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症患者胃粘膜特点。方法130例研究对象共分为3组:A组47例,为乙肝肝硬化;B组42例,为酒精性肝硬化;C组41例,为脂肪性肝硬化。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后3天内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及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的检出情况。结果A组、B组、C组3组患者PHG、AGML检出例数分别为36例(76.60%)、14例(29.79%),30例(71.43%)、35例(83.33%),32例(78.05%)、13例(31.71%);3组患者其PHG检出例数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无论A组或是C组其AGML检出例数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易合并PHG及AGML,PHG及AGML可能与慢性肝病基础有关,但酒精性肝硬化以AGML病变为多见,其余两种均以PHG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门脉高压胃粘膜病变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90例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症患者,根据门脉高压胃病(PHG)患者在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的不同分3组,Child-PughA级为A组,Child-PughB级为B组,Child-PughC级为C组,从患者的胃粘膜病变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其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检查情况及PHG与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的关系。结果 A、B组与C组患者其PHG检出例数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HG胃粘膜病变的程度与肝硬化程序相关(P<0.05),但A组或C组AGML检出例数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与AGML有关联,PHG及AGML与肝功能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40例已经确诊的肝病患者的血清PA进行检测,比较血清PA在各型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以及各型肝病组的差异。结果: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与肝硬化、急性肝炎与肝癌、急性肝炎与重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敏感指标,在肝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颢 《中国全科医学》2005,8(8):620-622
目的观察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变化及红细胞膜CR1分子数量表达与肝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30名健康体检者(G组)和确诊的28例急性肝炎患者(A组)、32例慢性肝炎患者(B组)、18例肝硬化患者(C组)、11例肝癌患者(D组)、16例重型肝炎患者(E组)的RNIAF、红细胞膜CR1分子数量表达、血清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观察各组肝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RNAIF、CR1、CHE、PTA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RNIAF及CR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F值分别为17.79、17.28,P均<0.01),而以重型肝炎为著(q值分别为12.57、12.06,P均<0.05).肝病病情好转者,其RNIAF逐渐回升;病情无好转或恶化者,RNIAF逐渐下降,其敏感性高于CR1、CHE及PTA(P>0.05).结论 RNIAF是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临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超声改变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彩色B超声像图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 139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 4 2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结果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与非肝炎对照组彩色B超胆囊异常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胆囊异常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胆囊异常与胆囊本身炎症无关。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NO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一氧化氮(NO)在生肝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了不同病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NO及血清胆红素(STB)浓度。结果显示:亚急性重型肝炎(SFH)组患者NO浓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慢性重型肝为(CFH)、肝炎后肝硬化(LC)、慢性肝炎中度(CAH)、急性黄疸性肝炎(AH)组患者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皆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血清NO水平与STB水平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7.
张丽 《吉林医学》2010,31(36):6683-6684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为进一步探讨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急性肝炎组患者的IgM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另外,慢性肝炎组患者的IgM、Ig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的IgM、Ig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肝病中可以作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之一,对于肝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肝病患者的血脂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260例肝病患者与57例健康对照者的TG、TC、HDL-C、LDL-C.结果 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之间TG、TC、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TG、TC、HDL-C、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TG、TC、HDL-C、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之间T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C、HDL-C、LDL-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常合并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且不同肝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1 2 5例老年病毒性肝炎系我院 1 997年 1月至 1 998年 1 2月的住院患者 ,男 89例 ,女 3 6例 ,年龄 60~ 82岁 (平均 65.2 2岁 ) ,其中急性肝炎 2 5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2例 ,慢性重型肝炎 2例 ,肝炎肝硬化 64例。中青年对照组共2 468例 ,男 1 852例 ,女 61 6例 ,年龄 1 8~ 59岁(平均 3 3 .3 6岁 ) ,其中急性肝炎 73 7例 ,急性重型与亚急性重型肝炎 77例 ,慢性肝炎 1 1 2 8例 ,慢性重型肝炎 76例 ,肝炎肝硬化 450例。临床诊断依据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病损程度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根据其内镜表现分无、轻、中、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McCormack内镜诊断标准分类;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2例,占52.8%(82/156);PHG出血40例,占26.3%(40/156);消化性溃疡16例,占11.3%(16/156);胃癌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其他不明原因12例。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Hp检测阳性62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29例,PHG中19例,消化性溃疡中9例,其他5例,且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及PHG的病变程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且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门脉高压性胃病逐渐增多和加重;Hp感染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关,是否给予根除Hp治疗尚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30份血液标本进行ANA检测,其中乙型肝炎组219例、乙肝后肝硬化组60例、乙肝后原发性肝癌21例及对照组130例。结果:对照组ANA阳性3例(2.30%)、乙型肝炎组ANA阳性24例(10.95%)、肝硬化组ANA阳性13例(21.67%)、原发性肝癌组ANA阳性6例(28.57%),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与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酶标板吸光度(A)值较对照组及乙型肝炎组高。结论:ANA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发展和转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A125,CA19-9表达水平,探讨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肝活检病理诊断显示53例合并早期肝硬化,41例无肝硬化改变.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CA125,CA19-9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CA125与CA19-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伴有肝硬化病理改变组显著高于无肝硬化病理改变组.伴有肝硬化病理改变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CA125与CA19-9阳性率分别为49.1%,35.6%,显著高于无肝硬化病理改变组及正常对照组.伴有肝硬化病变组血清CA125与CA19-9水平有任一项增高阳性率为67.7%,显著高于单纯血清CA125和CA19-9的阳性率.结论血清CA125,A19-9检测有助于慢性乙肝患者早期肝硬化发现,血清CA125,A19-9联合检测较单纯CA125和CA19-9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特点。方法对85例慢重肝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慢重肝的基础肝病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重肝,B组为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慢重肝。比较两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黏膜病变(GML)、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发生率为98.8%,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PHG和GML的发生率分别为70.6%、35.3%和9.4%。A、B两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GML和PHG发生率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6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PHG、GML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65.2%(30/46)。结论慢重肝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发生率高,且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ML、PHG有关。  相似文献   

15.
58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各种肝病患者血清HDL-C、apoAl及apoB100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直接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HDL-C、apoAl,apoB100水平.结果各种肝病患者血清HDL-C、apoA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尤以肝硬化B、C级及重肝为显著.血清apoB100仅肝硬化及重肝病人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急肝、慢肝、肝癌患者血清apoB100轻度升高或接近正常.结论 HDL-C、apoAl,apoB100在肝病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共98例病人的血清FSH、LH、睾酮与肝病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肝炎组睾酮、LH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睾酮水平显著降低,FSH、LH无显著变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8例死亡,死亡组睾酮显著低于肝硬化存活组,LH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肝硬化的血睾酮降低与垂体促性腺激素无关、血清睾酮测定对辅助判断肝硬化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病患者血中白蛋白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白蛋白mRNA表达与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采用逆转录巢式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结果 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DNA阳性26例,阳性率为56.5%。HBVDNA浓度为(3.6±3.4)×108copies/mL;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17例,阳性率为40.0%。3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血清HBVDNA阳性28例,阳性率为75.7%。HBVDNA浓度为(4.7±2.8)×108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12例,阳性率为32.4%。4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2例,阳性率为5%。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Р0.05);慢性乙肝活动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率显著升高。结论血清HBVDNA与慢性肝病患者病变活动和进展密切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表达与肝脏损害相关,二者可作为慢性肝病病情进展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HBsAg(一)、IgM抗HAV(一)临床诊断为急性非甲非乙肝炎63例,进行了病原学鉴定。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CV RNA,并检测了IgM抗HBc和抗HCV血清抗体。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15例(23.8%),急性乙型肝炎20例(31.7%),慢性HBV携带者急性活动19例(30.2%),乙、丙型混合肝炎2例(3.2%),病原不明7例(11.1%)。结果表明在临床所谓的急性非甲非乙肝炎中,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仍占多数。  相似文献   

20.
周宁  李文凡  张兴旺 《医学争鸣》2009,(17):1603-160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a)-29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并比较甘肃地区汉族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80例健康对照组ERα-29位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及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分期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ERα-29位各基因型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15.946,P〈0.01;X^2=12.183,P〈0.01).,ITr基因型在2病例组中明显升高;等位基因频率亦有显著性差异(X^2=10.272,P〈0.01;X^2=9.313,P〈0.01);携带T等位基因发生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的危险性分别是对照组的2.58和3.11倍;2病例组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ERα-29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增高(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分期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中,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TT基因型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有明显增高趋势.结论:ERα-29位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地区慢性HBV感染有关,T等位基因与甘肃地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