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董兴珍 《河北医药》2010,32(22):3176-317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方法 总结在我院住院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14例的临床资料(血小板〈50×109/L).结果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HELLP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期、分娩前给予输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按产科原则决定分娩方式,产后出血2例,无母婴颅内出血.结论 ITP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第一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婴儿与1岁以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次诊断,治疗选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ITP患儿224例。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和1岁以上儿童组(〉12个月),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出血表现、病原血清学检查结果及疗效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两组中均以男性患儿为主,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7,P〉0.05);②婴儿组鼻衄发生率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48,P〈0.05),婴儿组粪潜血发生率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9,P〈0.05);③大部分(76.8%)患儿有前驱感染史,疫苗相关ITP均发生在婴儿组;婴儿组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M)阳性率明显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53,P〈0.05);④不论采用激素冲击疗法或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儿组短期疗效均好于1岁以上儿童组;婴儿组慢性ITP发生率明显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0,P〈0.05)。结论与1岁以上儿童相比,疫苗接种是婴儿ITP的重要诱因,CMV感染可能与婴儿ITP密切相关,婴儿ITP易出现消化道粘膜出血、对治疗反应好、慢性ITP发生率低。对于儿童ITP,需重视对出血严重程度的认识,需行骨髓穿刺,需从患儿病情出发,综合考虑药物副作用、生存质量、经济因素等,选择合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相关,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能用于ITP的治疗。HIV感染相关性ITP常用IVIG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为了解单独使用IVIG的疗效,作者对12例HIV抗体阳性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进行随机交叉试验。这些患者至少持续4周血小板计数<5万/μl,血小板相关性 IgG(PA IgG)水平升高(>9fg/血小板),骨髓穿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高。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3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减少是妊娠妇女的常见病,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6.6%~11.6%,血小板在正常妊娠期约有10%的生理性下降幅度,病理情况包括妊娠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子痫前期重度贫血(叶酸缺乏)、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还有很少部分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及药物等引起。总结2000年—2005年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绍华 《天津医药》2011,39(10):958-959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以及根除 Hp治疗ITP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3月就诊ITP患者59例,合并Hp现症感染36例,在ITP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比较Hp(+)根治成功患者与Hp(-)治疗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ITP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61.1%;根治成功33例(91.7%)。Hp根治成功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根治前显著升高,亦明显高于Hp(-)患者;Hp根治成功患者完全反应(CR )14例,有效(R )6例,无效(NR)13例,总有效率为60.6%。 结论Hp感染ITP患者给予根除Hp治疗有助于提高血小板计数,可使患者受益并获得持久的疗效;在高Hp感染人群中发病的ITP患者,常规检测Hp感染,对现症感染患者给予Hp清除治疗可能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江阴市中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8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子痫前期(PE)。血小板计数〉150×10^9/L,GT病因占90%;血小板计数〈10×10^9/L,ITP病因占48.6%,GT病因占30.4%,PE病因占21.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治疗方法较为安全可靠,产后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轻度和中度妊娠血小板减少一般是GT为主,而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则是ITP为主。应该加强治疗,保证产妇的顺利、安全分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008年5月间就诊的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为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中52例,占58.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8例(8.98%),合并肝脏疾病10例(11.23%),重度妊高征引起19例(21.4%)。结论引起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应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诊断明确的84例ITP患儿分别进行人类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疱病毒Ⅱ、EB病毒特异性IgM的检测和34例ITP患儿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18例ITP患儿的支原体抗体;采用金标法检测33例ITP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巨细胞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单疱病毒Ⅱ抗体、EB病毒抗体、乙肝抗原、抗体、支原体抗体、H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12/84)、11%(9/84)、11%(9/84)、26%(9/34)、6%(5/77)、22%(4/18)、48%(16/33)。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其发病机理不明。本文报道对9例慢性ITP患者和1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应用人免疫球蛋白(SG)治疗,对另1例ITP患者用改制的免疫球蛋白治疗。静脉注射剂量为0.25~0.4g/kg体重,5~7天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epurpura,ITP)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有些病情较急.如不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母婴产生很大的危害。其病死率可达7%~11%,因此越来越受到产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将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ITP12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妊娠合并ITP12例患者在围产期对母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g/(kg·d)×2d]及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5d]治疗婴幼儿ITP,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高于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ITP有明显临床疗效,并且起效时间明显优于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应作为婴幼儿ITP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先予甲基强的松龙每天1g及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静脉滴注,3~5d血小板上升后接受强的松1mg.kg-1.d-1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治疗;治疗组联合2~3种静脉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长春新碱每天2mg,甲基强的松龙1g)治疗3~5d,血小板迅速上升后给予联合2~3种口服免疫抑制剂(包括达那唑200mg每天2次,环孢素50mg每天2次,吗替麦考酚酯1g每天2次)。维持治疗3~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平均99.8×109/L,高于对照组的22.4×109/L;治疗组血小板稳定时间平均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耐受性良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且可长期维持血小板值稳定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从化市婴幼儿急性呼吸道人类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防治hMPV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集289例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hMPV的核蛋白(N)基因,随机选取8例hMPV强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同时对采集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9例标本中有20例(6.92%)为N基因阳性。2月份至4月份hMPV阳性检出率较高,以4月份最高(27.9%),且多为1岁以内婴儿(80.0%)。hMPV阳性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卡他症状、发热、咳嗽、喘息、气促、肺部哕音和肺部影像学改变等,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对N基因进行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对,与北京株BJl897N基因的序列同源为97%。结论hMPV感染是从化市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发病高峰在4月份,且多为1岁以内婴儿。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息、肺部哕音和肺部影像学改变为主。8例hMPV阳性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北京株BJl897N基因的序列同源为9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等为特征。目前脾切除仍是二线治疗的首选,但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近年来,针对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而采用促血小板生成剂和血小板生成受体激动剂等逐渐应用于治疗难治性ITP。本文综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难治性IT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普罗布考0.5g,2次/d,连续30d,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功能测定。结果普罗布考治疗后在神经功能改善的同时,能够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并且血小板功能亦得以改善。结论普罗布考具有降低C反应蛋白和改善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达那唑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ITP患者,以达那唑为主进行治疗,疗程为3个月,并于治疗前、后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完全反应17例,部分反应7例,微小反应5例,无反应2例,总有效率为93%。患者的血小板数目提升。结论达那唑治疗ITP的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对照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组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较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对ITP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标准剂量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61例血小板(PLT)〈20×109/L的慢性IT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剂量为20mg/d;B组用标准剂量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5、7天血小板计数上升值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第3天两组间PLT计数上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3、5天两组间PLT计数上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治的慢性ITP并有血小板明显下降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不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