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ECG)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12导联同步AECG检查明确诊断有频发单源室性早搏的患者90例,分析12导联AECG及该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的差异,对其起源部位分别进行初步定位,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共65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5例(占61.11%)、右室心底部5例(占5.56%)、右束支2例(占2.22%)、其他3例(占3.33%),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0例(占22.22%)、左室心底部3例(占3.33%)、左束支2例(占2.22%)。结论根据12导联同步AECG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起源部位,指导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鉴心内电生理诊断无症状室性早搏(PVCs)的12导联心电图起源定位特征,分析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的心电图定位分类,探讨无症状PVCs起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本院门诊体检的年龄小于40岁的健康人群中276例无症状PVCs患者,采集12导联静息心电图,按照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276例无症状性PVCs,男女比例分别为88(31. 9%) 、188 (68.1%),男女比率为0. 47;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PVCs所占比例分别39. 9%,16.3%,19. 6%,10. 9%,13. 4%;总计来源于右室的比例为56. 2%,来源于左室比例为43. 8%;三尖瓣与分支来源的PVCs男女比例相近,二尖瓣与主动脉根部来源的PVCs女性比例大于男性。结论 在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右室来源多于左室,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孕妇ST-T改变的心电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出现的心脏功能生理变化,近年来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通过对妊娠期ST-T改变的观察,探讨其心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中心心血管内科门诊流出道室性早搏(OT-PVC)检出率,分析其基本特征。方法对在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本中心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检测,并就其中OT-PVC患者情况及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接诊患者5 545例,检出OT-PVC 160例,占2.89%,其中男性62例(38.75%),女性98例(61.25%)。(50~60)岁年龄段患者38例,占3.53%,高于其他年龄段。71例OT-PVC患者(44.38%)合并其他类型的心电图异常,依次为T波倒置、ST压低、心房颤动、左房负荷异常及房性早搏。分析发现这71例患者与未合并上述心电图异常的89例OT-PVC患者相比平均年龄偏大[(62.2±12.0)岁vs(46.4±16.3)岁,P0.05]。结论单中心心血管病门诊就诊人群心电图OT-PVC检出率为2.89%,其中(≥50~60)岁人群的OT-PVC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OT-PVC患者更易合并其他类型的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5.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由于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的广泛应用,对游离单个心肌细胞和小片膜单个离子通道电活动的研究日益深入,进入了细胞和分子水平,概念不断更新,新的离子通道不断发现,例如目前确知的心肌细胞钙通道至少有两种,钾通道至少有八种,从而使人们对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发生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心肌的细胞、分子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使人们有可能对离子通道蛋白内部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研究,包括通道的选择性通透性、激活门、失活门的定位研究等,促进了膜生物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室早)病例,将其体表心电图与成功消融靶点部位比对,得出用两步法快速判定室早起源的心腔,以期在以后的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能帮助确定消融策略.方法:66例成功消融的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0例,平均年龄(36.9±13.9)岁.其中经股静脉途径在右心室消融成功32例(右心室消融组),经股动脉途径在左心室?肖融成功34例(左心室消融组).结合文献,对明确了起源点的室早患者的四个心电图特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特征1:肢体导联Ⅰ、aVR、aVL和Ⅱ、Ⅲ、aVF导联及胸前导联V1的形态;特征2:V1导联r或R波时程;特征3:V1导联r或R波时程占总QRS时程的百分比(Dr/DQRS);特征4:R/S移行的胸前导联(即出现R/S≥1时的胸前导联).结果: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指标对预测室早起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R/S移行导联在V4~6导联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只有37.5%,但是其判定室早起源点不在左心室侧(即在右心室侧)的特异度却达100%,相应地其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3%.进一步对余下的54例R/S移行在V1、V2、V3导联的病例采用Dr/DQRS进行分析,发现将这些患者以Dr/DQRS<0.5(n=19)和Dr/DQRst>0.5(n=35)分为两部分.其中以Dr/DQRS<0.5来判别消融靶点在右心窜侧的敏感度是90.0%,特异度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94.3%;而用Dr/DQRS≥0.5来判定消融靶点在左心室侧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前可依据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指标,只用两步即可对室早起源得到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8.
心肌细胞电生理和临床心电图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心肌细胞电生理是临床心电图的理论基础。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是理解和解释体表心电图的理论依据。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图 (APG ,action -potention - gram )的 0位相和 1,2 ,3位相分别反应在体表心电图 (ECG ,electocardiogram )为QRS ,和ST -T波。近年来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对复杂心律失常的认识 ,特别是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应用体表心电图鉴别长QT间期综…  相似文献   

9.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8,27(2):174-178
房室旁道(下称旁道)是构成预激综合征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采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阻断旁道传导可根治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室性早搏(室早)在临床十分常见,每个人一生中几乎都发生过。心电学工作者每天都可见到室早,但其复杂多变的心电图表现常给诊断及鉴别带来困惑。室早的发生机制、危险分层仍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室早的临床辅助诊断作用,尤其是室早对窦性节律的影响已成为近年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1.
12.
频发室性早搏所致的心肌收缩不同步可引起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恰当的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治疗能消除或减少室性早搏,可改善心功能.该文对频发室性早搏所致心肌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电生理特征和处理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短P-R间期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R间期缩短(≤0.12)s机理。方法测定52例患者1:1房室待导点,文氏点。2:1点及房室传导有效不应期(ERP)。结果52例中33例电生理检查正常。19例诊断为房室结加速性待导(EAVNC)。结论P-R间期缩短可由常规心电图波形较低使P波、P-R段模糊和EAVNC等多种原因所致。PR间期缩短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并无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精准心电图亦称尼沙赫电图,能够记录到心脏传导系统中各部位产生的电活动(各小波),房性早搏经房室结下传时引起的心室波前有特定的小波出现,而室性早搏直接起源于心室,故其波形前无小波出现。  相似文献   

15.
细胞电生理和心电图关系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膜片钳技术广泛应用以来,心肌电生理的研究进入了单细胞和分子水平。通过对比,人们逐步发现了心脏不同区域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存在差异[1,2]。1991年Antzelevitch等首次报道了狗心室壁中存在三类电生理活动各具特征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下(Endo)、中层(M)和心外膜下(Epi),提出了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活动不均一性(Heterogeneity)的概念[3]。其后,M细胞被发现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心脏,包括人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定位性分析,探讨功能性与器质性室性早搏(PVS)的区别。方法 将173例分为2组:A组为有器质性心脏病者,B组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分别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结果 起源于左室:A组58例、B组25例;起源于右室:A组25例、B组65例。A组PVSORS时限≥0.16s者占14.46%,有切迹者占66.27%,ST等电位线者占61.45%,T波对称者占57.83%,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者占21.69%。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病理性PVS多起源于左室,QRS≥0.16s,QRS波形态粗钝有切迹,有ST-T改变,呈多源性、多形性或伴有短阵室速(VT).  相似文献   

17.
并行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及心电图均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的主要区别.方法 回顾分析因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行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126例,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组66例,主动脉窦(ASC)起源组60例.结果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ASC组高于RVOT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VOT组高于ASC组.ROC曲线分析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鉴别室性早搏起源有较高价值.结论 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分析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S波幅指数和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可判断RVOT起源与ASC起源,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起源的心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标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房颤的起源部位,探讨房颤起源部位的电生理特点,观察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所占的比例。方法选择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拟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的患者。其中6例为持续性房颤,3例为阵发性房颤;男1例,女8例;年龄(42±13)岁。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天予胺碘酮药物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成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大头电极导管或Lasso电极导管置于左心房、肺静脉。分别于右心房、左心房、冠状静脉窦、各个肺静脉行S1S2及S1S2S3程序刺激,诱发房颤。上述方法不能诱发房颤时,行相应部位的猝发(burst)刺激。结果9例患者可诱发出12个房颤的起源点,源于右心房者4个,左心房1个,冠状静脉窦2个,肺静脉5个。肺静脉5个起源中,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分别为3例、1例、1例。结论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存在肺静脉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