动指数的差异,每组各3只; 2. 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剂量(0、0.1、0.15、0.2、0.25和0.3 mg/kg)对胃窦肌电活动的影响,每个剂量组各3只。构建数学模型,分析量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 雌激素受体在胃窦壁的表达呈阴性;卵巢摘除后胃窦肌电活动指数极显著性降低(P<0.01);随着雌二醇剂量的增加,胃窦肌电活动指数先增加,后降低。方差分析表明,相邻各组间胃窦肌电活动指数差异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以雌二醇剂量为自变量x,胃窦肌电活动指数为因变量y,拟合得到函数:y=2.80 + 5.65 × exp{-0.5×[(x-0.159)/0.038]2}为高斯函数(R=0.9884,P>0.05),表明雌二醇对胃窦平滑肌的调控是基于胃窦自身内在调控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且对其内在调控机制的影响巨大。结论 胃窦壁上不存在雌激素受体;雌二醇与胃窦肌电活动指数的量效关系数学模型符合高斯函数模型特征,雌二醇对胃窦平滑肌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且是基于对胃窦肌电活动内在调控机制的影响下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体表希氏束电位的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探索空间平均法体表希氏束电图的合理导联位置和空间平均方法。为此工作专门研制了一套IBM-pC XT(AT)控制的多导ECG系统,它较通常的ECG系统具有高得多的分辨率。测量是在通常环境下对十名健康者进行的。对希氏束体表电位的分布和正负极值点连线方向采用PQ段等电位图法加以研究并由此导出合理的导联位置和空间平均方法。这些新的导联方法被进一步在空间平均法体表逐拍希氏束测量中加以检验。该工作对空间平均法的导联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家兔正常心电图P波的频谱特征及损伤心房后P波频谱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家兔心电图P波频谱能量主要集中在1—4 Hz的低频峰段。损伤心房肌后,表现为P波变宽,频谱能量分布发生变化,1Hz的功率明显增加,而2Hz的功率明显减弱。提示 心房损伤后,P波频谱能量分布向更低频率段转移。  相似文献   

7.
心肌细胞数学模型及其在模拟电生理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心肌细胞数学模型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综述了有关心肌细胞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模拟电生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心脏电活动的数学物理问题和高频心电图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正常心脏和病变心脏电活动模型以及躯干模型建立了产生常规心电图和高频心电图的数学物理问题,找出了用计算机解决这类数学物理问题的途径,并且用计算机模拟出正常烬脏和异常(有病灶)心脏,包括病灶位置变化,病灶大小不同以及病灶不同严重程度等情况下,心电波图形的变化,显示出QRS波上高频切迹和扭结对病灶特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高频心电图QRS波上的切迹,扭结的大小和分布状态与心脏疾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体表电位测量中常要面对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电极数量受限、电极与人体体表固定困难以及人体体形个体差异对测量数据影响较大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检测心电活动的新方法:心电体外层电位法。并建立了体外层电位标测系统的仿真模型,对不同的人体体形算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体外层电位法是比传统体表电位测量更可行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用水槽容积导体,梗塞面电偶层模型和FRANK正交导联系统进行了心肌梗塞面积计测数学模型的基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场电压与源电偶层的面积成直线关系,并由此直线求得FRANK系统导联轴长度。为此模型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刀豆球蛋白 A-辣根过氧化物酶胶体金(Con A-HRP-G)法定量分析了戊二醛固定后的人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受体的分布和密度,可见所有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均显示具有 Con A受体。细胞表面平均每μm 周长金标 Con A 复合物的定量分析表明,细胞表面 Con A 受体标记密度因细胞类型而不同。各类血细胞 Con A 受体的标记密度依次为: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K 细胞>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的密度明显多于大淋巴细胞。NK 细胞表面的受体有极性分布。以上结果说明:1.Con A 受体与细胞功能活性有关,细胞越活跃,则其表面 Con A 受体越多;2.Con A 受体可能与细胞的识别功能有关,如NK 细胞 Con A 受体呈极性分布的现象;3.Con A 受体数目与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细胞越成熟,其表面 Con A 受体越多。  相似文献   

13.
硒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硒在体外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证明在LAK细胞的诱导阶段加入10~5~10mol/L亚硒酸纳能增强LAK细胞的杀伤和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测Tac(IL—2Rα)表达,Slot-Blot检测硒对LAK细胞的IL—2Rα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能增强LAK细胞的Tac抗原表达和IL-2RαmRNA的水平,提示硒可能通过促进Tac的表达增强了LAK细胞对IL—2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LA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因此硒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用于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4.
体表电位分布图(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BSPM)比常规12导联ECG含有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如何从BSPM中得到有价值的诊断特征或是将BSPM技术应用于临床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详细研究了BSPM分析了与处理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范围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将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照射中测得的吸收剂量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剂量分布的规律性。作者认为,靶区中心剂量最高,沿辐射方向大致按正态分布曲线以指数级递减,先缓慢递减,以维持靶区高剂量,再较快递减,形成治疗区边缘,再在低剂量水平缓慢递减。最大剂量梯度处位于50%~80%水平之间.该处至靶区中心的距离是临床选择准直仪孔径的重要标准.准直仪孔径越大,照射的弧度越小,则剂量分布越差,对瘤周正常脑组织的危胁也就越大。剂量分布的数学模型是指导放射外科剂量设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合理考虑心肌内有代表性的血管网,选用实测主动脉压和左心室腔压作为输入数据,建立了一种适于研究左心室壁心肌血流动力学机制的模型,能够同时仿真冠脉系统的动、静脉及微循环血流。在预测心肌灌注时相分布接近现有结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心肌血流与血管床阻力的灌注压依赖性。结论有助于理解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和体外反搏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动脉壁内皮有丝分裂细胞大缝隙的存在,对示踪剂透过动脉壁的传输问题,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该模型的精确解。通过计算机模拟,直观地表明内皮有丝分裂细胞大缝隙的存在,是导致示踪剂在动脉壁中的浓度分布高度局部化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鼠心壁内CGRP阳性肥大细胞定位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甲苯胺蓝染色法,研究大鼠心壁内肥大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样免疫反应物质以及含这类物质的肥大细胞在心壁内的分布.发现部分肥大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样免疫反应物质.含这类物质的肥大细胞约占甲苯胺蓝染色肥大细胞数的13.5%,细胞直径多在8~15μm,心房后壁多于心室壁,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差异显著(P<0.001),这种分布特点与甲苯胺蓝染色的肥大细胞分布相一致.由于对照组均为阴性,排除了假阳性的可能.文中对心壁内这种细胞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颅底内面圆孔的形态研究及其面积的回归方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60具成人颅骨颅底内面的圆孔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如下:圆孔最多见者为圆形,其次是椭圆形,其它形较少见,据圆孔与翼突外侧板根部延长线的位置关系,分圆孔位置为三型。圆孔横径左右有较显著差异;原孔长径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左右有较显著差别,且个体差异较突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多种指标检测42例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免疫功能,并与正常人作了比较。肿瘤细胞花环法测定白血病患者红细胞CR1活性结果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CR1活性抑制因子升高、促进因子降低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差别(P<0.01),CIC比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CD4、CD8也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P<0.05)。提示: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功能均发生异常变化。此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部分病例治疗前后的红细胞CR1活性及其免疫调节因子的变化进行了追踪检测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