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探讨经左桡动脉路径对矮小患者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经左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的患者898例,分成矮小患者组(449例)和正常身高患者组(对照组,449例),矮小定义为:男性身高≤160cm、女性身高≤150cm。矮小患者均为Allen试验阳性,使用5F或6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穿刺左桡动脉,使用5FTIG造影导管或Judkins型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冠脉造影完成率、导丝导管交换率、X线曝光时间、血管并发症。结果:矮小患者组和对照患者组经左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完成率均为96.2%,超滑导丝更换率(9.6%比8.6%)、X线曝光时间[(3.6±2.7)min比(3.4±2.7)min]、并发症[桡动脉闭塞(0.4%比0.4%),易控性前臂出血或血肿(2.7%比1.8%)]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左桡动脉路径对矮小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经鼻烟壶处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的老年女性患者100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随机分为鼻烟壶组50例(穿刺鼻烟壶部位)及经典组50例(穿刺常规桡动脉)。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置入支架、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脉瘤及桡动脉闭塞率等情况。结果 2组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手术成功、手术时间、置入支架、术后血肿、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烟壶组桡动脉痉挛、闭塞和总并发症发生率较经典组明显降低(2%vs 8%,2%vs 10%,6%vs 20%,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经鼻烟壶桡动脉途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闭塞率更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常规桡动脉的替代途径应用于冠状动脉诊疗。  相似文献   

3.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于安贞医院就诊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47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压迫止血时间、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以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周行右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在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迫止血时间4F组显著短于5F组(4.62±0.98)h比(6.36±0.93)h,P<0.001。除5F组一例患者于术中出现心室颤动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院内、院外死亡、急性血栓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前臂大血肿等;4F组桡动脉闭塞、桡动脉内膜增厚率均显著少于5F组(分别为0.60%比2.30%,P=0.038;1.10%比4.10%,P=0.003)。结论 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对桡动脉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短,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经远端桡动脉与经典桡动脉途径在PCI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PCI的老年患者200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远端桡动脉组及经典桡动脉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血管内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置入支架数、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远端桡动脉组较经典桡动脉组血管内径略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2)mm vs(2.6±0.3)mm,P>0.05]。2组患者PCI术中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远端桡动脉组桡动脉痉挛(3.0%vs 9.0%,P=0.048)、桡动脉闭塞(1.0%vs 8.0%,P=0.031)、并发症发生率(6.0%vs 21.0%,P=0.013)明显低于经典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局部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桡动脉途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闭塞率更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经典桡动脉的替代途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1.33mm(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8例,术后随访2周至1个月,观察操作过程、造影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7%;X线透视时间5.05±3.23min,操作总时间20.51±3.37min;造影导管到位固定不佳10例(7.8%),超选12例(9.4%);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前降支2.87±0.40分,回旋支2.88±0.39分,右冠状动脉2.90±0.35分;术中桡动脉痉挛6例(4.3%),冠状动脉痉挛2例(1.5%),术后无桡动脉闭塞。结论合理选择病例使用1.33mm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联合造影(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老年科行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老年患者482例,按不同入路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桡动脉组)241例和经股动脉径路组(股动脉组)241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门诊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不同直径造影导管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夹层、穿孔和闭塞)及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上肢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桡动脉闭塞)等.结果 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造影时间[(12.5±3.4)min比(10.8±3.6)min,P=0.517]及X线透视时间[(4.3±1.0)min比(4.1±1.0)min,P=0.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观察到桡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痉挛,术后均观察到血肿,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不良事件.试验组总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m2±238)元比(5329±371)元,P<0.001],节省的费用主要包括造影前后的检查费用、药物治疗费、床位费、护理费及其他费用.结论 在病情相对平稳的患者中开展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同时能够大幅节省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使用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8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1·67mm(5F)共用型造影导管或1·67mm(5F)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而分为共用型导管组(n=133)和改良型导管组(n=135)。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误入分支的发生率。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3例中116例(87·2%)仅使用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改良型导管组135例中131例(97·0%)仅使用改良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共用型导管组和改良型导管组相比,造影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比97·0%,P<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28±6min比15±4min)和手术操作时间(56±9min比3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误入分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3%比1·5%,P<0·01)。结论使用改良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比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可明显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导管误入分支率。随着改良型导管的使用更加普及,其对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将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0.
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者均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者,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88.5%。提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20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术。结果196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3例桡动脉迂曲畸形导丝不能通过,1例为锁骨下动脉闭塞。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结论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患者卧床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以桡动脉为旁路移植物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桡动脉制备方法和早期结果。方法 对 18例患者以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以改良 Allen试验评判桡、尺动脉通畅性。术中上肢外展 90°,肘窝以远 3cm至腕关节线内 2 cm做弧形皮肤切口 ,将桡动脉连同伴行静脉和脂肪组织一并游离。分支以钛夹夹闭。严格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离断后腔内注入肝素化罂粟碱 ,并置于该液中备用。共制取桡动脉 18根。远端吻合至后降支及钝缘支 ,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阻滞剂 12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心绞痛消失 ,心功能显著改善。无手臂缺血发生 ,未见围术期心肌梗死。结论 应用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便、安全 ,手术效果好。严格的“免触”制备技术和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是保证桡动脉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自体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 2 8例桡动脉 ( RA )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2 8例中 ,男 2 6例 ,女 2例 ;年龄 3 8~ 73岁 ,平均 ( 5 3 .3 2± 8.72 )岁 ;体外循环下搭桥 6例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 2 2例 ( 75 .7% ) ;全动脉化搭桥 2 4例 ( 85 .7% ) ,双侧 RA9例 ,左侧乳内动脉 ( IMA) 2 8例 ,双侧 IMA7例 ,胃网膜右动脉 1例。人均搭桥3 .15支 ( 2~ 5支 ) ,序贯吻合 5例 ,“Y”型吻合 2例 ,室壁瘤切除 ,左心室几何成形术 1例。2 7例顺利康复 ( 96.4% )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 ( 3 .6% )。认为自体 RA是理想的第二种动脉移植物 ,远期通畅率高 ,适合于各种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桡动脉材料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31例老年患者(60~76岁)和92例非老年患者(41~59岁)在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自体桡动脉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患者使用自体桡动脉作为移植材料的特点和获取后的变化。结果采用非体外循环技术的老年患者87例,非老年患者49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的老年患者44例和非老年患者43例。老年组应用自体桡动脉134支,平均移植3.2支,动脉桥(桡动脉 内乳动脉)2.0支,死亡1例,死于术后恶性心率失常及严重低心排;非老年组应用自体桡动脉94支,平均移植3.2支,动脉桥(桡动脉 内乳动脉)2.0支。两组均未发生术后移植血管痉挛、手臂缺血坏死或功能减退。结论自体桡动脉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由于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共用导管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此时将共用导管前端即第一、二弯之间及第二弯近段徒手塑形,使其弯曲度增大,观察用此方法行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及安全性。结果 35例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患者均造影成功,成功率100%,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经造影确诊冠心病。结论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时,行导管前端塑形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评价桡尺动脉的价值。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50例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行双侧桡、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双侧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及腋动脉。结果:150例受检者上肢动脉变异及不同程度的走行迂曲12例,管径纤细2例。走行异常及迂曲的12例中有11例成功进行了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1例行经左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另外管径纤细2例进行了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桡尺动脉,可以为临床选择穿刺途径提供依据,提高穿刺、插管及导丝行进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Indian heart journal》2022,74(4):322-326
BackgroundThe distal radial artery (dRA) approach at anatomical snuff box has gained attention of the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in last few years. Th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by this novel approach depends on size of the radial artery and therefore the study was planned to study the size of distal radial artery.MethodsTotal of 1004 patients of >18 years of age undergoing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vessel diameter was measured from media to media in the anatomical snuff box a day prior to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ResultsThe mean diameter of right radial artery at conventional access site was 2.56 ± 0.35 mm and at distal access site 2.23 ± 0.39 mm (p < 0.001). Females had significantly smaller radial artery diameter as compared to males at right conventional access site (2.42 ± 0.36 mm vs 2.60 ± 0.34 mm; p < 0.001) and distal access site (2.09 ± 0.38 mm vs 2.27 ± 0.39 mm; p < 0.001). The diameter of the right dRA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 (r2 linear = 0.002, p = 0.0475) bu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ight and weight (r2 linear = 0.076, p = <0.001 and r2 linear = 0.005, p = <0.001)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I (r2 linear = 0.076, p = 0.519).ConclusionsThis study has shown the size of right dRA 2.27 + 0.39 mm in males and 2.09 + 0.38 mm in females. Diabetes, hypertension, height and weight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dRA diameter.  相似文献   

18.
19.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1月~2005年8月行CAG和(或)PCI患者231例,按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111例,股动脉组1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7.3%,股动脉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1.8%,股动脉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G操作时间:桡动脉组(19±5)min,股动脉组(1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操作时间:桡动脉组(56±8)min,股动脉组(56±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桡动脉组(2.1±1.3)日,股动脉组(3.7±0.8)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或)PCI,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