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Yan L  Zeng G  Sun Y  Li Z  Dong W  Pan L  Wang Y  Lai J 《卫生研究》2012,41(2):209-214
目的建立6~24月龄中国婴幼儿喂养指数,为综合评价婴幼儿喂养提供有效的工具。方法以2002年Ruel和Menon提出的喂养指数概念为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喂养建议和中国0~6岁儿童膳食指南,建立喂养指数确定各变量分类及分值,利用四川、河北、黑龙江三地区城乡6~24月龄共1738名婴幼儿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和身长别体重(WHZ),分析喂养指数与婴幼儿Z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喂养指数由持续母乳喂养、奶瓶使用、过去24小时膳食摄入种类和膳食摄入频率、过去一周辅食添加天数、配方奶首添时间、除配方奶外其他辅食首添时间7部分组成;城市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农村(P<0.05);城市6~8月龄组婴幼儿喂养指数得分低于9~24月龄组婴幼儿(P<0.05);城市婴幼儿喂养指数与WAZ、WHZ显著负相关(P<0.05),农村喂养指数与HAZ显著正相关(P<0.05),与WHZ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喂养指数可有效评价我国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农村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及其对婴幼儿营养状况的影响,为制定合适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抽样方法,共抽取2228名6~24月龄儿童,对其过去24小时膳食摄入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过去24小时儿童固体、半固体食物添加率最高为97.80%,配方奶粉添加率、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5.43%、26.44%。过去24小时喂养母乳儿童贫血率明显高于未喂养母乳儿童,添加配方奶粉、普通奶粉、固体、半固体食物儿童贫血率明显低于未添加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儿童辅食添加不合理是导致该地区儿童贫血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6~24个月婴幼儿喂养困难综合干预有效方法,为临床干预提供操作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份首次以喂养困难问题就诊的6~24月龄婴幼儿170例,其中男90例,女80例,进行3个月的临床干预。在干预前后对其身高体重、神经心理发育水平以及喂养困难评估量表(MCH-FS)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婴幼儿体重在P_(25)~P_(75)的例数由28.2%上升到56%,智商发育指数(MDI)85分的比例由44%上升到73%,运动发育指数(PDI)85分的比例由39%上升到78%,无喂养障碍的比例由0上升到24.7%,重度喂养困难的例数由12.4%下降到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困难的干预是一个集心理、生理及社会综合因素的干预过程,综合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取调查地区0~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情况,为进一步的营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北京、长治、黄冈、苏州和南宁为研究地,在五地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对婴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结果 受访婴幼儿4月龄纯母乳喂养率为55.2%,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降至19.0%.断奶月龄中位数是8个月,断奶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不足"、"家长认为应该断奶了"和"母亲上班".未满6月龄即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占69.1%,6月龄时添加的为20.5%,10.4%的婴幼儿6月龄后才添加;城市婴幼儿在水果(χ2=4.366,P=0.037)、蔬菜(χ2=6.562,P=0.010)、肉类(χ2=10.812,P=0.001)和鱼虾类(χ2=20.208,P<0.001)4种辅食的添加率上显著高于农村.结论 调查地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辅食添加状况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并比较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出生早期喂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昆明市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突出,且城乡差异显著。1)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城、乡分别为42.1%和57.0%;2)婴儿出生后开奶时间晚,城、乡分别有44.2%和57%的婴幼儿开奶时间超过出生后24h;3)婴幼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是母乳的比例很低,城、乡分别为22.5%和10.9%;4)出生后婴儿吃的第一口食物主要是配方奶粉(城市占43.8%)和糖水(农村占49%);5)过早(≤4月龄)添加辅食现象普遍,且城市早于农村等。结论昆明市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农村地区。及时、准确、全面地对喂养人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贫困县 6~23 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为解决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本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选取某贫困县监测点221名6~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月龄分为6 ~8、9~11和12~23月龄组;采用问卷调查与体格测量的方法收集婴幼儿及其母亲的基本信息、婴幼儿喂养行为和辅食添加等情况;应用喂养指数评价喂养状况,喂养指数体系建立参照ICFI评分标准。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21名,ICFI平均得分为(10.6±3.6)分,ICFI合格率为 24.9 %;6~8月、9~11月和12~23月龄组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 90.3 %、84.5 % 和29.5 %;奶瓶喂养率分别为80.6 %、74.6 % 和 80.7 %;24 h辅食添加种类得分率分别为66.1 %、97.1 % 和 73.9 %;24小时辅食添加次数得分率分别为67.8 %、95.8 % 和 46.6 %。三个月龄组间ICFI合格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 = 58.532,P<0.001),不同性别婴幼儿ICFI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55,P>0.05),其中6~8月龄和12~23月龄组ICFI合格率分别为22.6 %和2.3 %,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婴幼儿喂养合格率较低,缺乏正确辅食喂养的观念,且断乳后添加配方奶以及膳食多样性差是该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Wang L  Li W  Sun J  Huo J  Dong C 《卫生研究》2011,40(3):327-330
目的了解甘肃省贫困县永靖县和榆中县6~23月龄婴幼儿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现状。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23月龄的婴幼儿的主要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以及辅食添加情况。结果共调查两县7个乡镇836名婴幼儿,其中18.2%的婴幼儿在出生1小时之内喂过母乳,母乳喂养率达到84.1%,12~15月龄持续母乳喂养率为29.6%,20~23月龄持续母乳喂养比例为8.7%,6个月内喂养方式:42.7%为基本纯母乳喂养,41.4%为混合喂养,15.9%为人工喂养。68.7%的婴幼儿辅食添加时间不当,其中分别有35.2%、33.5%的婴幼儿辅食开始添加时间过早或不及时,6~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满足最少辅食添加品种的情况显著低于12~,18~23月龄组,且在6~月龄组中,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辅食添加满足最低可接受膳食的情况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婴幼儿。结论甘肃省永靖和榆中两个贫困县6~23月龄婴幼儿的6个月内基本纯母乳喂养率较低,辅食添加时间、种类和次数不当是婴幼儿喂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笔者所在区儿童喂养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有目的地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方法 儿童保健门诊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就诊的32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1.2%采用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但45.9%的母亲学过正确母乳喂养的姿势并按要求去做,当母乳不足时,83.7%的母亲会选择添加奶粉或辅食;近半数家长在辅食添加及婴幼儿饮食习惯培养上存在误区或不够重视.结论 今后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应更加侧重于喂养技术,即母乳喂养实施方法、辅食添加及进食技能培养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流动和户籍婴幼儿之间两周内腹泻患病率差异,探讨喂养行为与腹泻的关系,为制定改善婴幼儿腹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两阶段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7月对佛山市南海区1 408名6~23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婴幼儿945名,户籍婴幼儿463名。结果 6~23月龄流动婴幼儿两周内腹泻患病率为14.6%,户籍婴幼儿为10.2%。6~11月龄婴儿腹泻患病率最高,流动和户籍婴儿分别为18.5%、1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23月龄流动婴幼儿两周内腹泻患病率较户籍婴幼儿高(OR=1.57,95%CI=1.03,2.38),6~11月龄婴儿两周内腹泻患病率比18~23月龄婴幼儿高(OR=2.27,95%CI=1.42,3.63),辅食添加种类不合格的婴幼儿两周内腹泻患病率比辅食添加种类合格的婴幼儿高(OR=1.73,95%CI=1.11,2.69)。结论调查地区婴幼儿两周内腹泻患病率较高,应加大力度进行婴幼儿科学喂养的指导,提高婴幼儿看护人的健康保健意识和喂养水平,从而改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2—7月在沧州市随机抽取3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个区/县抽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研究时间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免疫规划的婴幼儿的主要监护人进行婴幼儿喂养指数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喂养指数评分的因素。结果 1 450名婴幼儿中男童835名,占57.59%,女童615名,占42.41 %,顺产827名,占57.03%,剖宫产623名,占42.97%,足月1 009名,占69.59%,早产441例,占30.41%,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均值(8.31±2.0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城市(β'=0.233)、月龄12~24月(β'=0.316)、母亲学历为硕士及以上(β'=0.166)的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更高。结论 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需要加强该地区婴幼儿喂养的宣传,提高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为婴幼儿健康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Infants are growing rapidly from 6–24 months and have high nutrient needs in proportion to their body size. This sub‐group of the population are prone to dietary imbalances and inadequacies.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get nutrition right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to support appropria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ates are increas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maternal nutritional status and early life feeding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critical windows’ for obesity risk. After the recommended period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an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selection of foods are offered to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milk becomes less dominant in the diet. Rapid weight gain during infancy is the strongest risk factor for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this may be modifiable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omplementary feeding period,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rotein intake, which is in excess of requirements,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 regarding later body mass index and body fatness. Guidelines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aise the issue of overfeeding during infancy, and to manage overweight if it arises. Dietary intake measures show a deteriorating quality of diet as infants move from the first 12 months of life into the second year, with potential excesses of protein, energy, saturated fatty acids, salt and non‐milk extrinsic sugars. Formula manufacturers can reduce the protein content of formula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order to support appropriate growth, whilst supplements, fortified foods and milks can supply ‘at risk’ micronutrients.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生长发育与辅食添加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富振英  何武  陈春明 《卫生研究》2000,29(5):279-282
应用1998年6岁以下儿童营养监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4至24个月以内婴儿辅助食品添加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便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合理添加辅助食品提供参考。统计分析采用了描述性,相关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农村婴幼儿各类辅助食品添加率低于一般农村和城市。贫困农村婴幼儿在24个月以内平均添加动物性食物只占42%、乳类30.5%、淀粉类57.8%、蔬菜水果类48.6%,相当于城市添加比例的一半。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在4至6个月,6至12个月,12至18个月,18至24月几个年龄段的按年龄身高和体重与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添加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淀粉类食物在各个年龄段相关都不显著。通过回归分析,估算了如果每个营养监测点动物性食物添加率提高10%时,18至24个月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可下降2.6个百分点,低体重下降1.2个百分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没有添加动物生长迟缓率可下降2.6个百分点,低体重下降1.2个百分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没有添加动物性食物时,发生生长迟缓的危险度(OR=2.21(4-6个月)、1.73(6-12个月)、2.81(12-18个月)和2.58(12-24个月)。未添加蔬菜水果类食物发生生长迟缓的危险度与动物性食物类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对儿童喂养问题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儿童喂养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方法】 选择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主持标化《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按照课题规范,对兰州市城区6~24个月的儿童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 1)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儿童的喂养问题有不同的类型。可归为三类:即被动抵抗行为、被动接受行为及延伸性问题;2)上述三类问题与年龄显著相关(χ2=29.335,P<0.05)。被动抵抗型的构成比,6~10个月龄组最高,为76.5%~77.4%,19~21个月龄组最低,为29%;被动接受型与被动抵抗型的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大体反向对应;延伸问题介于两者之间。三类问题的构成比在19~21个月龄组呈现一个明显的交汇点。【结论】 儿童喂养问题具有较显著的类型特征,饮食行为干预应科学评估、分类指导;儿童喂养问题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饮食行为干预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监测、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2002年全国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建立我国婴幼儿喂养指数,评价喂养情况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喂养方式,选择母乳喂养、是否用奶瓶喂养、膳食多样性、食物频率等变量,建立喂养指数评分体系,评价喂养指数评分与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和身长别体重(WHZ)关系。结果城乡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喂养指数评分显著增加(P<0.05),喂养指数得分与WAZ、HAZ和WHZ显著相关(P<0.05)。结论喂养指数可以作为一项综合判断婴幼儿喂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补充儿童营养素对6~24个月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及铁缺乏的干预效果,为营养性贫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西缺铁性贫血高发区(横县、灵山县和宾阳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3个县8个乡抽取6~24个月婴幼儿(排除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营养干预试验研究对象,分4组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为A组(正常喂养+营养素补充+健康教育)、B组(正常喂养+营养补充剂)、C组(正常喂养+健康教育)、D组(正常喂养)。干预前、干预4个月、干预8个月后检测婴幼儿末梢血的血红蛋白,对不同组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月龄段婴幼儿干预4个月和8个月后,血红蛋白均高于干预前(P<0.05);12~24月龄婴幼儿干预后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t=2.78,P=0.006);A、B组血红蛋白增值均高于C组和D组(LSD法,P<0.05)。结论 补充儿童营养素可以提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有利于改善婴幼儿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和分类的相关性,并提出喂养方式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卫生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过程中筛查出来的0~3岁婴幼儿营养性疾病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结果:婴幼儿的喂养方式是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喂养方式将导致不同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结论:加强婴幼儿营养监测,提高对婴幼儿喂养技术的干预,是预防和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了解北京市4~12月龄婴幼儿喂养现状, 为婴幼儿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分别抽取4~12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收集婴幼儿的基本情况、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并计算4~12月龄婴儿的辅食喂养指数。结果 本次共调查900人, 城区431人, 郊区469人。辅食喂养指数包括膳食多样化分数(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膳食种类(food variety score, FVS)、辅食首添时间、配方奶首添时间四个部分。北京市4~6月龄和7~9月龄婴儿DDS、FVS和辅食喂养指数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2月龄婴儿DDS、辅食喂养指数, 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月龄组和10~12月龄组与婴儿辅食喂养指数相关的因素是食物费用。7~9月龄组与婴儿辅食喂养指数相关的因素是食物费用和母亲文化。结论 辅食喂养指数可以综合评价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 但应用效度如何有待评价。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her's educat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practices and malnutrition amongst mothers attending outpatient clinics in Islamabad. METHODS: Mothers of 500 Pakistani infants attending the Paed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ervices Hospital, Islamabad completed pretested questionnaires on mother's educational status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practices. RESULT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infants and educational status of mothers (P < 0.001).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infants with evidence of malnutrition belonged to the mothers with virtually no school education. A similar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status of respond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lementary foods at an appropriate age (6 months) of infants (P < 0.001). CONCLUSION: Mother's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increased receptivity to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related to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ir inf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