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晶状体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5例4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人工晶状体襻固定的位置。结果 人工晶状体襻固定于囊袋内1只眼;不对称囊袋和睫状体沟内固定26只眼;18只眼为完全睫状体沟内固定。结论 人工晶状体襻不完全睫状体沟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因素之一,而囊袋内固定人工晶状体则可减少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马卫东  管为群  施玉英  曹伯泉 《眼科》2000,9(6):334-335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例5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术按人工晶状体置部位,分为(1)晶状体支撑襻囊袋内(35只眼),(2)不对称囊袋和睫状沟内(11只眼)及(3)完全睫状沟内(4只眼)三组进行观察分析前膜形成情况。结果:第一组中无前膜形成,而后两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前膜形成。结论:支撑襻睫状沟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易患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討人工晶狀體前膜形成與晶狀體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間的關系.方法對45例45祗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後人工晶狀體前膜形成進行回顧性分析術中人工晶狀體襻固定的位置.結果人工晶狀體襻固定于囊袋内1祗眼;不對稱囊袋和睫狀體溝内固定26祗眼;18祗眼為完全睫狀體溝内固定.結論人工晶狀體襻不完全睫狀體溝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因素之一,而囊袋内固定人工晶狀體則可减少人工晶狀體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偏心状况及囊袋变化,探讨发生机理。方法选择96例(9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中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植入类型分为:A组14只眼(折叠型)、B组34只眼(硬质硬襻型)和C组48只眼(硬质软襻型),在术后2~4个月观察比较各组人工晶状体的偏心距离,以及偏心与前囊膜形态的关系。结果A组、B组和C组偏心≥0.5mm的发生率分别为50%、19%、15%,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和4.84,P〈0.05),偏心≥1.0mm的发生率分别为21%、6%、3%,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偏心≥0.5mm的人工晶状体中有81%前囊膜未完全遮盖光学部,有24%形成囊膜夹持,人工晶状体向前囊膜遮盖较宽或皱缩明显的方位偏移并基本与两襻支撑方向相垂直。结论囊袋皱缩是造成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偏心的主要原因,张力不适宜的襻和不规则的撕囊都可能造成术后囊袋不对称皱缩导致偏心,术中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的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13例(14只眼),术中不使用囊袋张力环,进行虹膜拉钩辅助的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随诊至术后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无晶状体后囊破裂、晶状体核块下沉或明显玻璃体脱出,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及囊袋位置良好、居中。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随访至6个月时,裸眼视力0.3~0.4者7例(7只眼)0,.5~0.6者5例(6只眼),0.8~1.0者1例(1只眼),无低于0.3者。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拉钩辅助的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对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进行治疗安全、可靠、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囊袋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手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效果。方法通过完全居中的、大小适宜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利用囊袋夹持固定法(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完全植入囊袋内而2个袢位于前囊前表面)使人工晶状体达到稳定的囊袋固定,以处理白内障手术中发生的后囊破裂。分别对接受囊袋夹持法的13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3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随访平均视力大于等于0.5的患者17眼(85%),夹持于囊袋的人工晶状体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居中位置,后囊破裂的大小稳定,所有术眼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相关的葡萄膜反应。结论在后囊破裂较大,无法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时,可以利用前囊撕囊孔进行囊袋内夹持固定法固定人工晶状体。良好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不仅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是囊袋夹持法固定人工晶状体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确切定位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观察人工晶状体襻对于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0名患者(50眼)于术前,术后1周及三个月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押送术前显著增加。人工晶状体中囊袋内植入者36枚(72%)。睫状沟植入者6枚(12%),不对称植入者8枚(16%)。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倾斜1眼(2%)。人工晶状体襻推挤虹膜根部2眼(4%)。人工晶状体襻睫状沟侵蚀3眼(6%)。术后1周2眼(4%)眼压升高。皮质少量残留5眼(10%)。结论:囊袋内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理想位置。可保证人工晶状体的良好位置。避免人工晶状体襻对于色素膜组织的干扰及对血-房水屏蔽的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刚  高丰  戴襄军  刘月君  李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30-2132
目的:评价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3-03/2015-03我院术前晶状体脱位范围不大于2个象限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行拦截劈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 IOL采用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术,即一侧襻植入未见明显脱位方位囊袋内,将聚丙烯缝线捆绑另一侧襻的中部后穿过囊膜赤道部固定巩膜壁的方法植入脱位最严重方位的囊袋内。术后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位置等指标,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
  结果:手术完成均顺利,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术后随访6~12mo,随访期间BCVA≥0.8者2眼,0.4~0.6者7眼,≤0.3者3眼,67%的视力稳定在0.5~0.6;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轻微,所有IOL均处于正位,术中、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不植入囊袋张力环( 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情况下,使用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BCVA,并且安全性好,有效地避免了IOL的夹持和偏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囊袋张力环(CTR)在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固定囊袋减少术前、术中、术后并发症,便于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提高视力。方法 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共13例(15眼),年龄5—73岁,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皮质吸出后,自环形撕囊口将开放型CTR植入晶状体囊袋赤道部使脱位的囊袋充分扩张复位、固定。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抽吸皮质,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13眼CTR植入囊袋内,2眼部分脱出囊袋外。12眼IOL位于囊袋内,2眼植入睫状沟,1眼襻一端位于囊内一端位于囊外。术中玻璃体少量脱出3眼(术前因外伤前房玻璃体疝,继发性青光眼)联合前节玻璃体切除术。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13眼,轻度偏位2眼。术后裸眼视力≥0.8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5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2~0.4者3眼,0.1以下2眼(均并发有眼底疾病)。术后观察3~24月,1例marfan综合征2眼囊袋略向上移位,无1例出现囊袋收缩综合征。结论 CTR作为白内障手术的辅助工具在脱位晶状体手术中有保持囊袋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位置,减少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摘出术中严重并发症之一 ,本文选择 1998年 6月~ 1999年 12月后囊膜破裂而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者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 46 0眼中超声乳化摘出术 32 6眼 ,现代囊外摘出术 134眼 ;后囊破裂 31眼 (包括超声乳化术 2 2眼 ,现代囊外 6眼 ,外伤 3眼 ) ,其中囊袋内植入 12眼 ,前囊膜支撑睫状沟植入 16眼 ,缝线固定术 3眼。1.2 手术方法1.2 .1 囊袋内植入术 后囊膜破孔≤ 5 mm者 ,若破孔位于中央 ,则襻植入水平位 ,否则 ,襻应保持在与破孔子午线方向垂直的位置。1.2 .2 前囊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方法表面麻醉下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破裂,术中及时发现破孔,充分利用黏弹剂,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3 0例(30眼)全部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结果人工晶状体的两个襻植入囊袋内者10眼,一襻植入囊袋内另一襻在睫状沟内或两个襻都在睫状沟内共16眼,人工晶状体两个襻缝线固定于巩膜瓣下4眼。术后4周随访,视力>0.5者20眼,占66.67%;0.3~0.5者6眼,占20.00%;0.05~0.2者共4眼,占13.33%。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如果发生后囊破裂,只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理,仍可以安全地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Liu Y  Liu Y  Wu M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62-264
目的:探讨将囊袋张力环植入晶状体半脱位的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 障吸除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3例(14只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范围1/3-3/4象限)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注/吸晶状体皮质时,将囊袋张力环送入晶状体囊袋内,对脱位范围>1/2象限者,将囊袋张力环用缝线固定在巩膜上。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内11只眼,植入睫状沟3只眼;术后人工晶状正位12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2只眼;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囊袋撕裂和玻璃 体脱出。结论:囊袋张力环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新型辅助工具,它具有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后的效果。方法: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15例20眼,脱位范围1/2—3/4,做近角巩缘巩膜隧道切口,偏中心连续环行撕囊,在脱位侧尽量靠晶状体周边部,但应适当保留悬韧带附着处的囊袋,充分水分离、乳化、注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植入折叠6mm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襻的方向与脱位方向垂直。出现后发性白内障术后2mo行YAG激光。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0.1~0.24眼(20%1,0.3~0.510眼(50%),≥0.66眼(30%);玻璃体脱出1眼(5%),渗出膜3眼(15%),后发性白内障6眼(30%)、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结论: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是治疗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方法,手术简化、损伤小、反应轻、人工晶状体居中、经济。  相似文献   

14.
探讨囊袋内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优点,方法60例白内障行开信封式前囊截开,囊袋内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78眼中76眼人工晶状体固定在囊袋内,2眼因后囊破裂,行睫状沟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放囊袋-人工晶状体(IOL)单襻睫状沟固定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03-01/2013-12-31影响视力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0例13眼,做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环形撕囊后,使用虹膜拉钩,固定脱位晶状体,完成超声乳化手术.植入IOL,剪开晶状体脱位一侧囊袋,翻转前囊,上襻位于囊袋内,下襻单针经缝合固定于睫状沟.结果: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IOL稳定,没有进展性偏位.结论:虹膜拉钩可以稳定脱位的晶状体,使超声乳化手术顺利完成.开放下方囊袋,IOL呈半游离状态,下襻睫状沟缝合固定可维持IOL的长期稳定,避免囊袋进行性偏移,造成IOL偏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45例45眼,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组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但后者术后有2例6mo后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及眼压升高,其余视力均改善。前者视力均改善,未见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改善视力,但前者更接近于生理位置,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7.
陈伟蓉  王宁利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30-331,I023
目的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滴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1例(41只眼)的房角改变。结果 虹膜周边前粘连6只眼,瞳孔变形12只眼,均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有关;关非所有非囊袋内固定的人工晶体襻均位于睫状体沟;术后残留的晶体皮质,术后3个月仍存留,较多晶体皮质的残留可引起周连虹膜膨隆、房角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21眼)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和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为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10例10眼(47.6%),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6例7眼(33.3%),屈光度数误差2例21眼(9.5%),人工晶状体襻脱落2例2眼(9.5%)。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包括晶状体囊袋内植入5眼(23.8%),睫状沟固定6眼(28.6%),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10眼(47.6%)。术后裸眼远视力≥0.5者12眼(57.1%),0.1~0.4者8眼(38.1%),〈0.1者1眼(4.8%)。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例,前房出血1例,晶状体后囊膜混浊1例。结论 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瞳孔夹持、屈光度数误差及人工晶状体襻异常是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主要原因;掌握操作技巧可减少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异常情况发生;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是处理人工晶状体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凌  陈潇  刘翔  王一  李灿 《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193-19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144例(146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据病情行不同术式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对有残留周边晶状体囊膜者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内植入42只眼;对无囊膜残留者行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只眼,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①138只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占94.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共有103只眼(70.5%),其中睫状沟植入组31只眼(73.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2只眼(82.5%),巩膜缝线固定组26只眼(63.4%);②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9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7只眼占17.1%,);术后出血1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9只眼占22.0%,);术后早期并发症:眼压≤8 mm Hg共25只眼(睫状沟植入组3只眼占7.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10只眼占15.9%,巩膜缝线固定组12只眼占29.3%,);眼压≤5mm Hg共7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4只眼占6.3%,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术后发生浅前房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占6.3%);角膜水肿5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7.9%);前房炎症反应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远期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6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3只眼4.8%,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肯定,其中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症少,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矫正优于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但对无囊膜支撑和不适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缝线固定术也是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中人工晶状体前囊夹持植入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撕囊口过小21例21眼、后囊破裂6例6眼、囊袋宽松1例2眼采用前囊夹持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后发性白内障情况,术后随访6~24mo。结果:术后3mo视力0.3以上6眼,0.5以上13眼,0.8以上10眼,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与囊袋内植入相近,未发现其它与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前囊夹持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效果良好,是超声乳化术中出现撕囊口过小、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