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合肥市大学生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高校学生共3 000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效调查人数2 849人,大学生饮酒率为80.2%,其中男生为92.3%,女生为68.8%.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235,95% CI=0.185~0.298)、少数民族(OR=0.424,95%CI=0.229 ~0.787)、认为饮酒不是大学生活一部分(OR=0.352,95% CI=0.243 ~0.510),不吸烟(OR=0.513,95%CI=0.282~0.933)、父亲不饮酒(OR =0.500,95% CI=0.407~0.614)的大学生倾向于不饮酒,月平均生活费越高(OR=1.177,95% CI=1.022~1.355)、学校管理松或不管的大学生(OR=1.874,95% CI=1.603 ~2.192)更倾向于饮酒.结论 合肥市大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且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饮酒行为.学校、家庭应联合对其进行积极干预,减少大学生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2.
兰杰  朱焱  焦传家  蒋红梅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20-1523
了解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现况及其与常见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法 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整群分层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校1 1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95% CI)为34.37%(31.60%~37.14%).在生活事件总体评分及各因子分上,抑郁情绪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情绪学生(P值均<0.01);抑郁得分与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rs=0.325,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专业满意度、父母婚姻状况、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满意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OR=0.542);父母再婚是抑郁情绪危险因素(OR=2.313);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OR=1.361),负性健康适应事件(OR=1.653)与其他负性事件(OR=1.773)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应针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 609名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24%( 95% CI: 46.52% ~ 49.93%)。存在抑郁症状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 均P<0.01)。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OR = 0.324, 95% CI: 0.139 ~ 0.758%);宗教信仰( OR = 1.808, 95% CI: 1.131 ~ 2.891)和家庭暴力( OR = 3.567, 95% CI:为1.551 ~ 8.205)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 OR = 1.781, 95% CI: 1.392 ~ 2.279)、负性学习压力事件( OR = 1.551, 95% CI: 1.207 ~ 1.993)、负性健康适应事件( OR = 1.302, 95% CI: 1.053 ~ 1.60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均P<0.05)。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效预测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探讨偏执敌对与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制定非自杀性自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南昌大学为现场进行现况调查,通过自制调查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3 854名大学生进行信息收集,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过去12个月大学生NSSI检出率为10.2%(393/3 85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得分均高于无NSSI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是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对于大学生而言,偏执敌对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乘积交互项OR值(95%CI)为0.999(0.998~ 1.000),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0.005,0.428%,1.031.结论 大学生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约性行为现状及与感觉寻求、危险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1年9—10月在重庆市某高校抽取1 923名大学生完成网约性行为、感觉寻求和危险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6.7%,其中,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为12.3%。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不同年级,不同赌博、饮酒、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3.29,19.63,3.66,P值均 < 0.05),大一年级(9.1%)、不赌博(12.0%)、饮酒(8.4%)、无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1.8%)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14.4%,13.1%)、赌博(19.7%)、不饮酒(15.1%)、有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饮酒(OR=0.45,95%CI=0.33~0.62)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负性相关,感觉寻求(OR=1.08,95%CI=1.03~1.13)、赌博(OR=2.15,95%CI=1.19~3.88)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不容忽视。高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约性行为危害,不寻求其带来的新异刺激感,避免与赌博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6.
胡春梅  王蕾  王亚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44-1646
了解大学生性行为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文理学院1 585名大学生对性行为和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6.1%,能量饮料饮用率为39.2%,吸烟率为18.0%,饮酒率为34.8%,赌博率为9.2%.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84,31.11,40.12,18.96,53.66,70.17,42.5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能量饮料饮用(OR=0.71,95%CI=0.53~0.96)、吸烟(OR=0.47,95% CI=0.33~0.66)、饮酒(OR=0.50,95%CI=0.37~0.69)、赌博(OR=0.52,95% CI=0.35~0.79)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性行为会和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聚集出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远离健康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家庭功能、负性生活事件各应激量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家庭功能指数量表等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一所卫生高职院校和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包括中职、高职、大专、本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两所院校共发放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675份,其中有效问卷3620份,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7.0%。自杀意念检出率最高的前5类特征分别为:成绩情况差(33.6%)、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5.8%)、成绩情况中下(11.7%)、经济情况差(10.8%)和就读于三年级(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中"人际关系因子"(OR=1.135,95%CI1.071~1.202)、"学习压力因子"(OR=1.169,95%CI 1.101~1.241)和"外围事件因子"(OR=1.278,95%CI 1.187~1.376)等3个因子应激量高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就读年级越高(OR=1.980,95%CI 1.302~3.008)、成绩情况差(OR=7.206,95%CI 1.745~9.789)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2.562,95%CI 1.527~2.892)至严重障碍(OR=8.287,95%CI 3.154~6.917)等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功能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高应激量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和学校应给予青少年必要和充足的支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从而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探索攻击性、抑郁和焦虑与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相应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修订版、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量表,对山东省内12所高校99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为2.93%(29/991).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产生自杀行为(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行为组在攻击性(Z=-3.132,P=0.002)、贝克抑郁(t=-2.987,P=0.003)、贝克焦虑(Z=-4.720,P=0.000)等得分上与无自杀未遂行为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单亲(OR=8.494,95% CI=2.709~26.634)、指向自我的攻击性(OR=1.050,95%CI=1.025~ 1.074)和贝克焦虑(OR=1.038,95%CI=2.709~26.634)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言语攻击性(OR=0.967,95%CI=0.940~ 0.995)是保护因素.结论 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等水平高的大学生是自杀未遂的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9.
了解合肥市在校大学生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近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合肥市8所高校共2 935名大学生进行视力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8所高校大学生总体近视率为8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的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较高(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OR=0.772,95%CI=0.620~0.961;本科或大专:OR=0.584,95% CI=0.393~0.868)、喜好硬食(OR=0.591,95% CI=0.444~0.786)、每天睡眠8h以上(OR=0.789,95% CI=0.641~0.971)、每天户外活动1h以上(1~2 h:OR=0.719,95%CI=0.558~0.925;>2 h:OR=0.329,95% CI=0.182~0.594)以及注重保护视力(比较注重:OR=0.481,95% CI=0.387 ~0.598;十分注重:OR=0.281,95%CI=0.154~0.513).而父母有近视(一方近视:OR=2.452,95% CI=1.806~3.330;双方近视:OR=3.971,95% CI=1.925~8.191)和每天看手机时间较长(<2 h:OR=1.768,95% CI=1.211~2.583;2 ~4 h:OR=2.392,95% CI=1.629~3.512;>4 h:OR=2.028,95% CI=1.367~3.008)是导致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 良好的用眼和生活习惯对预防近视有重要意义.应指导大学生采取相关保健行为,以预防新发近视和缓解近视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中生饮酒依赖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4所高中(其中1所为职业高中)作为研究现场。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高中生饮酒行为进行调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因素(性别、学校类型等),匹配后比较肥胖超重组与体重正常组之间在饮酒行为上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饮酒行为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811名高中生参与本次调查,剔除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共60人,剩余正常以及肥胖/超重共751人。经倾向得分1∶1匹配后,得到肥胖/超重组与体重正常组各217人。2组的性别、学校类型、年级以及家庭经济水平等特征在匹配后达到均衡。高中生是否饮酒、酒精依赖情况、一次最多饮酒份数、是否在家庭聚会中饮酒、是否曾经给别人买过酒、家人是否主动建议饮酒、过去1年里是否尝试过戒酒以及喝酒后开始出现脸红的时间均与肥胖/超重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酒精依赖程度(即酒精使用障碍评分≥8分)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3.600,95%CI:1.244~10.424),曾给他人买酒以及家人主动建议饮酒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25,95%CI:0.309~0.890和OR=0.377,95%CI:0.222~0.641)。【结论】酒精依赖程度高的高中生出现肥胖超重的风险更高,而可能存在饮酒行为但饮酒量与饮酒频率未达到酒精依赖程度的高中生肥胖超重风险较低,引导青少年人群健康饮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