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7):1339-1340
目的:通过调查2例因辛伐他汀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分析此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为临床治疗用该类药物致肝损害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例辛伐他汀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应用已知的药物知识和相关文献分析其原因和预防对策。结果:根据因果关系的分析,基本确定为辛伐他汀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结论:总结临床安全用药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是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使肝脏受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随着用药品种和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造成的损害也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甚至不可逆。临床药师在查房当中发现两例瑞舒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其作出归纳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100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段、引发的系统损害或者是组织损害、引发不良反应药品。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使用药品时,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累及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全身损害等。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王馥晖 《北方药学》2015,(3):172-17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前几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中草药、抗结核药、抗生素、感冒药等,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14):1950-1952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所有住院病历,发掘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121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归纳、总结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性肝损害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和中成药;性别与年龄、过敏体质、烟酒史、肝病史和免疫力低下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有64例(占52.89%)。结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较多,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对老年和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应权衡利弊决定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临床能引起肝损伤药物的规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临床大多数药物都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共计123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发的系统损害或组织损害的药品种类。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药品时,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等。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药品使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朱孝雷  吴静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1-64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功能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取医院2016年—2018年间上报的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报告58例,统计其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药物类别、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的资料,并分析其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3年期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7例,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58例占29.44%;而58例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症状严重的49例占84.48%;涉及12大类药物,以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物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为36.11%和16.67%;经相关治疗58例患者均被治愈。结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实例,探讨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DILI)患者的用药咨询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用药咨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患者用药咨询主要包括保肝药的用药方法、不良反应与禁忌及药物联用几个方面。结论:积极开展用药咨询,有利于保证药物疗效,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ILI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skin reactions, including rash and pruritus. However, it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DILI‐associated genes such as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 and interleukin (IL)‐1β are involved in drug‐induced skin toxic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most of the tested hepatotoxic drugs such as pioglitazone and diclofenac induced DILI‐associated genes in human and mouse keratinocytes. Keratinocytes of mice at higher risk for DILI exhibited an increased IL‐1β basal expression. They also showed a higher inducibility of IL‐1β when treated by pioglitazone. Mice at higher risk for DILI showed even higher sums of DILI‐associated gene basal expression levels and induction rates in keratinocytes. Our data suggest that DILI‐associated gene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drug‐induced skin toxicity. Furthermore, we might be able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DILI less invasively by examining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keratinocyte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浙江省华法林在临床使用中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浙江省平台收集到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怀疑使用华法林导致的肝胆系统损伤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27例华法林导致DILI病例,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92.3%)。结论华法林导致的DILI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尤其与其他药品合用时应慎重考虑,避免联用易致肝毒性的药物。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华法林用药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药源性肝损伤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应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直接造成的可预测的肝损伤及药物特异质反应所致的不可预测的肝损伤两大类。综述近年来对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预防药源性肝损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百灵  卢沕  田蒋为  余伯阳 《药学研究》2019,38(3):159-162,178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一种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终可引发急性肝衰竭。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医药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市场上撤回批准药物最常见的原因。及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并尽快停止肝毒性药物的使用可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因此,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是及时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本文就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予以总结评价,以期为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新的见解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宏蕾  范峥  刘洋  时琳  韩丽娟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2-4376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药物性肝损害(DILI)相关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DILI相关ADR报告筛选后,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品种、给药途径、ADR发生的时间、ADR性质、临床表现及严重ADR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我院药物性肝损害ADR在≥50岁的中老年人中发生居多(占75.23%);引发DILI的药品种类以抗微生物药和循环系统药为主,92.66%为潜伏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倍数<5倍正常上限值(ULN)例数占77.06%;17.43%有临床表现,症状多较轻微;23.85%痊愈,74.31%好转。结论:DILI发生特点多为潜伏性,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或轻微,预后较好。医药工作者应积极开展DILI预防和控制工作,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38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特非拉定(22例)和阿司咪唑(11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应提高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63例院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与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主动预防、及早发现和合理处置院内药物性肝损害(DILI)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08~2009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4975份住院病历,对住院后DILI发生率、因DILI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延长的住院时间及DILI的预防进行回顾分析与经济学评价。结果:DILI发生63例,发生率为1.27%;其中可预防的DILI10例,占总DILI的15.87%。例均DILI增加医疗费用3220.26元,延长住院时间4.38d;例均可预防的DILI增加医疗费用6239.85元,延长住院时间8.30d。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抗感染药(含抗结核药)占41.27%、抗肿瘤药占28.57%、降压降脂药占7.94%。DILI的分型:肝细胞损伤型65.08%,胆汁淤积型25.40%,混合型9.52%。结论:DILI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处理的医疗成本较高,但其中一部分是可预防的,DILI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停药、合理处置具有临床和经济学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