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时灸"百会"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尿失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常规针刺、推拿、内科药物等常规治疗,整个研究过程要求所有患者饮水量保持2 000~3 000 mL/24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纯艾条在百会穴行长时灸,每次灸2 h以上,如果患者能耐受,可不限时间,1次/d,每周7次,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或治疗终点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评分,通过24 h排尿情况、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评价膀胱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MMSE、MBI评分、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分别为(21.86±2.41)分、(57.30±7.33)分、(124.41±24.35)mL/次、(215.11±17.86)mL,观察组分别为(23.08±2.62)分、(60.53±6.37)分、(179.29±18.23)mL/次、(264.21±20.05)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MMSE、MBI评分、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分别为(11.84±2.28)次/d、(6.59±1.94)次/d、(124.16±31.74)mL,观察组分别为(8.95±2.34)次/d、(5.13±1.86)次/d、(95.82±35.24)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灸"百会"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伴认知功能障碍尿失禁患者认知功能,增加膀胱安全容量,减少尿失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及康复指导方法。方法:1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癌根治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术后给予规律、渐进、个体化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患者储尿、控尿、排尿情况,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控尿能力良好10例,单次排尿最大量450 mL,平均270 mL,残余尿量0~50 mL,平均30 mL。尿流动力学检查新膀胱容量270~410(310±70)mL,充盈期膀胱内压9~18(12±5)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33~46(39±5)cm H2O,最大尿流率17~22 mL/s。结论: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储尿、控尿、排尿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班志娟  宋小洁  李彦莹 《全科护理》2023,(27):3823-3825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手段治疗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两组病人均使用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进行测定,同时并观察两组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MBI)评分、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24 h排尿日记。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的MBI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病人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膀胱安全容量均得到提升,且治疗组病人的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残余尿量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次尿量均上升,且治疗组病人的单次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经颅刺激可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治疗效果,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膀胱功能,有效调节膀胱排尿、储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中的应用和研究,为临床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将72例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未进行膀胱尿压测评而直接采取间歇导尿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首先进行膀胱尿压测评,在测评结果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同时检测2组残余尿、排尿次数、尿细菌培养等。结果:2组从第2周起24 h排尿情况出现改善。从第4周起2组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起2组间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压测评能够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科学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时间结合容量型导尿对脑卒中后膀胱排空不全(IB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IBE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32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膀胱功能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时间型间歇导尿,每4~8 h导尿1次;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根据尿流动力学及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结果进行分型,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r BVI 9400)及排尿日记床边动态监测排尿前的膀胱容量及排尿后的残余尿量,确定尿量达到"膀胱安全容量"时行间歇导尿。在干预前后,观察2组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间隔时间等情况;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评定;采用实验室尿培养评估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2组再次置入留置导尿管的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间隔、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再次置管人次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明显升高,残余尿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更高,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尿路感染率、再次置管率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术依据准确的膀胱安全容量及时排尿,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弧,提高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尿路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燕琴  王小丽  许佳  唐锐 《全科护理》2023,(24):3370-3372
目的:探究子午流注理论下采用脐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在甘肃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理论下脐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干预8周后评价并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8周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Barthel指数分别为(269.78±30.58)mL、(11.82±3.13)mL/s、(91.23±13.75)mL、(59.3±13.5)分;试验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Barthel指数分别为(287.66±31.62)mL、(14.62±3.18)mL/s、(58.12±12.36)mL、(76.1±12.8)分。8周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Barthel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提高,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显著,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Barthel指数改善更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截瘫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行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肫训练及康复指导方法.方法:1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癌根治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术后给予规律、渐进、个体化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患者储尿、控尿、排尿情况,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控尿能力良好10例.单次排尿最大量450 mL,平均270 mL,残余尿量0~50 mL,平均30 mL.尿流动力学检查新膀胱容量270~410(310士70)mL,光盈期膀胱内压9~18(12士5)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33~46(39士5)cm H<,2>O,最大尿流率17~22 mL/s.结论: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储尿,控尿、排尿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颈硬化症患者应用电化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膀胱颈硬化症患者,经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和膀胱镜检等检查确诊后,均采用EASY一100A电化学前列腺增生治疗仪进行电化学治疗。观察患者术后1、3及6个月的尿流率、残余尿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术后5—7d拔除导尿管,34例拔管后排尿通畅,2例出现尿潴留,经重新留置导尿1周再拔除后排尿通畅。所有患者术后无出血、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l、3及6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0.4±1.6)、(11.2±1.8)及(11.7±1.3)mL·s-1,与术前(4.9±1.7)mL·s-1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l、3及6个月残余尿量分别为(38±11)、(35±15)及(26±13)mL,与术前(80±12)mL比较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高危膀胱颈硬化症患者经电化学治疗是一种安全、经济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损伤NB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仅接受康复治疗结合膀胱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辅助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24 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以及神经功能评分(ASI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4 h 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分别为97.2% vs.55.6%,(5.1±1.2)次vs (8.3±2.2)次,(189.9±11.4)ml vs (145.3±10.8)ml,(90.2±2.4) ml vs (110.1±3.3)ml,均为P<0.05]。两组的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NB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是一种治疗NB的好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三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01-01—2018-12-31某院进行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每组纳入39例患者.对照组: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腹三针治疗.观察相关指标、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膀胱最大容积为(211.49±35.27)mL,残尿量为(62.49±8.99)mL,ICIQ-SF评分为(18.04±1.05)分,治疗后膀胱最大容积为(368.45±51.24)mL,残尿量为(38.15±7.51)mL,ICIQ-SF评分为(14.02±1.22)分.对照组治疗前膀胱最大容积为(210.37±31.22)mL,残尿量为(61.57±8.12)mL,ICIQ-SF评分为(18.19±1.11)分,治疗后膀胱最大容积为(315.49±50.99)mL,残尿量为(45.97±6.64)mL,ICIQ-SF评分为(15.98±1.03)分.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积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残尿量、ICIQ-SF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三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残尿量、ICIQ-SF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监测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于8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彩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分析显示: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有效率9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元灸是一种能够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长针骶刺法治疗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AS 9.4软件生成随机序列表, 将90例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按照随机序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电针结合长针骶刺法治疗, 每周5次, 共治疗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 mg)口服治疗, 每日1次, 治疗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周和治疗结束前1周, 采用排尿日记卡记录平均每日的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 以及1周内的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 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膀胱过度活动症生活质量调查表(OAB-q)、尿流动力学最大尿流率(Qmax)和平均尿流率(Qave)的变化评估2组患者的小便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尿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平均白天排尿次数和夜间排尿次数、1周内的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OABSS评分、OAB-q评分、Qmax和Qave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的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后,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尿失禁及尿频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