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中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能早期对TIA进行诊断[1]及正确积极的治疗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重要的措施。笔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TIA进行诊断,显著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门诊诊治的TIA病例117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一过性的肢体无力、麻木、口眼口呙斜、言语不利、头晕、视物不清、黑蒙等神经系统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狭窄及脑血流量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脑血流速度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60例观察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量(769.37±117.54)ml/min;60例健康体检者,平均脑血流量(1087.76±164.34)ml/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与正常人脑血流量有显著差异,颈动脉超声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人脑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TIA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例TIA患者和105例对照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将两组的病史、个人史、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斑块与TIA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L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毛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93-4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12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及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80例TIA患者(TIA组)和6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注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方法将132例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期间控制发作例数,治疗后3个月内继续发作例数,发展为脑梗死例数等。结果治疗组TIA停止时间24h内38例,24—72h23例,72h后仍有发作者15例;治疗期间无发生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为24、18、16例,2例发展为脑梗死。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治疗组继续发作者13例,累计5例发展为责任侧脑梗死。对照组继续发作者22例,累计9例发展为脑梗死。经比较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注射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改变,评价TCD在TI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TIA患者探测颅内血管,测量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频谱形态、声谱、血管搏动指数(PI)等指标。结果40例(80%)有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多发动脉狭窄(2条或2条以上血管狭窄)24例(489/6),单发动脉狭窄16例(32%);无狭窄10例(209/6)。结论TIA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TCD是诊断TIA有效、可靠、简便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寻找TIA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90例TIA患者(病例组)和7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观察CAS程度,同时检查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BG)、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研究上述因素之间及其与TI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CH、TG、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患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测量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方法 60例有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和60例正常人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高频彩超分别测量每人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和颈动脉IMT.结果 6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FMD较正常人高,IMT较正常人增加(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较正常人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及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果 CTA可清楚检测TIA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CTA组TIA患者2周及1年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复发率(均P〈0.05)及梗死率(P〈0.05或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TA技术在TIA患者的病变检测分析、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9):236-238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医院收治的64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64例门诊健康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管腔狭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的IMT均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同部位左右两侧IMT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左侧IMT均明显厚于右侧同部位IM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_(颈总)=5.18,P<0.05;t_(球部)=5.43,P<0.05;t_(颈内)=5.86,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MT增厚、斑块及管腔狭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84.38%vs33.13%、79.68%vs14.06%、33.13%vs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管腔狭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的优势,能够清楚的显示颈动脉中的斑块位置以及范围,对于高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TIA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IA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王平  赵丽玲 《首都医药》2007,(22):43-43
目的初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TIA发作患者的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52.5%的TIA发作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科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23-3724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1±1.5)d]、平均住院费用(5 623±2.1元)、脑梗死发生率(12%)较对照组[(10.2±5.4)d、(6 541±2.6)元、32%]明显下降,而满意度(98%)较对照组(92%)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对TIA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标准化的诊疗过程中对TIA患者临床治疗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可提高诊疗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TIA发作中止,14d内无复发;4例14 d内仍有TIA反复发作,但发作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仅2例出现皮下注射部位紫癜,停用后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不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解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广大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达到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