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心电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2,21(2):119-122
食管心电图是利用在食管内放置的电极导管记录的心电图。1906年Cremer通过一根放置在食管内的银制电极成功地记录到了心房电活动 ,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食管心电图以高大P波的优势 ,成为今天心律失常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记录食管心电图仅需要普通心电图机和食管电极导管。经鼻腔或口腔将食管电极导管放置于食管内 ,其尾端与心电图机的肢体导联或胸导联相连接 ,就可记录到双极或单极食管心电图 (图1)。一、食管电极导管食管电极导管的种类较多 ,不同的电极导管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1 .…  相似文献   

2.
食管心电图在窄QRS波心动过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管心电图是将记录心电图的电极导管经鼻前孔或口腔送到食管内的心房水平位置,将心电图机的胸前或标准肢体导联线与电极导管的单极或双极连接后,再经心电图机描记的心电图。因记录电极十分靠近心房,使其P波振幅高且多呈双相,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随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准Ⅰ导联创新连接方式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体健者50名,每例受检者分别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创新A、B、C导联心电图,再把左上肢(LA)电极接右耳(RE),左下肢(LF)电极接左耳(LE),右上肢(RA)电极仍接右上肢,开机做六个肢体导联心电图,比较常规导联心电图与创新连接方式心电图的差别,分析心电图变化幅值与RA、RE、LE三点电势差的关系.结果 A导联方式:Ⅰ导联心电图波幅低小或呈等电位线,Ⅱ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完全一样,Ⅲ、aVF导联心电图与Ⅱ导联心电图基本一样,aVR、aVL导联心电图约为Ⅱ导联心电图减半后的翻转;胸导电压增高幅值约为常规Ⅰ导联的1/3.B 导联方式:12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几乎完全一样;C导联方式:Ⅰ导联为等电位线,Ⅱ导联与常规导联基本一样,Ⅲ、aVF导联心电图与Ⅱ导联心电图一样,aVR、aVL导联心电图为Ⅱ导联心电图减半后的翻转;胸导电压增高幅值约为常规Ⅰ导联的1/3.、结论B导联方式基本可以替代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A、C导联方式由于Ⅰ导联心电图波幅低小或呈等电位线,信息量减半,不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体常规体表正常心电图胸导联R波振幅应逐渐升高,R/S逐渐增大,但在某些病理及生理情况下可出现胸导联R波振幅递增不良或存在逆向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体表心电图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而心电向量图作为另外一种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它可以反映电极之间的空间方位,相比心电图检查,其在诊断某些疾病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借助向量图解读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的现象.本文通过图例讲解的方式就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分型做出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并借助心电向量图解读不同类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实用新型导联线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探讨其在正常人群、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健康受试者、12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同时记录新型导联线和常规导联线的心电图波形。比较两种导联线的各导联时间及振幅一致性、图形稳定性及各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健康受试者的新型导联线组心电图时间及振幅一致性参数与常规导联线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患者,新型导联线组的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及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稍高于常规导联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导联线组的电极脱落、基线漂移及肌电干扰均明显低于常规导联线组(P0.01)。结论新型导联线心电图记录的图形准确、稳定、可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女性,9岁。临床诊断:先心病、右位心、房间隔缺损(Ⅱ孔型)、右房扩大、右室肥厚、心电图A为正常连接法记录的心电图。图B为左右手电极反接向记录的标肢导与胸壁V_2、V_1、V_3R~V_6R导联心电图。自标准导联可以看出图B Ⅰ导联P、QRS主波方向与T波转为直立,Ⅱ与Ⅲ、avR与avL图形互换,avF图形不变,  相似文献   

7.
自心电图诊断问世以来,肢体导联电极的连接及安放方法沿用至今。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多有不便,尤其对于下肢残缺者。为此,我们对其电极连接及安放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改进肢体导联与常规肢体导联对300例受检者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改进肢体导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标准Ⅰ导联电极位置改变创新连接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创新Ⅰ导联左耳-右上肢(A导联)、右耳-左上肢(B导联)、左耳-右耳(C导联)连接方式的临床用途.方法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心电图室进行常规检查的门诊病人和单位体检人员,1~80岁八个年龄组男女各两例,共32例.每位受检者记录4份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B导联记录的图形与标准Ⅰ导联图形几乎相同;②A导联、C导联两种连接方式的图形接近;③A导联、C导联两种方式记录的图形与标准双上肢连接记录的图形相比,各肢体导联QRS波群形态、方向、电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对心电图总的诊断结果影响较小;④胸前导联因为电极位置不变,故P-QRS-T波同于标准导联;⑤QRS波群的变化不受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结论 A、B、C导联可用于双上肢或单上肢截肢、安装假肢、外伤、烧伤或石膏绷带固定等病人的常规心电图检查,有较高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将四肢电极移到胸部,此种电极位置的改变对12导联心电图(ECG)波形有否影响。常规12导联ECG的诊断标准在12导联DCG中可否应用?是后者分析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45例正常人同时作两种方法的卧位记录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简化电极板放置方式 ,使操作方便、快捷。将下肢 2条导联线置于同 1个电极板并放在任一下肢上。结果改进的连接方法和传统连接方法所描记的心电图形一致 ,但效率提高。心电图检查技术问世一个多世纪以来 ,描记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在操作中怎样做到简化记忆、方便操作 ,我们做了改进 ,报告如下。把下肢 2条导联线同置于 1个电极夹两内面各电极板上 ,可放在任一下肢上描记图形 ,与传统的下肢导联线连接方式描记的心电图进行比较。讨论 习用的肢体导联连接方法是Einthoven 1913年提出的 ,由“Einthoven三角理论”规定等…  相似文献   

11.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检测方法。将胸前区6个电极放置在准确部位是获取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的基本条件。如果电极位置偏离标准位置10~20mm,QRS波形就能发生显著改变。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需要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6个胸前电极,因其需要将4个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于四肢末端,不适于持续心电监测,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机在运行操作中,心电图导联线常相互缠绕,需要经常检修和购置更换导联线。这不但缩短导联线使用寿命,而且在紧急情况时会因分离缠绕的导联线而耽误宝贵的时间,甚至影响抢救的时机。为此我们制作了“悬吊滑动式心电图导联线防缠绕保护装置”。在3年多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过导联线相互缠绕和更换导联线的情况。悬吊滑动式心电图导联线防缠绕装置分3部分:①滑道装置:下连接空心滑杆。使空心滑杆可随意平行滑动,加做右胸导联时方便了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平板分级运动试验和Holter心电图监测技术的普及,体表12导联同步监护心电图的上下肢体导联与左右手导联线之间混合错接的概率逐渐增加。这些错接方式错综复杂,图形难以辨认。以一名35岁健康男性肢体导联心电图为例,用正常与各种错接等6种导联线连接方式,就心电图机的导联极性及通道描记顺序进行了图解,尤其是上下肢混合错接的导联连接方式及其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5.
心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其表现为心前导联R波在V1到Vs(V6)导联未能逐渐增高或反而逐渐降低。(正常情况下心前导联从V1到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此种情况可见于正常变异,也可为心肌梗死的一种表现。因此,如何正确判断与识别,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使用的心电图记录仪是按1942年确定的12导联系统设计的 ,其导联线的制作形式也沿用至今。即在心电图导联线的中端由分线盒分出胸导联6条、肢体导联4条。这10条线经常缠绕在一起 ,不但容易损坏 ,而且给日常工作 (特别是抢救工作 )造成极大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原心电图导联线连接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心电图导联线 ,并经近百例病人的临床检查 ,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制作方法新型导联线见图1。1.缩短导联线旧式导联线从起始部到分线盒处210cm ,从分线盒起上、下肢体导联线均为130cm ,胸导联线为75cm。…  相似文献   

17.
8110J/K解析电脑心电图机,是一种集信号采集、换导、数据分析、英文诊断、自动化程序较高的心电图机,该种心电图机对导联选择的信号要求较高,特别是当导联线接触不良(如未涂导电膏)及导联线折断时,在该机面板上的电极校准指示灯(EIECTRODECHCK)持续间断亮灯,由于所要分析的信号不完整,该机程序控制不能启动。如果,在接好电极开机后,该机电极校准指示灯未亮,所采集的信号已进入程序控制,符合要求,但描记出图时aVF导联P-QRS-T均变得与基线相似平坦,Ⅱ、Ⅲ导联也相继变形。故障判定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分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种,其发生分别由折返和自律性增强所致。由于临床电生理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根据SVT发病机制对不同类型的SVT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SVT90%以上为阵发性,骤发骤止,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心电图不易记录到,给诊断带来困难。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1.常规心电图记录发作时心电图:(1)记录9~12导联心电图;(2)记录附加食管导联心电图;(8)同步记录食管和V_1导联心电图,以助于分析心房除极顺序和P、QRS波之关系。 2.动态心电图(1)能发现短阵SVT发作;(2)能记录到心动过速(心速)的起始和终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一Brugada综合征家系进行普查,研究发病情况及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相关病史,进行常规体格检查,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所采集的心电图有无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右胸导联ST段抬高。结果 7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符合Brugada综合征,2例有晕厥发生,1例在晕厥发生时心电图记录到心室颤动。结论 Brugada综合征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男性多发,平时心电图可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及V1-V3 ST段呈间歇性抬高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可预测,常为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且恶化为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20.
李本富  周翔 《心脏杂志》2008,20(6):757-759
目的比较健康人常规12导联中的肢体导联心电图与相对应头胸导联正常心电图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分析,作出心电图无异常的诊断。而后以6个肢体导联(I、II、III和aVR、aVL、aVF)分别与头胸导联中对应的各两组导联(CL2、CL4、CL6和HV7、HV8、HV9及HR3、HO、HL3和AR3、HR7、AL3),进行逐一配对的心电图比较。观察心电图P、QRS、T波的形态,计数各导联同一波形之假性改变者,作对应导联的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120例健康人正常心电图中,常规肢体导联中的III导联双相或倒置P波的出现率是31.6%、宽或深Q波的出现率是29.1%、低平或倒置T波的出现率是26.7%,而对应头胸导联的CL6或HV9导联上述假性改变的出现率均为零(0.0%);aVR导联P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100%,而对应头胸导联AR3倒置P、T波的出现率均为18.3%,HR3导联无假性改变;aVL导联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23.3%,而HO和HR7导联无假性改变。正常心电图P-QRS-T波假性改变在两导联系统的出现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均为P<0.01)。结论健康人的正常心电图,头胸导联波形假性改变出现率比常规肢体导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