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探索治疗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新方法。在本综述中,我们将结合自身经验介绍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吹张治疗、呼吸训练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球囊扩张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合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的适宜手术方案。方法收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68耳,分为观察组(28耳),同期行中耳乳突手术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照组(40耳),仅行中耳乳突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ETDQ-7评分、听阈、气骨导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6~12个月随访气导平均听力改善率为89%(25/28),干耳率93%(26/28)。对照组听力改善率为75%(30/40),干耳率95%(38/40)。观察组术后3~6个月EDDQ-7评分及听阈达到较明显缓解,但术后6~12个月上述指标有加重趋势。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听力均比术前听力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术后听力相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较单纯中耳手术的听力改善率高,改善程度高,重新内陷率低,重新粘连率低,干耳率无明显差别。术后3~6个月患者咽鼓管相应症状达到较明显缓解,6~12个月症状有反复。  相似文献   

4.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导致中耳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判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很多,球囊咽鼓管扩张技术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一项简便、微创、疗效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20年2月,从本院收治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回顾患者病例,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作为分组标准,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只开展中耳乳突手术,实验组同期开展中耳乳突手术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比两组听力改善效果、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听力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EDTQ-7评分、听阈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中耳乳突手术时,同期开展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既能改善患者的听力状态,又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访评估耳闷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中长期疗效,并探讨不同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因耳闷塞感、耳鸣及听物矇眬感等咽鼓管功能不良症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且术前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评估的患者,共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2岁。术后追踪随访12~30个月并再次行ETDQ-7评估。利用SPSS 17.0软件分析ETDQ-7的总体评分及各个单项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恢复时间与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结果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ETDQ-7总体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27.0±7.9)分,术后(14.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闷塞感"、"耳内堵塞感或如同置身水下感觉,压迫感"、"感冒或鼻窦炎时出现耳部不适症状"、"耳内有嗡鸣声"以及"听声闷胀或含糊不清,有朦胧感"5项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评估时间与ETDQ-7评分之间无线性相关(Spearman检验,ρ=-0.264,P=0.167)。结论以耳闷症状为主诉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随访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与术后时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为连接鼓室和咽部的唯一通道,由骨部与软骨部两部分组成。一旦咽鼓管出现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开放,会引起中耳负压。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或耳鸣。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治疗为鼓膜穿刺及鼓膜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咽鼓管钛镍支架置入治疗和预防中耳粘连四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探计咽鼓管钛镍支架置入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的可行性并报告初步结果。方法 1999年2月-2001年2月对2例(侧)粘连性中耳炎和2例(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作了咽鼓管钛镍支架(国产材料自制)置入。设计制作了安装器。为此,事先对3组(56例粘连性中耳炎,27例分泌性中耳炎,52例无耳疾的鼻病患者)作了咽鼓管咽口检查;2例尸头作了咽鼓管解剖。结果 咽口形态被分类为宽敞、狭小、缝隙3种类型。粘连性中耳炎组分别是20、31、5例;分泌性中耳炎组分别是9、13、5例;鼻病对象组45、7、0例。3组比较,粘连性中耳炎组和分泌性中耳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61分别是29.66、25.44,P值均<0.001)。粘连型中耳炎组与分泌性中耳炎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χ62=1.59,P>0.05)。尸头咽鼓管解剖;软骨段长度有30mm,呈梯形,底宽11mm,顶宽4mm,软骨覆盖薄薄的软骨膜和黏膜,呈现光滑表面,折叠后,中部可以随3-4mm宽的张开。支架置入后,2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都取得了(瓦氏法)通畅,鼓室充气良好,听力增进(语言频率气骨导差分别比术前缩小15和30dB)。2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1位鼓室充气,气骨导差闭合,随访8个仍保持良好。另一捏鼻鼓气已经通畅,取出了鼓置管。4位支架置入者均没有任何异常不适,无咽鼓管异常开放的主诉。4例1个月内都呈现咽鼓管内黏膜反应性肿胀伴黏液渗出,1-2个月后肿胀消失,捏鼻鼓气通畅。结论 咽鼓管软骨段置入钛镍合金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是许多中耳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可以导致中耳通气不足,引起耳满胀感和耳鸣,此外,还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和胆脂瘤等并发症,但是临床并没有针对ETD检测的金标准.目前对于咽鼓管功能的测量方法 包括:内镜检查、咽鼓管测压(Tubomano...  相似文献   

10.
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咽鼓管的角度、宽度和长度可影响其功能 ,上、下颌骨的发育异常(如腭裂、腭骨高穹隆、牙齿覆咬合等 )也可影响其功能 ,为了研究儿童牙齿覆咬合与咽鼓管机能障碍(ETD)的关系 ,该作者自 1999年 2月至 1999年 12月对 10 5例 2~ 6岁耳鼻喉科门诊病人进行颌关系的测量。测量者具有对咬合关系的知识 ,但对耳咽管的状态不了解。中耳疾病的确定依据耳鼻喉科病历记录 ,已放置通风管或需放置通风管的患儿均被划入病例组 ,对有急、慢性中耳炎无需放置通风管的患儿均被除外。置管原则依据美国耳鼻喉学会的标准。此外…  相似文献   

11.
漂浮导管在咽鼓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漂浮导管系心脏内科用以扩张动脉的一种器材,文中报道了在纤维内窥镜下用该导管行咽鼓管扩张术治疗咽鼓狭窄或功能障碍者43例,临床观察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10个月,有明显疗效的为23耳,有效为13耳,该方法具有抽吸中耳积液、扩张咽鼓管、向中耳腔注药等功效,患者痛苦少,不会造成咽鼓管瘢痕狭窄和鼓膜穿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鼓室滴药、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 7)、干耳时间、纯音电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前ETDQ 7评分、Valsalva测试、正负压平衡试验及纯音电测听(4PTA)对照组和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鼓室导抗图、鼓膜内陷征象及干耳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中耳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样本随访发现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短期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对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4DCT(four-dimensional CT)动态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ction,ETD)患者Valsava动作时的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ETD患者1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咽鼓管软骨段钛镍合金支架置入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的可行性并报告初步结果.方法 1999年2月~2001年2月对2例(侧)粘连性中耳炎和2例(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作了咽鼓管软骨段钛镍合金支架(国产材料自制)置入.设计制作了安装器.为此,事先对3组(56例粘连性中耳炎,27例分泌性中耳炎,52例无耳疾的鼻病患者)作了咽鼓管咽口检查;2例尸头作了咽鼓管解剖.结果咽口形态被分类为宽敞、狭小、缝隙3种类型.粘连性中耳炎组分别是20、31、5例;分泌性中耳炎组分别是9、13、5例; 鼻病对照组45、7、0例.3组比较,粘连性中耳炎组和分泌性中耳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分别是29.66、25.44,P值均<0.001).粘连型中耳炎组与分泌性中耳炎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χ2=1.59, P>0.05).尸头咽鼓管解剖软骨段长度有30 mm,呈梯形,底宽11 mm,顶宽4 mm,软骨覆盖薄薄的软骨膜和黏膜,呈现光滑表面,折叠后,中部可以承受3~4 mm宽的张开.支架置入后,2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都取得了(瓦氏法)通畅,鼓室充气良好,听力增进(语言频率气骨导差分别比术前缩小15和30 dB).2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1位鼓室充气,气骨导差闭合,随访8个月仍保持良好.另一捏鼻鼓气已经通畅,取出了鼓膜置管.4位支架置入者均没有任何异常不适,无咽鼓管异常开放的主诉.4例1个月内都呈现咽鼓管内黏膜反应性肿胀伴黏液渗出,1~2个月后肿胀消失,捏鼻鼓气通畅.结论咽鼓管软骨段置入钛镍合金支架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耳变压疗法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咽鼓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持鼓室内外两侧压力的平衡。咽鼓管功能失调是引起中耳炎症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3月~5月对30例(35耳)咽鼓管机能障碍患者应用了中耳变压疗法,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声导抗测试临床诊断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30例35耳,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9岁,平均45岁;病程5天~2年。鼓室导抗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见附表。 按临床症状的程度不同分为以下三度:(1)轻度:有轻度的耳闷塞感,鼓膜轻度内陷,呈淡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随访评估分泌性中耳炎(OME)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患者行咽鼓管球囊扩张(BET)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院治疗的患OME伴ETD的患者,行BET。统一纳入与排除标准,术前与术后均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评估。共45例患耳,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1-63岁,右侧患耳28例,左侧患耳17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通过Graph-prism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比较ETDQ-7术前与术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OME伴ETD患者行BET术后ETDQ-7总分较术前明显下降,45例患耳术前ETDQ-7评分为25.45±6.95(x±s),术后下降至14.36±5.04(x±s),经两组数据非配对t检验,示术前与术后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OME伴ETD患者行BET治疗,术后中长期疗效评估主观症状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导光纤维喉镜引导咽鼓管插管治疗中耳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Olymphus公司生产的T3型纤维喉镜及冷光源系统和上海医用诊疗仪器厂生产的输尿管导管为76例中耳疾病患者通气、吸引、注药治疗.结果:76例、121耳中103耳咽鼓管通畅,12耳症状改善,6耳效果不明显,有效率95%.结论:用导光纤维喉镜直接对准咽鼓管咽口,插入准确,治疗成功率高.因输尿管导管前端光滑,不易损伤鼻咽及咽鼓口粘膜,咽口内如有分泌物通过导管可直接吸净,如咽口粘膜水肿,可用1%麻黄素经喉镜滴入收缩粘膜.此法集吸引、通气、注药、扩张可一次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57例(84耳)诊断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并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3,6,9和12月时的咽鼓管功能评分(eustachian tube score,ETS)的对比分析及同期咽鼓管功能问卷(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7,ETDQ-7)调查,对其术前,术后1,3,6和12月进行得分均值比较。结果 ETS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TS评分从术前0.5提高到3.0,术后3月为4.5,术后1月和12月均为5.0,术后的有效率为83.9%;ETDQ-7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比都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由术前的4.50±1.07降至2.65±1.24,术后12月时为2.71±1.39,术后1月和3月为2.30±0.92,其中患者的主观有效率为84.3%。结论 BET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操作简易,安全有效,有效率大于80%。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趋于稳定。ETS评分和ETDQ-7评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对于降低咽鼓管功能障碍在中耳手术的术后效果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纤维喉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术治疗中耳疾病赵宏辉,欧阳祥林咽鼓管阻塞是导致许多中耳疾病的重要原因,而许多中耳疾病的转归也有赖于保持咽鼓管的通畅。传统的咽鼓管吹张法在应用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足之处,临床上往往难以达到吹张之目的。有鉴于此,我们近年试用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来模拟咽鼓管开放后整个中耳-咽鼓管系统的形变和压力变化过程。方法:采用中国首例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使用Amira图像处理软件导入图像,Geomagic软件对图像进行分割等处理,形成包括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