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侧和上方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表面形态的不同影响.方法 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例54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检查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A组SIA分别为(0.70±0.34)D、(0.64±0.29)D、(0.60±0.27)D、(0.55±0.26)D,B组分别为(1.18±0.48)D、(1.05±0.42)D、(0.88±0.38)D、(0.77±0.35)D.术后1 d,A组SIA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SIA逐渐有减小趋势,但A组SIA仍小于B组,术后3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SAI、SRI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AI、SRI仍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各相应时间点SAI、SRI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操作方便,术后SIA、SAI、SRI均小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2.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分别行3.5mm透明角膜切口和6.0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4眼和20眼,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术前术后的角膜形态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的角膜散光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角膜组于术后1mo起无显著差异,巩膜组于术后3mo时方无显著差异。术后1mo巩膜组的角膜散光明显大于角膜组。术后1wk巩膜组的SRI明显高于角膜组,SAI则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1wkSAI、SR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mo则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组术后角膜形态改变较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3.5 mm和5.5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推广和发展 ,因手术切口所致的角膜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对不同长度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角膜地形图进行了分析比较。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9年 3~ 1 0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且术后屈光状态为正视的白内障患者 80例 (80只眼 ) ,男 52例 (52只眼 ) ,女 2 8例 (2 8只眼 ) ;年龄 50~ 81岁 ,平均 65 4岁。全部患者按手术切口长度分为 2个组 ,A组 :46例 (46只眼 ) ,手术切口长度 3 5mm ;B组 :34例 …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地形图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向海  汤欣 《眼科研究》1997,15(3):189-191,F003
目的 研究白内怕乳化术后早期角膜形态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ALCON EYEMAP EH-290型角膜地型图仪分析24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樾主术后早期角膜地形图所表面的变化。分别于术后1天、1周、1月和3月时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距角膜中心1.5、2.5、3.5mm处0、180、90、270度方向角膜曲经值并分析角膜地形图变化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1天均叶轻度循规性散光,16例皇术后1月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1.8mm和3.0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A组24例(30眼)行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4例(32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fluoresceinstaining,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regularityindex,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结果 术后1d、7dB组BUT均短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B组SⅠt低于A组(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FLS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B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SAI、SRI均高于A组(均为P<0.05)。A组BUT、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SAI于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SⅠt和SRI于术后7d恢复至术前状态;B组各项结果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1.8mm切口较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更轻,泪膜功能及角膜规则性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情况。方法选择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98例(231例)为研究对象,分成A、B、C 3组,A组选择在上方11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选择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C组选择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随访,行视力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C组裸眼视力≥1.0者多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明显减小(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散光度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SIA),C组最小。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前及术后散光,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非干眼患者54例(60眼),年龄为54~78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30眼),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26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90天对患者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主观症状:术后第1天和第7天,患者干眼主观症状明显,B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8,-2.868;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0.832,-0.281;P〉0.05)。②SIt试验:术后第1天,SIt明显增加,B组SI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4,-1.189,-0.632,-1.031;P〉0.05)。③BUT: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2.442,-2.507;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0,1.227;P〉0.05)。④CFS评分: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8,3.261,2.466;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1.227;P〉0.05)。结论术后早期,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但干眼症状重于行透明角膜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对泪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1.8 mm、2.2 mm两种微切口白内障手术与标准切口白内障手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期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5例(205只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1.8 mm、2.2 mm、3.0 mm切口3组.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Schirmer试验值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结果 术后7d、1个月1.8 mm、2.2 mm组NIBUT明显长于3.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1.8mm组Schirmer试验值高于3.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3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无差异.术后7、30 d,1.8 mm、2.2 mm组干眼感觉评分值明显低于3.0 mm组.术后90d,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个月,3.0 mm组上方角膜知觉测量值短于2.2 mm、1.8 mm组(P<0.05).术后3个月,3组上方角膜知觉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段中央角膜知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 mm、2.2 mm组间各观察指标于术后各个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标准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眼表的骚扰更小,患者术后干眼症状更轻微,角膜知觉恢复快,舒适度更高.但同属微切口组的1.8 mm与2.2 mm手术组术后干眼症状及各项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健  郑直  张区 《临床眼科杂志》2007,15(5):414-416
目的研究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及手术性散光的差异。方法分别行5.5 mm(A组)和3.5 mm(B组)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只眼和22只眼,术前、术后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形态的分析。结果术后1周B组裸眼视力高于A组,两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7,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2.18,0.15,P>0.05)。术后3个月A组圆形6只眼(21.43%),蝴蝶结形20只眼(71.43%),不规则形2只眼(7.14%);B组圆形8只眼(36.36%),蝴蝶结形14只眼(63.64%),纵向10只眼。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A组的SRI明显高于B组,SAI则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1周SRI、SA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3.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眼早期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明显优于5.5 mm切口手术术眼,提示3.5mm切口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对术后散光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对术后散光影响.方法 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70眼,随机分成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A组)和切口位于常规90°方向(B组)两组,每组35眼.检测术前、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 由于失访,实际入组56例(61眼),A组28例(31眼),B组28倒(30眼).A组术前、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13±0.12)D、(1.52±0.13)D、(1.38±0.10)D及(1,22±0.13)D;术后1月、3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00±0.14)D、(1.99±0.15)D、(1.62±0.14)D及(1.36±0.15)D,术后1月散光值仍大于术前(P<0.05).A组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的变化值分别为(0.45±0.18)D、(0.27±0.14)D和(0.11±0,13)D.B组为(0.98±0.16)D、(0.61±0.12)D、(0.44±0.08)D,均大于A组(P<0.05).A组术后1月和3月视力>0.7者分别为11眼和14眼,要多于B组的4眼和6眼(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控制术后散光和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4例(64眼)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上方10∶00~11∶00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透明角膜切口,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wk;1,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及术源性散光度在术后1wk;1,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在术后更快、更好地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3.
陆士恒  张忆  吕骄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4.
霍璐  郝晓琳  张仲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98-2200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单纯白内障患者88例122眼,按切开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A组)40例60眼;巩膜隧道组(B组)48例62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mo时平均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wk;1mo,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SI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SIA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裸眼视力≥0.5及最佳矫正视力≥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改变较小,根据角膜地形图指导个性化切口位置,对自身角膜散光的处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不同位置巩膜隧道切口对术前不同角膜散光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03/2014-10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0例94眼,将患者分为2组,A组于10:00~11:00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切口均不缝合。用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1.00D,1.00~2.00D及>2.00D组变化,以及术后1 wk;1,3 mo时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改变。
  结果: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和1.00~2.00D组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好于A组。 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组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小于A组。
  结论:依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对于术前角膜散光<1.00D 的患者选择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上行3.2 mm巩膜隧道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并相应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计算并比较不同位置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度数,分析切口对角膜曲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10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做颞侧(9∶00或者3∶00方位)透明角膜3.2mm斜形切口,B组做上方12∶00方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曲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度数,比较两组SIA度数的差异,同时分别比较切口所在子午线、与切口垂直子午线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平均SIA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83),切口所在子午线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6),而与切口垂直子午线的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84)。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SIA的度数与切口位置无明显关系,切口对所在子午线角膜曲率有松解作用,对与切口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无明显影响,矢量公式法计算所得的SIA值在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分别行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的影响。
  方法:将2012-02/2015-06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4例126眼纳入本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A组)46例63眼,行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 B组)48例63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参考白内障LOCSⅡ核硬度分级标准细分为:AⅡ组、BⅡ组;AⅢ组、BⅢ组;AⅣ组、BⅣ组。患者在术前1 d和术后1、7、30、90 d进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 subjective sylptols of dry eye questionnaire scores,SDES),同时测定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l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taining scores of sodiul fluorescein, SCSF )、泪液分泌试验(Schirler l test,Slt),对比不同手术切口对患者泪膜影响。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泪膜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7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d,仅BⅣ组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有统计学差异( P<0.05);AⅢ组患者在术后第1d 时SDES、SCSF、Slt低于BⅢ组;AⅣ组在术后第1、7d时在SDES、SCSF指标方面低于BⅣ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时,Ⅲ级和Ⅳ级核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能够加重对患者泪膜功能损伤,手术效果比巩膜隧道切口方式差,尤其Ⅳ级核中更为明显。因此,可以在Ⅳ级核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时选择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