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中药外治现状及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小儿重症肝炎及病程久远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难以接受中药汤剂这一事实,对临床病毒性肝炎中药外治法进行了评述,或外用药袋,或中药敷脐或发泡疗法,或中药贴膏,或中药畜鼻,或中药灌肠,或中药离子导入,或俞穴埋鬃,或穴位注射以降低ALT,尤其是发泡疗法,畜鼻灌肠治疗和离子导入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部分中药在用於临床治病之前,均需要经过炮制。中药经过炮制不但可以增强疗效,而且便于调配制剂,利于储藏及服用,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或缓和药性,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药汤剂是中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在煎煮中药时应注意些什么 ?是煎煮中药必须具备的知识 ,否则汤药的质量难于保证。为此下面介绍煎煮中药应注意的事项。1 煎煮中药宜用瓦罐、纯水在煎煮中药用水和容器上 ,目前还未引起重视。他们未了解煎中药的水和容器与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有些人为了图省事或节省开支 ,煎煮中药不买瓦罐而是随便使用家里现有的铝锅或其它金属器具 ,作煎煮容器 ,这些金属容器由于其性质不稳定 ,遇到中药中的复杂化学成分 ,如 :煎煮容器若为铝或铜器 ,而煎煮中药为酸性时即可生成铝盐或铜盐 ,若生成…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6)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中药存在成分复杂、水溶性差等问题,给临床前研究,尤其是体外药效学研究带来困扰。本文就目前体外药效学研究中难溶性中药或中药成分增溶方法或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可行性及对中药药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药抗内毒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毒素是G- 细菌的主要毒性物质 ,不少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可拮抗或清除内毒素。中药抗内毒素的机制主要是清除或灭活内毒素、减弱或清除炎性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保护机体和组织细胞。今后应加强从分子水平、免疫调节水平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水平对中药抗内毒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价值是治疗疾病,用于衡量中药价值的标准称之为质量标准,评价中药质量的经典方法是使用中药的标准物质标化.中药一直缺少标准和标准物质,导致在实际工作难以控制中药的质量.所以说,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质量标准及其标准物质.中药的标准物质是其药效组分,它可以准确地标化出中药质量的特征,具体的表达方式是用药效组分的标示量或分解为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在过去中药科学发展目标中,对中药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致使中药质量标准出现了明显的不科学内容,直接阻滞了中药的发展.中药的标准物质是中药本身而非某种或某些化学成分,要用临床中药学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中药.指导中药发展的新理论是"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传承的中药必定是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组分中药",组分中药也是传统中药的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化学(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时有出现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实际上其中有很多是由于中药的配伍不当或是禁忌造成的。中药的配伍禁忌要求临床上合用会产生抵消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要避免同用。中药的配伍禁忌,与中药的五味与四气、升降浮沉,以及五行的相克有关。最著名的就是十八反、十九畏。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积累用药经验,杜绝出现中药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9.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中药炮制研究是连接中医和中药的桥梁,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节点。炒焦是中药炮制特色之一,中药炒焦后原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含量降低或增加,同时生成新成分,增强原有功效或产生新的作用。对历代炒焦中药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炒焦前后功能与主治、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相关性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炒焦类中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一个概念。中药中早已出现了中药提取物、部位、成分,但作为中药的提取物、部位和成分如何定位,不管从历史上的中药还是现代中药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应当依其于临床或实验中所反应的属性,即以临床或实验中反映的作用或功能而定位,并可根据其作用、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修正、完善而最终确定之。  相似文献   

11.
李凤玲 《国医论坛》2010,25(3):39-39
<正>苷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是一种配糖体,是由糖和非糖物质通过苷键组成的化合物,是糖分中环状半缩醛衍生物。苷的种类很多,多有抗菌消炎、祛痰、健脾、利胆、抗肿瘤等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在配方或制剂时,需进行加工炮制,才  相似文献   

12.
鹿胎及其混伪品的性状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代贤  罗彪 《中药材》1997,20(5):226-229
本文对梅花鹿胎、马鹿胎和羊胎、牛胎进行了性状及解剖特征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由于方中白芍剂量的不同,而成为功用主治不同的二方。所以在临床上,除了考虑药物外,还必须重视剂量。火神派医家,以常用温热药物,且附子剂量特别大,为其特色。孟河派医家遵崇古代医家医和、医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52-2055
目的:探索和总结林丽珠教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思维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林丽珠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178张门诊处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病案中的药物和药对使用频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大肠癌患者46例,共就诊178次,共用中药69味,用药频次共164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包括:土鳖虫、桃仁、地榆、槐花、党参、白术、枳壳、半枝莲、木香等;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包括:土鳖虫与桃仁、地榆与槐花、党参与白术、柴胡与白芍、山慈菇与半枝莲、牡丹皮与白芷;证型出现频次最高为:瘀毒内结。结论:林丽珠教授对大肠癌的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祛瘀解毒法为基本法,注重攻补兼施、通利腑气,灵活运用药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酸味方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味方是莱芜市中医院陈树泉主任医师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摸索、筛选出来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剂,现汇总如下。酸味方的组成及理论依据酸味方主要由山茱萸15g、乌梅30g、焦山楂20g组成。“酸”是中药五味之一,酸味药除了具有传统认为的收敛之性外,还有行气、散瘀、祛湿、化痰等多方面的作用[1]。1.酸可化痰、祛死肌。如乌梅,《本经》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本经逢原》用治“恶疮胬肉。”清·高思敬用乌梅肉3g、轻粉1.5g,治疗肾岩翻花。其他具有酸味的药如山楂、藤黄、盐肤木、木瓜等也有…  相似文献   

16.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主要是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继续观察。本文就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主要是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继续观察。本文就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间 ,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病死率增长了18 31% ,农村居民增长了 11 0 3% 〔1〕。有人预测到2 0 0 5年北京地区肿瘤发病率将比 1977年增加 15 %以上〔2〕。 4 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逐步形成 ,中药在控制肿瘤、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甚至在肿瘤的癌前病变、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院就诊患者中约有5 0 8%使用中药 ,约有 33 6 %使用抗肿瘤中成药 ,这除了与肿瘤发病率上升有关外 ,还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案的多元化和日趋成熟有关。药物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促进合理用药 ,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浅谈芳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林 《中医药导报》2006,12(11):70-70
归纳了芳香类药10方面的临床作用:疏表散邪、化湿健脾、醒脾开胃、通窍止痛、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开窍醒神、通阳散结、温里祛寒、辟秽防疫。  相似文献   

20.
药引有引药归经或引药直达病所,加强疗效的作用,有的药引还能配合诸药,协同其发挥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擅长应用药引协同方药发挥疗效,本文举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