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性疾病。胃肠道和酸性胃液接触的部位均可发生溃疡 ,包括食道下段、胃、十二指肠、胃肠吻合术后接受胃内容物的肠袢和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 ,其中以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在病理学上溃疡与糜烂不同 ,糜烂是一个局限性粘膜缺损 ,它不穿透粘膜肌层 ,愈合后不遗留任何疤痕。而溃疡的粘膜缺损穿透整个粘膜肌层 ,时常穿入、甚至穿通其他各层 ,愈合后必然遗留疤痕。在发病机理上消化性溃疡发病过程十分复杂 ,但可概括为两种力量之间的抗衡 ,一是损伤粘膜的侵袭力 ;另一个是粘膜自身的防卫力 ,防卫力过…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胃粘膜皱襞粗大4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明确内镜下胃粘膜皱襞粗大的临床意义,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方法:对1990-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内镜检出的胃粘膜皱襞粗大4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胃粘膜病理学检查,部分病例行超声内镜检查(EUS)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结果:45例胃粘膜皱襞粗大患者中胃炎30例(66.7%);胃肿瘤7例(15.6%),其中胃癌5例,淋巴溜2例;巨大胃粘膜肥厚症4例均为Menetrier病(8.9%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4.4%0;吻合口炎、胃溃疡各1例。除1例胃癌位于胃体胃窦交界处之外,胃亚性病变、巨大胃粘膜肥厚症及SLE均分布在胃底和(或)胃体部,或为全胃病变。结论:分布在胃窦部的1-2条粗大胃粘膜皱襞均为炎性改变,分布在胃底、胃体或全胃的病变更有临床意义。EUS及上消化道造影均有助于病变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纤维胃镜检查,其中49例有胃粘膜损害,其幽门弯曲菌阳性率为65.3%。病变多见于胃角、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等,以乙肝或甲、乙混合感染者为重。其胃粘膜病变与血清谷丙转氨酶高低呈正相关性。提示治疗肝病时,应适当给予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及抗弯曲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最近报告一种以淋巴细胞浸润浅表及隐窝上皮为特征的胃炎,内镜下有胃粘膜皱壁增厚,结节状及阿弗他性溃疡,称淋巴细胞性胃炎。作者发现在乳糜泻患者中,内镜下活检有淋巴细胞性胃炎。为阐明二者间关系,作者对22例乳糜泻或乳糜泻样病变患者作了研究。病人和方法对1983~1988年间小肠活检有乳糜泻或乳糜泻样病变患者,均同时作胃粘膜活检。小肠活检取自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近端;胃活检取自胃窦15例,体部5例,二者均有2例。对有或无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现和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晓宇 《胃肠病学》2004,9(1):34-35
消化性溃疡一般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上以十二指肠溃疡较多见,但在病理检查标本中则以胃溃疡为多[1,2]。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侧或胃窦部,特别是胃角处,胃底或大弯侧很少发生溃疡。老年人胃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前后壁,以后壁居多。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其组织形  相似文献   

6.
1991年2月以来收治1000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其中饮酒者386例,无饮酒者614例,以此作胃粘膜病变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凡经常饮酒者均有胃粘膜病变,胃粘膜活检也予证实,且绝大多数为胃窦部粘膜损害。酒量大、次数频、时间长者,可损害胃体、胃底,甚至食管粘膜。胃粘膜病变也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或胃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28例门诊病人,经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发现一种和消化性溃疡完全不同的新型胃溃疡。本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4期:①早期:起病急,42%的病人就诊前3~10天已有上腹不适、紧压或潴留感,内窥镜检查仅见胃体粘膜散在小片出血糜烂;②溃疡前期: 89%的患者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10%有呕血及黑粪,本期约2~5天,内窥镜显示在胃窦粘膜有出血糜烂;③溃疡期:上腹痛缓解,镜检发现出血糜烂消失,但发展为幽门前区两侧对称性溃疡,多呈线型,有时见胃角溃疡;④疤痕愈合期:胃角溃疡先消失,继而是两侧的对称性溃疡逐一消失,通常在7周内愈合,形成疤痕。本病好发于春夏季,以青少年多见,男女比率为18:10。摄食刺激性或含有过敏原的食物,或有过度饮酒与咖啡,常为发病诱因。尿胆原阳性,至溃疡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发生与HP感染的关系、胃炎活动程度对其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存在状况。方法:本文对655例慢性胃、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粘膜组织作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在HP天津的患者中胃粘膜淋巴滤泡的检出率为60.1%,而无HP感染者仅为17.1%;HP感染者中,胃窦部粘膜淋巴滤泡的发生率(51.1%)明显高于胃体部粘膜(19.3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的肌纤维瘤.女,43岁,因反复排黑便,胃镜发现胃部隆起型肿物伴溃疡形成,CT显示胃窦区局部胃壁增厚,见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入院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胃窦部肌纤维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病理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和方法:应用HP标准菌株ATCC43504,增菌培养后接种于6周龄沙土鼠胃内。分别于2周、12周后杀死实验鼠。鼠胃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进行HP组化染色、AB/PAS染色及Brdu.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接种HP2周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及腺窝内可见大量HP存在,AB/PAS染色处见肥大细胞增多。Brdu.PCNA呈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接种HP12周后,胃窦部出现溃疡(2/3),胃粘膜上皮细胞可见核分裂相及淋巴滤泡。结论:①接种HP2周后的沙土鼠胃粘膜呈急性炎症改变,HP定植于胃窦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提示沙土鼠是研究HP感染性胃病有价值的动物模型;②HP感染性胃粘膜Brdu.PCNA呈阳性高表达,表明HP感染过程中,伴有细胞部增值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抗炎药都有胃粘膜损伤的副作用,能产生急性胃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本文对164例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85例骨关节炎(OA)进行了抗炎药引起胃粘膜损伤的研究,这些患者都长期服用一种或几种抗炎药解除病痛。服药前胃镜检查发现15例RA和9例OA有已愈合的消化性溃疡(占总数10%),其余患者未见有溃疡或胃糜烂。服药3个月、6个月,如有可能在12个月后复查胃镜。在服一种药的177例中,41例(23%)发现  相似文献   

12.
胆汁返流是在胃镜下发现的一种征象。正常情况下,由于幽门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十二指肠液及胆汁不能逆流入胃。当因十二指肠球部或胃窦部病变而行胃部分切除术及胃肠吻合术后,幽门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碱性十二指肠液和胆汁逆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屏障,使氢离子得以逆弥散入胃壁,刺激组胺分泌而引起胃炎。西医治疗的原则为,胆汁返流明显者可服消胆胺以吸附胆汁,亦可服氢氧化铝凝胶。胃复安和多潘立酮亦能加强幽门张力和胃窦之收缩,防止胆汁回流,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与胃粘膜的接触。中医则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胆邪上逆是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主  相似文献   

13.
中药胃炎消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观察中药胃炎消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主动免疫、去氧胆酸钠、热水灌胃综合法连续造模90d,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胃炎消按照临床用量的5倍、10倍(12.3g/kg,24. 6g/kg)灌胃绐药,连续治疗60d进行胃液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并分级计分,用测微尺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胃体部胃小凹深度及胃腺长度并取其比值.结果 非治疗模型组大鼠胃窦部、窦体交界、前胃与腺胃交界处的炎症计分分别为1.98±0.16.1.53±0.51,L81±0.4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54±0.49(P  相似文献   

14.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的萎缩性胃炎(AG)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鉴于病例中未能将手术前AG剔除,从而造成一定的混淆。本文报告了146例消化性溃疡采用毕氏Ⅰ或Ⅱ式胃大部切除后的胃粘膜变化,各例于手术时和术后2年都作了胃粘膜活检。胃粘膜的改变分为五级:正常、轻度病变及萎缩性胃炎Ⅰ~Ⅲ级。在146例中,手术时发现有AG者8例,余138例胃粘膜正常(111例)或仅呈轻度病变(27例)。这138例于术后2年出现了AG者74例(54%),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出现AG者46%,胃溃疡出现AG者73%,二者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异,特别是胃窦与幽门管溃疡发生AG者高达81%。8例手术时有不同程度AG的病例,其中7例术后2年AG加重,另1例仅有轻度病变。手术时胃粘膜呈轻度病变的27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资料临床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的患者共608例,分两组.老年组年龄≥60岁,(n=260),老年前组<59岁,(n=348),均于就诊48h内行内镜检查.老年组检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3例(28.07%),老年前组199例(57.18%)P<0.01.胃溃疡73例,49例(28.07%,14.08%)P<0.01.溃疡部位在胃体上部分别占32.88%,18.37%;胃体下部4.10%,12.24%;胃角30.14%,40.82%;胃窦20.55%,10.20%;幽门12.33%,18.37%,急性胃粘膜病变29例,16例(11.15%,4.59%),P<0.01.食管癌、胃癌27例,16例(10.38%,4.59%)P<0.01.食管胃痛静脉曲张28例,14例(10.76%,11.78%)P>0.05.责门粘膜撕裂综合征19例.讨论①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恶性肿瘤.而老年前组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多见,部位以胃体上部及胃窦部多见.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和急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而言。临床上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是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炎、胃癌等。内镜问世以来,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裂孔疝、食管炎、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大血量>全身总血量的20%或>1000ml而言。此时血压<12kPa或比原基础血压低25%以上、心率>120次/分、血红蛋白<70g/L、24h内需补充血容量>2000ml。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伴有头晕、口渴、烦躁、少尿、出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胃粘膜保护方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经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序给予该方(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或甲氰咪胍(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对照治疗,8周后胃镜复查,进行比较,并随访1年。实验动物为Wistar大鼠,每组各12只。分别观察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的疗效,对胃酸、胃粘膜及PGE_2的影响。结果:该方组溃疡愈合率(75.0%)与对照组(70.0%)相似,而Hp清除率(55.0%和22.0%)、胃窦炎好转率(50.0%和15.0%)和溃疡1年复发率(35.7%和82.1%)均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损伤指数13.8±13.0比75.0±33.0%)。机制与促进胃粘液分泌有关。结论:胃保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能促进胃粘液分泌,复发率较甲氰咪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胃快速显象剂对1690例胃疾病超声诊断进行分析.方法1690例患者,男989例,女701例,年龄为8岁~70岁.采用西门子SL-1型及东芝SSA-14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取坐位口服郑州汇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胃快速显象液”10mL并饮水400mL~600mL经腹体表直接探测.详细观察胃壁由内向外分布的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进行诊断.结果浅表性胃炎1223例,误诊23例,胃壁厚度5.6mm~7mm,好发胃窦胃小弯,声象图特点为粘膜层毛糙增厚,断续分布.肥厚性胃炎101例,误诊2例,胃壁厚度7mm~12mm,好发胃体或胃窦,声象图特点为全层回声增强、增厚层次欠清晰.萎缩性胃炎120例,误诊4例,胃壁厚度81mm~10mm,好发胃窦和胃体.声象图为粘膜层增厚,下层毛糙回声稍增强.胃癌126例,好发贲门、胃窦、声象图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团块或假肾征.胃息肉4例,声象图为胃壁突出乳头状物,有蒂,可移动.胃柿石12例,声象图为胃内可见圆弧形强回声团块,后有声影.胃下垂104例,声象图为站立位时脐水平以下三横指可见胃小弯侧结构结论本组126例与内镜诊断了118例患者相比符合率占93.6%.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7例健康志愿者、28例胃良性溃疡和10例胃恶性溃疡,应用内窥镜活检标本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粘膜的前列腺素E(PGE)水平。正常志愿者的活检标本取自胃窦大弯侧和胃体上部大约距门齿48cm处。胃溃疡患者的标本取自溃疡边缘粘膜和胃窦,胃体离溃疡至少5cm处的粘膜。在每个解剖区域(胃体、胃窦大约9cm~2的区域内和溃疡边缘)取8块活检标本。4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用手术将十二指肠内容物持续胃内反流制成大鼠胃溃疡及经转流后的溃疡愈合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组于胃窦小弯侧可见8.84±3.08(m~2)~(-3)的慢性溃疡形成,并显示胃粘膜血流量降低,G细胞密度、壁细胞数增加。溃疡愈合组经转流后大部分溃疡已愈合,G细胞密度、壁细胞数降低,粘膜血流量增加。本实验提示,泌酸细胞增多,泌酸量增加和胃粘膜缺血可能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增加胃粘膜的血液供应,降低胃酸分泌可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