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室上速总数中的40%左右,因其特有的发生机制,使心电图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能与其他机制的室上速相区别:房室结在部分人群中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截然不同的传导通路,表现为房室结出现纵向的功能性分离,即房室结双径路。由其引发的心动过速称为房室结折返性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3.
<正>当窄QRS波心动过速心率快而整齐,又有突发突止特征时又称为阵发性室上速(PSVT),主要包括AVNRT(房室结折返性室上速),发生率约45%,其由房室结存在的慢快双径路发生折返引起;而AVRT(房室折返性室上速)的发生率约45%,其因房室之间存在预激旁路而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还有发生率相对少见的房性心动过速约占10%。鉴别室上速AVNRT与AVRT两种机制的方法很多,就心电图而言,原来可应用心动过速时  相似文献   

4.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射频消融终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性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的室上速是最经典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具备折返的三要素时才能发生:①激动传导方向上存在双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阻滞;③另一条径路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室房传导的电生理作用。 方法  39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和 6 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右心室起搏 (频率 140次 / m in)时 ,经股静脉快速注射 ATP 2 0 mg,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图 ,观察室房传导变化。 结果 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组 33例 (84.6 % )在注射 ATP后出现室房阻滞 ,其余 6例无变化。6 7例房室旁路患者在消融前 ,6 1例 (91% )室房传导无变化 ,另 6例出现室房阻滞 ,其中 2例具递减性传导 ;而在消融后 2 4例右心室起搏频率超过 16 0次 / m in,仍为 1∶ 1逆传 ,注射 ATP后 2 3例出现室房阻滞 ,仅 1例不受影响。 结论  ATP对房室结及旁路的电生理作用不同 ,注射 ATP后出现室房阻滞对鉴别经房室结或旁路逆传有一定价值 ,是旁路消融成功的一个判别指标 ,但并不一定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 心电学工作者观察到,冲动传经房室结的过程中,可以折返而发生心房及/或心室回波,表现为房性及/或室性“早搏”,如果折返连续进行,则形成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之一)。冲动的折返必须有双重传导途径(折返径路的前传支和逆传支),而且这两条径路的电生理特性(特别是应激性和传导性)有所不同。房室结的折返(及环形运动)途径,传统称为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和慢径路。迄今为止,此种现象只是通过电生理检查阐明,而尚不能在房室结组织内观察到结构-形态学上的两条传导途径(“束”),所以将其视为“功能性纵向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内双径路与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氏束内双径路与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周聊生,林绍芳,娄兹谟,梁江久,阮秀瑶,孙洁希氏束内传导的纵向分离表现为双径路者较少见,国内外报道较少[1~5],尚未见到与其有关的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希氏束内双径路同时存在房室结内双...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心脏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食管法电生理检查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18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主要表现为2:1房室阻滞,多在诱发开始时出现数秒至数分钟,也可呈持久性存在,2:1传导转为1:1传导时多经过一过性3:2文氏传导并伴一过性束支阻滞。结论P波极向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特点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阻滞的诊断依据。以此排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注意与房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正> 1913年Mine首次提出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概念。1956年Moe等根据动物实验,提出房室结传导可以纵向分离为双径路;α径路,传导慢、不应期短;β径路,传导快、不应期长。房性期前刺激能诱发和终止在双径路基础上形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963年Kistin等观察到室性早搏后的心室回波伴有室房传导时间延长,认为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在窦性心律时,房性冲动经β径路(快径)、α径  相似文献   

13.
房室结双径路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经外科手术标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选择性消融慢径路或快径路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一步证实房室结双径路不仅是功能性的,且有解剖学基础.双径路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房室传导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正日益引起临床关注,现作简述如下.一、房室结双径路与室上性心动过速1.双径路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可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传导,但房室结以非同步传导多见,并易在房室结折返,引发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房室结双径路表现为同步下传少见,但它的出现可引起复杂的体表心电图变化,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做出探讨。 发生机制 房室结双径路(除外预激旁道),人们迄今尚未在房室结构中发现有组织、解剖学特征可资鉴别的径路,一般认为房室双径路出现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1.组织解剖变异,人类的房室结由四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频率快、节律匀齐,但在部分患者由于折返环路不应期的改变等原因,导致激动在折返环路中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在多个异常通道或正常通道间转换;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影响,包括房性、交界性、室性等心律失常;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异常的影响,以及双重机制折返性心动过速,即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等原因,导致心动过速时RR间期发生改变或明显不齐,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被误诊为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临床电生理技术的完善和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要求术者对不同折返途径的室房传导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研究房室结双径路(DAVNP)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VRT)室房(V-A)传导的特征,并以房室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治疗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由于有95%以上的成功率及极低的并发症,成为目前治疗室上速的一线方法。随着心电生理学的进展,室上速电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仍在不断改善。这些新的标测技术和消融方法的进步又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手术的成功率。现将近些年室上速消融治疗的一些新认识简述如下。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导管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速之一。传统的理论认为房室结内存在快、慢2个径路,AVNRT时折返环局限在房室结内。这一理论的最有力的支持证据是在AVNRT时心房的激动可以与心动过速分离,由此…  相似文献   

18.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结果观察到6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①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诱发慢快型AVNRT,②AVNRT伴2:1房室传导阻滞或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影响心动过速周长,③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及快慢型AVNRT,④房性期前收缩重整慢快型AVNRT,⑤两条房室结慢径路交替顺传引起的慢快型AVNRT,⑥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不等速传导引起的1:2房室传导及折返。结论认识这些心电图现象并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20.
王健  杨民永 《心电学杂志》2009,28(4):250-251
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有窦房结、心房内、房室结内、房室和心室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房室旁道的存在和房室双径路及多径路或房室旁道伴双径路、多径路及多种附加束同时存在时,不一定都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本文通过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患者心率,并刺激心房引发心动过速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