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线粒体与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细胞器,其性状改变与衰老过程密切相关。有人称线粒体为衰老的生物钟。自1989年Linnane等提出线粒体衰老假说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肌线粒体是心脏能量代谢的主要部位,其功能障碍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融合、分裂和自噬,以保证线粒体形态、数量和质量的相对稳定,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线粒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在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是一种动态的细胞器,通过响应各种代谢和环境的信号,分裂和融合改变其形态和结构,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它们短暂而快速的形态变化对于细胞周期、免疫、凋亡和线粒体质量控制等许多复杂的细胞过程至关重要.线粒体自噬与线粒体质量控制密切相关,通过将受损的功能障碍的线粒体转运到溶酶体进行降解,促进心肌细胞受损线粒体的更新,并...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全面深入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已成为医学界共识。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供能不足、氧化损伤、信号传导异常和线粒体基因突变是高血压产生的危险因素。了解线粒体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将为高血压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关系三个角度做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动力学影响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随增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速了老化进展,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为止,衰老和线粒体动力学之间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综述分析了线粒体动力学与衰老的关系,探索了线粒体动力学对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研发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新的治疗靶...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作为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死亡的调控中心,其功能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线粒体功能依赖于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完整性和稳态,因此线粒体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对于维持线粒体稳态和机体健康十分重要。当线粒体及其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出现异常时,会直接损伤线粒体并出现异常线粒体蛋白堆积,发生细胞内环境紊乱,甚至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文章回顾了线粒体及其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寻找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线粒体蛋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系统能量消耗效率较高,因此,线粒体作是机体细胞唯一的供能细胞器,其在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病理生理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线粒体功能受损,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线粒体DNA作为调控线粒体功能的主要遗传物质极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现就线粒体DNA与心血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做进一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线粒体是一种动态的细胞器,通过响应各种代谢和环境的信号, 分裂和融合改变其形态和结构,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它们短暂而快速的形态变化对于细胞周期、免疫、凋亡和线粒体自噬的质量控制等许多复杂的细胞过程至关重要。线粒体自噬与线粒体质量控制密切相关,通过将受损的功能障碍的线粒体转运到溶酶体进行降解,促进心肌细胞受损线粒体的更新,并有效地抑制功能障碍线粒体的积累。由于心脏作为一个复杂而高耗能的器官,心肌细胞严重地依赖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作为其能量和营养供应的来源。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融合、分裂和线粒体自噬的诸多影响和调控功能的因子都与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关,维持线粒体的功能和其完整性对正常心肌细胞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篇的综述中,我们将重点概述一下线粒体的融合、分裂和线粒体自噬的诸多调控因子与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110)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图1A),被称为生命的"发电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微细胞遗传学的进展,线粒体病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线粒体结构]电镜下的线粒体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和基质四个功能区(图1B)。外膜光滑,起细胞器的界膜作用;内膜的向内皱褶形成嵴,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承担氧化磷酸化及形成ATP。这两层膜将线粒体分成两个区室,位于内外膜之间的膜间隙,以及内膜包裹的基质。线粒体基质含有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参与者,参与了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生机制。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包括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不断融合/分裂改变其形状及大小、生物合成新生线粒体补充线粒体池和自噬将包裹受损的线粒体传递至溶酶体进行清除,维持相对稳定的线粒体数量和质量的动态过程,是保证线粒体健康和维持线粒体稳态的重要机制。糖尿病患者在线粒体自噬、动力学和生物合成方面存在缺陷,即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发β细胞功能紊乱甚至死亡。深入了解线粒体质量控制与T2DM的关系,通过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融合/分裂和线粒体自噬等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线粒体质量控制,从而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能力、促进白色脂肪褐变和减少脂肪异位沉积,达到降糖、降脂、治疗T2DM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ATP的生成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增加,被认为是血管内皮损伤的触发因素之一。许多因素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如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失衡、线粒体自噬受损等。本文综述了线粒体的质量控制过程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心脏作为哺乳动物能量消耗最高的器官之一,其在围生期发育过程中需要完成从无氧糖酵解到脂肪酸氧化的能量代谢转换,期间心肌细胞线粒体发育迅速,以满足心脏对能量的需要。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围生期心脏发育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质量控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融合/分裂以及线粒体自噬等过程,通过维持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来保证细胞功能及代谢的正常。本文就哺乳类动物心脏发育过程中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变化及其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通透性转变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触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中起关键作用。脑缺血触发的多种损伤通路最后汇聚到一起 ,通过一个共同的分子事件———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引起细胞死亡 (包括坏死和凋亡 )。文章就线粒体通透性转变的特征和结构基础 ,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和潜在的研究价值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在肾脏IR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及线粒体自噬对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质量控制极为关键.以线粒体质量控制为靶点,可为肾脏IRI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线粒体作为生物能量、钙信号传导和氧化还原稳态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细胞器,其功能出现障碍可导致细胞能量缺乏、细胞内钙失衡和氧化应激,从而进一步加重Aβ和Tau蛋白的影响,导致突触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甚至记忆丧失。随着对AD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及线粒体自噬被认为与AD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导致Aβ蛋白的聚集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而Aβ蛋白的聚集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损害线粒体功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GTP相关的动力相关蛋白1(Drp1)表达水平异常可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甚至碎片化,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线粒体自噬功能异常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多种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参与了AD的发病,包括Aβ蛋白积聚诱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氧化应激诱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以及受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等,均可引起异常线粒体的堆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诱导AD发病。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DNA (mtDNA)是母性遗传的核外遗传物质 ,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功能和变异规律使其与核DNA在突变遗传机制和致病种类上有较大区别。mtDNA具有细胞质遗传、高突变率、同质性与异质性相互变化、能量阈值效应和瓶颈效应以及随细胞衰老突变率增加等遗传特性。mtDNA的点突变、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和随机插入核DNA等变异是引发人类神经系统、肌系统等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 ,mtDNA变异的致病机制与线粒体病的研究进展迅速 ,备受人们关注。1 人类线粒体DNAAnderson等〔1〕于 1981年首次完成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突变及不稳定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胃癌组织及其切缘的正常组织,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胃癌线粒体D-loop调控区D-loop-(CA)n进行突变筛查及测序分析,同时进行线粒体D-loop非编码区(CA)n重复序列的不稳定(mtMSI)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样本中D-loop-(CA)n调控区基因突变率为50.8% (31/61),正常组织均未见有序列改变.29.5% (18/61)发生线粒体重复序列(CA)n的不稳定.18例线粒体不稳定(mtMSI)中有16.4%(10/61)同时发生D-loop点突变,有8例同时存在核不稳定(nMSI-H).结论 胃癌mtDNA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内稳态的维持与其内部蛋白密切相关,而绝大多数蛋白进入线粒体内部发挥作用均需通过线粒体的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TOM)系统的转运。研究表明,线粒体TOM系统相关组成亚基Tom70、Tom20和Tom40等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为我们从线粒体蛋白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思路。本文针对线粒体TOM系统在心血管相关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高血压及心功能衰竭)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帕金森病(PD)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理改变主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死亡,并导致纹状体中DA递质含量减少,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减少、姿势平衡障碍等。PD的病因主要与老龄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1,2〕。活跃的脑神经元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可见,神经元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建立在脑线粒体完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