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和冷冻消融。采用心房程序刺激和burst刺激,确定慢径传导的电生理现象和诱发AVNRT。根据解剖,X线影像和局部心电图初步确定慢径消融的靶点,然后进行冷冻标测(-30℃,80s)。经冷冻标测证实为慢径所在部位后,行冷冻消融(-80℃,4min)。消融后观察30min,若无慢径传导恢复或不再诱发AVNRT,则说明冷冻消融手术成功。结果20例中,有18例可证实有慢径传导现象,并可反复诱发AVNRT。其中14例在第1次冷冻消融时就消除了慢径传导。其余4例经3~8次冷冻消融均成功地消除了AVNRT,但其中有2例患者经过反复冷冻消融6~8次后仍有慢经传导,但不能诱发AVNRT。另有2例患者术中未能诱发心动过速,按解剖定位方法试行“慢径”冷冻消融改良术。所有患者经随访1~18个月,无1例复发。20例在冷冻消融的过程中始终未见到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交界性早搏。2例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所有20例在冷冻消融手术过程中未感疼痛。结论冷冻消融安全有效,在治疗AVNRT时,出现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更低,术中患者无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性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ibrillation,AF)患者行慢径改良术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402例AVNRT患者,电生理检查或术中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仍行房室结慢径改良术。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和房颤为手术终点。结果 8例患者在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过程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后直接转为心房颤动,5例自动转复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例患者进行慢径改良时出现心房颤动,继续消融后心房颤动终止。随访2年,有1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颤,行慢径改良术后,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及房颤发作为手术终点,是有效的,可不行房颤消融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患者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方法研究人群为18例经电生理检查后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慢快型和慢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首选消融前传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快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消融最早逆传慢径的心房激动部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消除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多种类型AVNRT的发生率为1.8%(18/1000)。18例患者中有11例在消融治疗前的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2种类型AVNRT,有7例在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1种类型AVNRT,消融此型后又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AVNRT。在消融前即诱发出2种类型AVNRT的10例患者,均在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两种类型AVNRT。在电生理检查中出现1种类型AVNRT,经导管射频消融这种AVNRT后,又出现另外1种类型AVNRT的7例患者中,4例在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两种类型AVNRT;另3例中的2例在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处消融后,第1种AVNRT不能诱发,但可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AVNRT,经在冠状窦近端及二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左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另1例经消融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之间(右侧后延伸)后,除原诱发的快慢型AVNRT外,还可诱发慢慢型AVN-RT,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与快慢型时相同,提示2种类型AVNRT均应用同一条逆传慢径,经在冠状静脉窦内和二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左侧后延伸)成功消融2种类型AVN-RT。术后随访18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大多数多种类型AVNRT患者,具有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的传统房室结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能为多型AVNRT的主要基质,因此消融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成功消融大多数多型AVNRT。对于少部分多型AVNRT患者,左侧后延伸与右侧后延伸可能分别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RR间期交替的窄QRS波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策略.方法:10例伴RR间期交替的心动过速患者接受了电生理检查,明确其心动过速类型后,首先消融旁路或诱发的心动过速,如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则消融慢径路,并随访了解心动过速复发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9例为左侧游离壁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旁路后3例诱发AVNRT,一并成功消融了慢径路,另6例没有诱发AVNRT者未再消融,1例为房室结三径路,成功消融了慢径路.在6个月~8.4年随访中,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伴RR间期交替的心动过速具共同特点,即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在消融基础心动过速后,如不能诱发AVNRT,可不消融慢径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存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18例经电生理检查后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多型AVNRT患者。慢快型和慢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首选消融前传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快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消融最早慢径逆传心房激动部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消除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11例在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2种类型AVNRT,均在三尖瓣环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7例在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1种类型,消融此型后又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其中4例在房室结右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另3例均经左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18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大多数多型AVNRT,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能为其折返环的主要基质,消融可成功治愈多型AVNRT。在少部分多型AVNRT中,左侧后延伸与右侧后延伸可能分别作为不Ⅻ类型AVNRT折返环的主要基质,需要分别消融才能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并不少见。经验性慢径改良可作为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AVNRT一种选择,但其长期疗效仍不清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或疑似为AVNRT并行慢径改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根据是否可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可诱发组(A组)和不可诱发组(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经再次手术证实和/或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一共纳入6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女性56.8%)。A组488例,B组134例,B组中131例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现象。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总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和因其他心律失常的复发分别为16例(2.6%)和32例(5.1%),其中A组和B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9%和1.5%(P=0.560),其他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4.5%和7.5%(P=0.170)。A组出现1例房室传导阻滞,B组无并发症。结论长期随访证实经验性慢径改良是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AVNRT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534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彻底消融慢径)和B型终点(残留慢径有或无1~3心房回波,不能诱发AVNRT)与AVNRT复发的联系。A、B型分别复发5例(1.2%)、11例(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型终点的未复发与复发患者相比,其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的跳跃增值缩短。认为只要改变房室传导功能,不能诱发心动过速,B型终点仍然是有效、可靠的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导管射频电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行导管射频电消融术10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心电生理和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10%。复发病例中7例术后慢径残存,未复发病例中3例慢径残存,慢径残存患者复发率高。未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缩短,分别为(277±41)m s和(318±46)m s(P<0.05);而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无明显缩短,分别为(298±48)m s和(311±56)m s(P>0.05)。复发病例心内电生理特点复杂多变,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未复发病例多为单纯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电生理基础仍然是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与慢径残存及复杂的房室结、慢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程控刺激不能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射频消融慢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6 1例有心动过速病史且心电图疑诊为AVNRT的病人 ,电生理检查有房室结双径(DAVNP)但不能诱发AVNRT ,随机分为两组。A组 30例不消融而进行临床随访 ,当心动过速复发且经心电图证实为窄QRS心动过速者接受射频消融阻断慢径。B组 31例接受射频消融以阻断慢径 ,术后临床随访。结果 A、B两组分别有 2 4例和 2 7例病人完成随访。A组 2 4例随访中分别在 1年内发作心动过速 ,再次接受消融阻断慢径后随访 (12 .1± 12 .2 )个月 ,仅 1例复发心动过速 (4.2 % ) ,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1)。B组 2 7例平均随访 (2 4 .2± 17.6 )个月 ,1例复发心动过速 (3.7% ) ,与A组病人消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1) ,而与其消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且心电图疑诊为AVNRT的病人 ,电生理检查有DAVNP而不能诱发心动过速者 ,射频消融阻断慢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慢径消融终点与复发的联系。方法:534个慢-快型AVNRT患者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彻底消融慢径,房室结无跳无折)和B型终点(残留慢径有或无1~3心房回波,不能诱发AVNRT)与AVNRT复发的联系及对房室结传导的影响。结果:①A型复发5例(1.2%),B型复发11例(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型终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Wen-AVN)、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跳跃增值缩短,B型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的跳跃增值缩短,A型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明显大于B型。结论:A型终点的复发率明显低于B型终点;只要改变房室传导功能,不能诱发心动过速,B型终点仍然是有效、可靠的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房室阻滞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2年来术前存在房室阻滞的AVNRT患者行RFCA治疗的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13例患者[男8例,年龄(64±14)岁]中4例曾行RFCA治疗,8例为原发性PR间期延长,1例曾行房间隔修补术,其中诊断慢快型AVNRT 10例,快慢型和慢慢型各1例,未诱发心动过速1例。未诱发者未行消融,其余所有患者消融均成功,随访5~24个月期间未见心动过速复发及房室阻滞加重。结论在合并房室阻滞的AVNRT患者进行消融时应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情况决定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慢径改良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慢径改良术后的AVNRT患者[男性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6.5±123)岁]接受了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36±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P-R间期、食管电生理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1∶1房室传导的最大频率、心动过速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结果 本组患者慢径改良成功率96.5%(55/57),复发率5.5%(3/55),其中术后3个月内复发1例,6个月以上复发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心电图证实为1例(1.8%),经Holer检测为6例(10.9%).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远期随访未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后AVN-ERP延长,1∶1房室传导的最大频率减慢.93.1%的患者远期随访无不适主诉.结论 远期随访表明,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消融房室结慢径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AVNRT消融终点标准意见不尽一致.本文分析163例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电生理特征及慢径消融时的心电改变,并对其消融的终点标准、消融方法学及并发症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9岁。阵发性心悸2个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DAVNP)引发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频率为187次/min。采用消融慢径的方法进行房室结改良。取前位法经Webster导管发放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慢径治疗未能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刺激不能诱发出临床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延误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并且不利于判断射频消融的终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国内马长生报道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未能诱发率为6.6%。应用射频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自发而未诱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且长期疗效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慢径对自发而未诱发的房室结双径路并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  资料和方法 23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病史,平均病程(5±2)年,平均年龄(48±12)岁,其中男…  相似文献   

17.
时阳成  祁正军  孙顺洋  徐乃宁 《内科》2007,2(5):769-770
目的研究采用慢径改良法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0例AVNRT患者采用慢径改良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术中、术后3d的并发症及术后一年的复发率。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1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67%,术后1年的复发率1.67%。结论慢径改良法消融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房室结存在快径、右侧后延伸(经典慢径)和左侧后延伸(另一条慢径)和折返环路,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行分型,并根据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结果验证以上分型,同时分析此分型在指导房室结慢径消融中的意义.方法 812例入院进行射频消融AVNRT患者,常规行程序心房和心室电刺激和心内标测.根据AVNRT的类型分别采用消融房室结前传慢径和/或逆传慢径的方法治疗AVNRT.结果采用目前常用的AVNRT的分型方法,812例AVNRT患者中,慢快型659例(81%)、慢慢型81例(10%)、快慢型72例(9%).所有812例AVNRT患者均消融或改良房室结慢径成功.按AVNRT可能的6种折返环路分型,慢快型649例(80%)、左侧变异慢快型10例(1%)、快慢型和变异快慢型57例(7%)、左侧变异快慢型15例(2%)、慢慢型81例(10%).结论按房室结快径、右侧后延伸和左侧后延伸可能形成的6条折返环路,对AVNRT进行分型,符合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此分型对理解AVNRT的折返机制和指导房室结慢径消融治疗AVNRT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经导管消融术Ensite-NavX引导下尽少X线曝光的可行性,对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NavX和心内电生理引导下,构建右房三维结构图后,在NavX引导下根据三维结构图和消融导管头端示踪行慢径消融房室结改良术。结果 :慢径消融成功,在完成慢径消融过程中,X线0曝光。结论 :在NavX引导下的AVNRT导管消融有可能尽少X线曝光甚至0曝光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慢径治疗程控不能诱发且没有跳跃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远期疗效,探讨其电生理机制.方法:临床证实的AVNRT患者101例,在电生理检查中18例程控不能诱发及没有跳跃(A组),19例程控不能诱发(B组),33例程控没有跳跃(C组),31例程控有跳跃并且能诱发(D组).比较各组电生理的情况及射频消融治疗的远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49.13±30.13)个月,C组1例于术后2个月复发,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起搏器,D组1例于手术后7个月复发,A、B、C、D组的未复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D组相比快径逆传功能相对较差,术前B组的快慢径不应期差值较D组小,各组有效消融后交界心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径消融在治疗程控不能诱发及没有跳跃的AVNRT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交界性心律可以作为该类患者的射频消融的参考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