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5-235
本图形象清晰地表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A.发生折返的三要素:①激动传导方向上有两条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的单向阻滞;③传导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图A中三个条件均具备,折返能够发生并能持续。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的室上速是最经典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具备折返的三要素时才能发生:①激动传导方向上存在双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阻滞;③另一条径路  相似文献   

3.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4.
心律平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宁  宋冠英 《心电学杂志》1991,10(1):11-13,29
静脉推注心律平终止21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同时连续记录心电图,发现SVT终止前后心电图有4大类表现:①SVT之R-R间期不变,提示折返径路双向阻滞。②SVT之R-R间期终止前延长,提示在折返径路中传导速度先减慢后被阻滞。③SVT之R-R间期长短交替,提示药物使原前传径路产生2:1阻滞及暴露了房室结多径路.④心律平导致心房、房室结或心室产生的异位搏动终止SVT发作。  相似文献   

5.
<正> 心电学工作者观察到,冲动传经房室结的过程中,可以折返而发生心房及/或心室回波,表现为房性及/或室性“早搏”,如果折返连续进行,则形成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之一)。冲动的折返必须有双重传导途径(折返径路的前传支和逆传支),而且这两条径路的电生理特性(特别是应激性和传导性)有所不同。房室结的折返(及环形运动)途径,传统称为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和慢径路。迄今为止,此种现象只是通过电生理检查阐明,而尚不能在房室结组织内观察到结构-形态学上的两条传导途径(“束”),所以将其视为“功能性纵向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PSVT)简称室上速(SVT),是指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特点的快速整齐的心动过速,心电图大多显示窄QRS波,折返激动是PSVT的主要发生机制。折返心律的诱发和维持需要以下3个条件:1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功能性或解剖性传导路径,其近端和远端互相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传导环路;2这些传导路径中有一条存在前传单向阻滞;  相似文献   

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其发生机制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少 ,早在 6 0- 70年代电生理及解剖资料证实了房室结系统的双径路 (α、β通道 )的存在 ,并阐明了AVRNT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传导速度快 ,不应期长的快径 (β通道 )和传导慢 ,不应期短的慢径 (α通道 )参与所决定 ,其特点是有“跳跃现象”和‘房性回波’[1] 。而以快慢径交替前传为电生理特征的房室结双径路却较少报道。本文2例患者在发生AVNRT后电生理检查时反复再现快慢径交替前传并行射频消融治疗获得成功 ,说明了房室结双径路仍存在其他一些特点 ,具备这些特点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患儿4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心动过速2年。动态心电图考虑:窦性与交界性竞争性心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右束支阻滞,间歇性左前分支阻滞。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结双径路。修改诊断为窦性与交界性竞争性心律,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前传阻滞(2∶1)及双分支阻滞。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隐匿性快径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预激综合征在心电图上能否显示预激波取决于附加径路前向传导功能。如果附加径路前向传导速度等于或快于正常房室传导途径时 ,则能显示预激波 ;若附加径路前向阻滞 (单向阻滞 ) ,只能逆行传导 ,例如循正常房室途径前传 ,再经附加径路逆传回心房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这种心动过速的QRS是窄型 ,且在窦律时心电图上亦不能显现附加径路前传功能的预激型QRS ,此称“隐匿性预激综合征”(latentpreexcitation) ,这种附加径路则称为“隐匿性旁道”(latenttract)。其诊断确立主要依靠心室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选择性射频消融(RFCA)慢径路术前、术后心脏各部分腔内电生理改变.方法 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选择性慢径路RFCA前、后分别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记录RFCA前、后希氏束电图(HIS)、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房室前传文氏阻滞点(AVN-WKB)、室房逆传文氏阻滞点(VAN-WKB)、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和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VAV-ERP),将RFCA前、后心脏各部分电生理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RFCA前、后HIS电图A-ERP、V-ERP、AVN-ERP及VAN-WK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N-WKB、VAN-E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RFCA慢径路对房室结双径路疗效肯定.在RFCA前、后(急性期)房室前传、逆传电生理均有一定改变.这与RFCA改变了房室结的部分结构,如大部分病例慢径路消失有关,不同消融部位对房室结传导电生理改变产生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5在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折返波(波锋到波尾)持续不断地做着环形运动,而维持环形折返运动的必需条件是折返波波锋前方的心肌组织一定处于兴奋期,随时可被波锋激动,即前行传导的波锋电活动能使该心肌组织除极,使折返波的波锋继续前传。折返环中,处于兴奋期的心肌组织(图中圆圈中的白色  相似文献   

12.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折返激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4):241-246
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reciprocalorechobeat),连续发出折返搏动(reentrantbeat),即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reentranttachycar-dia)。这便是激动折返(impulsereentry)现象。1906年,Mayer首次在墨鱼标本实验中证实折返现象。1913年,Mines通过蛙心房和心室标本实验首次提出反复搏动和反复心律的概念。折返现象几乎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并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折返是临床心电学中最基本概念之一。一、形成的3个基…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2岁,诊断为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慢传导旁道伴房室结三径路(慢快型)。患者的房室交界区在340~240ms的范围内存在2条慢径,慢径虽不参与该心动过速折返环的组成。但是每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只能由心房程序刺激S2跳跃后激动沿房室结慢径前传诱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一种很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房室结存在不应期和传导速度不同的径路:快径路和慢径路.射频消融慢径路治疗AVNRT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慢径路被消融后对房室结快径路前传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我们的目的在于观察AVNRT患者慢径路被消融后对房室结快径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现已明确,呈网状结构的房室交界区,其解剖或功能容易发生分离。当发生横向分离时,房室之间的传导可出现不同水平面的阻滞(双层或多层阻滞),相反,发生纵向分离时,将出现传导速度与不应期长短截然不同的快、慢双径路,甚至多径路。房室结双径路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必需的解剖学基础,当在两条径路出现激动的环形运动时将引发室上速。晚近,有学者提出了与房室结双径路相关的另一种室上速,称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相似文献   

18.
<正>在多种功能性折返中,各向异性折返是其中一种。过去一直把心肌细胞或心肌组织的电扩布认为是各向同性,这是把心肌细胞、心肌、甚至整体心脏都视为一个合胞体,认为其向各个方向的电传导速度都相同而称为各向同性。仅仅当心肌出现病变,各方向电传导的速度才会改变,才可能发生折返,因此认为折返都在异常情况时才能发生。而现代观点认为,心肌与心脏的电传导本身就呈各向异性,即激动在心肌细胞或心肌中的纵向传导速度远比横向传导快,使电传导本身就不稳定,当纵、横两个方向的传导速度比值≥4时,电传导将失去安全性而容易发生折返。  相似文献   

19.
希浦系折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易  杭州市 《心电学杂志》2001,20(3):184-188
某些激动发出时遇一条径路处于单向阻滞状态时 ,即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传导 ,待其折回原处 ,原单向阻滞区已恢复应激性 ,折回的激动得以通过 ,再次激动原来已激动过的部位而形成折返激动 (reentrantbeat)或回波搏动 (echobeat) ,这便是激动的折返现象。不论解剖的或是功能的折返环路 (reentrantcircuit) ,可以存在于心脏的不同部位 ,例如心房内的3条结间束、房室结传导纤维的迷宫样结构、希氏束的电缆样结构及纵向分离、束支及分支、浦肯野纤维网状结构及其末梢与心室连接处、房室交接区连接其旁…  相似文献   

20.
<正> 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其房室交界区有两条传导通路。二者的电生理特性不同,一条为快通路,其传导速度较快,一般不应期较长;另一条为慢通路,其传导速度较慢,但一般不应期较短。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形成折返环路,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此种心动过速分两种,一种经慢通路下传,快通路回传,此型最为常见;另一种为不典型型,即经快通路下传而经慢通路回传,此型少见,约占5%。射颜消蚀技术进行房室结改良术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择性阻断其中一条通路(多为慢通路),从而破坏形成折返的条件,防止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一、房室结改良的步骤一般按以下六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