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百日咳的临床特点, 分析重症百日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248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年龄分为≤3个月组, >3个月组;根据百日咳病情分为普通组及重症组, 根据是否混合其他病原菌感染分为单纯感染组及混合感染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1.住院百日咳患儿以<1岁患儿为主(204/248, 82.2%), 有咳嗽家属接触史92例(37.0%), 未接种疫苗169例(68.1%);248例患儿中白细胞数增高193例(77.8%);145例(58.4%)患儿存在混合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9例, 11.6%);并发肺炎173例(69.7%), 并发肺实变35例(14.1%)。2.≤3个月组患儿咳嗽患者接触史、发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百日咳脑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机械通气比例均高于>3个月组(χ2=4.612、20.810、7.882、16.617、13.740、7.846、14.810、21.436, 均P&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53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百日咳组)与同期314例咳嗽住院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百日咳鲍特菌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收集两组患儿疫苗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及住址分布的信息行百日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儿进行23项典型临床指标比较,结果百日咳组患儿仅10项典型临床指标不同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中,仅百日咳组心肌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血清球蛋白、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百白破联合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及可疑患者接触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是百日咳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百日咳患儿常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DNA有助于不典型百日咳患儿的早期诊断。婴幼儿应及时进行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并与可疑患者做好隔离防护,降低百日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百日咳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疑诊百日咳而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痰博德特百日咳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共有198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05例患儿百日咳PCR检测阳性,单纯感染37例(35.2%),合并其他病原感染68例(64.8%)。其中合并1种病原者51例(75.0%),前3位依次为鼻病毒26例(50.9%)、肺炎支原体7例(13.7%)、肺炎链球菌6例(11.8%)。各年龄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合并支原体感染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合并感染组的患儿年龄比单纯感染组大[(11.77±2.31)个月vs.(6.74±8.07)个月,P=0.017],发热、呼吸困难和肺部阳性体征的比例均高于单纯感染组(0 vs.10.3%;20.6%vs.5.4%;76.5%vs.36.4%);胸部影像学大多表现为斑片状影,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入院前病程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3个月(OR=3.0,95%CI1.1~8.5,P=0.03)和发热(OR=2.5,95%CI 1.1~6.7,P=0.03)是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百日咳住院患儿存在较高的合并感染率,以鼻病毒最常见,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合并感染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发热和年龄3个月是合并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的婴幼儿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死亡高危因素等,并对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1411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中,男∶女为1.8∶1;城乡比例1∶3.62;年龄29 d~3个月占总数的46.00%。冬春季节发病占62.93%,夏秋季节发病占37.07%。(2)平均住院日为(9.99±6.27) d,明显长于普通肺炎住院日。(3)64.21%的患儿患有基础疾病。(4)91.99%的患儿出现并发症。(5)细菌感染占71.44%,病毒感染占18.36%,支原体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占2.48%,混合感染占7.73%。( 6 )总死亡44例,病死率3.12%,死亡患儿中小于3个月婴儿占死亡总数72.73%,3个月~3岁占死亡总数的27.27%。(7)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于3个月、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手术史、多器官功能损害以及有内环境紊乱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婴幼儿重症肺炎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大多数为细菌感染所致,婴幼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死率越高;大部分患儿患有基础疾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年龄小于3个月、有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手术史、多器官功能损害以及有内环境紊乱是婴幼儿重症肺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对这类患儿应加强监护与防治,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重症百日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为检测中心,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4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分为单纯百日咳组73例,混合感染组41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百日咳组100例,重症百日咳组14例。组间进行单因素比较,同时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结果 (1)百日咳好发于秋冬季共66例(62.2%)。患儿以≤6月龄为主,共79例(69.3%)。未免疫89例(78.1%),免疫25例(21.9%)。(2)单因素分析比较得出,混合感染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更易出现血氧下降、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P<0.05);重症组中有早产史、咳嗽后青紫、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肺炎和混合感染患者占比高于普通组(P<0.05);混合感染组、重症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普通组住院时间更长(P<0.05);重症组白细胞峰值较普通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峰值高是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OR=1.096,P<0.05)。(3)114例确诊患儿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0例(8.8%)患儿在病程7 d内用药,33例(28.9%)在病程8~14 d用药,余均>病程14 d用药,其中5例重症患儿>病程21 d用药。(4)≤4月龄的重症百日咳患儿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中8例患儿行有创通气治疗。经积极治疗,1例患儿死亡,余均好转出院。结论 ≤6月龄、未免疫的小婴儿百日咳发病多见,常需住院治疗,小月龄的百日咳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合并感染、延迟用药可能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监测血白细胞峰值有助于病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骨髓转移是影响神经母细胞瘤(NB)预后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伴有骨髓转移的4期NB的临床特点、近期疗效与预后分析。方法根据COG分期标准,收集2006年2月-2016年1月间确诊的4期NB同时伴有骨髓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特点、疗效、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Kaplan-Mer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临床资料:106例患儿中,男73例(68.9%),女33例(31.1%),男:女=2.21:1。中位年龄42个月,≤18个月患儿19例,占17.9%,18个月患儿87例(82.1%)。(2)临床疗效: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63例,占59.4%;部分缓解(PR)28例,占26.4%;进展12例,占11.3%;进展后放弃治疗3例,占2.8%。(3)随访及预后:随访至2016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06例患儿死亡37例,存活68例,失访1例,总生存率为64.7%(68/105)。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随访过程中复发至少1次的病例为59例,占55.7%(59/106)。59例复发患儿死亡30例,生存28例,失访1例,总生存率48.3%(28/58)。非参数分析提示,年龄、疗效及是否存在复发均与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41,0.050,0.008)。结论骨髓转移是导致NB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化疗可缓解骨髓转移,但如何控制骨髓转移及预防骨髓复发仍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近五年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1998年1月-2003年1月间我院51例住院百日咳患儿临床资料,从发病季节、发病区域、年龄分布、是否进行免疫接种、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疗程、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1例百日咳患儿在发病区域、年龄分布、免疫接种等方面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与预后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1岁以下婴儿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6.47%,发病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P<0.01),其中3月龄以内小婴儿占总病例数的35.29%。农村患儿发病高于城市患儿(P<0.01)。结论百日咳住院患儿以农村患儿及无免疫接种史或不全接种史者为主,3月龄以内小婴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儿童pro-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64例年龄 < 18岁的pro-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pro-B-ALL患儿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6.23%(64/1 028)。64例患儿中男35例,女29例,中位确诊年龄7.0(范围0.4~16.0)岁,其中≥ 10岁和 < 1岁者分别占39%和6%,中位初诊白细胞计数25.5(范围0.4~831.9)×109/L,其中≥ 50×109/L者占35.9%。MLL-r阳性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34%,22/64),常伴CD22、CD13低表达和CD7高表达,其中MLL-AF4阳性者常伴CD33低表达。6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60.0(范围4.9~165.3)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5)%和(78±5)%。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 0.1%是影响pro-B-ALL患儿5年OS率和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儿童pro-B-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初诊时的免疫抗原、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儿童pro-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64例年龄 < 18岁的pro-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pro-B-ALL患儿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6.23%(64/1 028)。64例患儿中男35例,女29例,中位确诊年龄7.0(范围0.4~16.0)岁,其中≥ 10岁和 < 1岁者分别占39%和6%,中位初诊白细胞计数25.5(范围0.4~831.9)×109/L,其中≥ 50×109/L者占35.9%。MLL-r阳性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34%,22/64),常伴CD22、CD13低表达和CD7高表达,其中MLL-AF4阳性者常伴CD33低表达。6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60.0(范围4.9~165.3)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5)%和(78±5)%。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 0.1%是影响pro-B-ALL患儿5年OS率和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儿童pro-B-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初诊时的免疫抗原、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有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 5例临床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死亡与存活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 %可信限( 95 %CI)。结果 2 5例患儿存活1 7例,死亡8例,病死率3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B病毒感染,CD4 /CD8比例倒置,血小板降低为死亡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 3 61、4 72 4、3 772。结论 应重视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量泼尼松应用4周与6周方案治疗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及对缓解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住院并诊断为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予泼尼松2 mg/(kg·d)(最多60 mg)应用4周(4周组)或6周(6周组)治疗。之后均改为2 mg/kg(最多60 mg)隔日应用4周,之后逐渐减停。定期随访1年。比较两组维持缓解时间、复发率等指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泼尼松治疗后3个月内4周组复发率高于6周组(P<0.05);随访1年时,两组复发率、维持缓解时间及复发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年龄≥6岁及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足量泼尼松治疗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方案由4周延至6周可减少患儿前3个月内的复发。临床上应高度关注起病年龄≥6岁和高水平尿蛋白量患儿,建议给予足量泼尼松治疗6周以降低复发风险。[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8):853-85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过敏性紫癜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目的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4年3月23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者占78.40%,平均年龄(9.0±2.8)岁,最小年龄1岁8个月;9月~次年3月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的84.32%;感染仍是主要诱因(35.59%);胃肠症状首发时36.54%发生误诊。②紫癜遍及全身,以双下肢最多见(99.15%),58.47%反复出现,72.03%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是60.59%和47.88%。③55.51%出现肾脏损害,95.42%发生在起病3个月以内,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41.22%),病理改变Ⅲ级以上者占70.26%,4.05%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型,急性期无肾功能不全。④发病年龄≥10岁,反复性紫癜超过1个月在肾脏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HSPN急性期肾衰竭少见,但肾脏病理改变相对严重;起病年龄>10岁、紫癜反复超过1个月是HSP易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肾外症状的严重性并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时诊治、减少重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4例百日咳住院婴幼儿临床资料,按收治病房分为普通组及ICU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进入ICU治疗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中普通组106例,ICU组38例;男69例,女75例;中位年龄2月龄,<3月龄的ICU病例32例(84.2%,32/38)。102例患儿未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DTP)疫苗。最常见症状为咳嗽(99.3%),其次是发绀 (45.1%)、发热(31.9%)和气促(27.8%)。最常见并发症为肺炎(70.1%),其次是呼吸衰竭(24.3%)、脓毒性休克(10.4%)、胸腔积液(9.7%)和肺动脉高压(9.0%)。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WBC)和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其中19例WBC>50.0×109/L。入ICU患儿占26.4%(38/144),总体病死率9.0%,ICU组病死率34.2%。百日咳患儿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结论 重症百日咳患儿主要发生在<3月龄的婴幼儿。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是百日咳患儿进入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关注百日咳患儿以上特征,早期识别重症,尽早进入ICU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特发性PVC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随访超过3年者,根据第3年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降低组和LVEF无改变组,分析特发性PVC患儿并发LVEF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特发性PVC患儿393例,男227例、女166例,中位年龄5.0(2.0~8.0)岁。有症状者66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右心室起源273例;PVC低负荷(PVC占总心搏百分比<10%)284例,最高负荷46.0%。212例患儿2年内规律随访,24个月总好转率为73.6%,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及未用药者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超过3年者147例,其中LVEF降低组23例,LVEF无改变组124例。两组间存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比例、PVC负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VC负荷增高是特发性PVC患儿LVEF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预测特发性PVC患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TKI联合化疗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7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初诊Ph^+ALL患儿,选取自诱导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期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30例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8岁(2~1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96.7%(29/30例);30例患儿治疗前BCR/ABL mRNA均值为73.2%(0.12%~160.60%),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并于化疗6个月达平台期(Z=-1.922,P>0.05);30例患儿中复发9例,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3.7~58.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P<0.01)和化疗3个月时MRD水平(P<0.01)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儿的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42.6个月(6.4~96.5个月),3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78.6±7.8)%和(72.4±8.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1.955,95%CI:1.075~132.899,P<0.05)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OR=8.563,95%CI:1.254~58.478,P<0.05)是影响3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4.327,95%CI:1.843~243.592,P<0.05)也是影响患儿3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KI可显著加深儿童Ph^+ALL分子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MMR是影响儿童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健康儿童百日咳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调查本地区小儿百日咳的感染率,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新疆地区健康儿童445例作为对照,根据年龄分为8个组,取其血清,应用ELISA法测定特异性百日咳IgG抗体。同时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3例可疑百日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鼻咽拭子及血清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其百日咳杆菌的双目标基因(插入区域IS481以及百日咳毒素S1促进区域),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以及碳琼脂培养基培养鲍特百日咳杆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检测出的鲍特百日咳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健康儿童百日咳IgG抗体水平以2~3岁最高,0~5个月最低,12~14岁组处于较低水平。确诊百日咳患儿26例中,百日咳特异性IgG抗体为(127.63±12.75)g/L,余137例非百日咳患儿为(7.71±16.32)g/L,确诊百日咳患儿百日咳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非百日咳患儿患儿(F=5.837 P<0.05);非百日咳患儿与健康对照组[(6.07±17.79)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疑患儿血清学阳性例数以7~15岁组最高(43/163例,占26.19%),1~11个月组21/163例(12.82%),1~3岁组为11/163例(6.67%),4~6岁组为8/163例(5.0%);≥7岁者血清学阳性占21.92%,<7岁者仅为9.6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7.6975 P<0.05);未接种儿童百日咳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4/35例)明显高于接种过百日咳疫苗的儿童(22/128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58 P<0.001)。可疑百日咳163患儿中26例百日咳特异性抗体阳性,其中24例(92.31%)PCR检测阳性,百日咳杆菌特异性培养无阳性结果;将PCR阳性标本经Xb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在48~630kb产生9~14个DNA片段,共得14个PFGE核型。结论应对年长儿进行百日咳疫苗的免疫。PCR是诊断百日咳感染的一项快速、敏感、易行、实用的工具,与血清学检查相结合能够提高所有年龄群体的百日咳感染的监测水平;百日咳杆菌的PFGE核型可以鉴别不同地区的流行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27例CRF患儿的临床表现,随访其中71例患儿的生存状态。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RF患儿的原发病以先天性及遗传性肾脏疾病为主(48.9%);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受累症状为多,1/3以上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体格发育落后;平均生存时间为8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7.0个月,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21%;主要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治疗方法(对症P=0.000,RR=53.901,透析P=0.047,RR=4.361)、高磷血症(P=0.000,RR=10.298)、高钾血症(P=0.008,RR=5.053)、水钠潴留(P=0.003,RR=3.714)和大量蛋白尿(P=0.027,RR=2.438)。结论治疗方法、高磷血症、高钾血症、水钠潴留和大量蛋白尿是影响CRF患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否进行肾移植是对预后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无肺部体征的肺炎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有些患儿因缺乏肺部体征而易被误诊、漏诊 ,为提高该类患儿的早期诊断 ,现将 96例无肺部湿罗音的肺炎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997年 2月~ 1999年 2月我科共收治 1个月~ 12a的肺炎患儿 85 6例 ,其中住院期间始终未闻及湿性罗音者、而胸片异常 96例 ,占肺炎总数的 11.2 %。男 45例 ,女 5 1例 ,1个月~ 1a 2 2例 ,占 2 2 .91% ,~ 3a 42例 ,占 43.75 % ,~ 7a2 2例 ,占 2 2 .91% ,~ 12a 10例 ,占 10 .42 % ;发热 6 8例(70 .83% ) ;咳嗽 81例 (84.38% ) ;肺部听诊未闻异常者 5 3例 (5 5 .2 1% ) ;血白细胞 >10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术后并发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例继发小脑性缄默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 16例患儿中,因后颅窝病变行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2例,经保守治疗的2例和14例术后患儿均继发不同程度的小脑性缄默综合征并伴有其他神经功能障碍,于术后2~6 d出现缄默,持续约2周至3个月不等,大部分患儿缄默好转后仍有持续1~3个月的语言障碍。结论儿童后颅窝病变,特别是大型小脑蚓部肿瘤术后,易发生小脑性缄默综合征,有一定的潜伏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