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的核酸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膜蛋白基因(env)的准种与变异特点.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5例艾滋病患者血浆HIV-1 env基因C2~V3区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每例患者分别挑取5~8个克隆,共34株,完成阳性克隆的鉴定、抽提纯化和测序,将获得的DNA序列及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计算其核苷酸同源替换率(ds)与非同源替换率(dn)的比值.结果同一患者体内HIV准种株平均为83.5%,各克隆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8%~99%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5%~91%;34株序列的V3区平均变异频率明显高于C2~C3区(P<0.05);而V3区和C2~C3区的ds/dn比值均>1.结论艾滋病患者体内有大量HIV准种存在,基因的变异在V3区发生较频繁,免疫选择压力在该区变异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vpr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来自中国不同地区HIV-1感染者的vpr基因序列变异位点及与国外以往研究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HIV-1 vpr基因变异的意义及其与感染者临床病情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RT-PCR及套式PCR法对398例HIV-1感染者行HIV-1 vpr基凶扩增,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了解HIV vpr基冈的多念性、离散率和常见变异位点.同时将发现常见变异位点感染者的相应病毒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临床病程的进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398份血标本行HIV-1 vpr基因扩增,分析后可用氨基酸序列为153份.HIV-1 Vpr氨基酸序列分型主要足CRF01_AE 51,63%,C亚型24.84%,B亚型17.65%,CRF03_AB 3.92%,CRF08_BC 1.31%.HIV Vpr序列中第77位氨基酸84.3%为谷氨酸,与以往国外报道的R77Q变异与AIDS长期病情无进展(LTNP)璃彳切卡廿关的观点有明显差异.HIV Vpr第、63、70、85、86、89、94位氨基酸的变异,有可能使感染者的临床进展趋缓.结论 我围HIV Vpr分型仍以M组为主,其中 CRF01_AE占优势.HIV-1 Vpr中氨基酸序列某些位点的变异可能与感染者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V3-V4区序列特征,了解其流行特点和变异规律.方法 对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套式PCR对102例HIv-1感染者的env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比较基因距离的差异用卡方检验;基因距离的变异性分析使用描述性分析法.结果 湖北地区共发现4种HIV亚型和重组亚型,其中B'亚型占82.69%,B'/C重组毒株、CRF01_AE重组毒株各占7.69%,C亚型占1.92%.湖北地区HIV-1B'亚型与来源于云南和河南等地的HIV-1B'亚型代表株之间的基因距离分别为7.08±2.19和7.88±2.28.其流行时间约为10年;氨基酸序列变异分析显示,HIV-1B'亚型毒株env基因V3、C3、V4区域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异,其中以V4区的变异程度最大,V3环顶端四肽表现为GPGR、GPGK、GPGQ和GQGR,分别占46.5%、30.2%、13.6%和9.3%;V3环辅助受体预测显示,其中16.28%为CCR5型,13.95%为CXCR4型,69.77%无法预测;糖基化位点分析显示.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株env V3-V4区9个糖基化位点有8个存在不同程度丢失.结论 B'亚型仍是湖北地区HIV优势流行株,与来源于云南和河南等地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凭祥市和宾阳县HIV-1流行毒株gag基因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的亚型及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HIV-1阳性的10例吸毒人员和1例受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抗凝血,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并对获得的gag区基因的核酸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宾阳县的6份样品为CRF08-BC重组株,凭祥市的4份样品均为CRF01-AF重组株,一份输血引起的样品为B’亚型。结论在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是不同的HIV-1重组株,而且在同一地区的亚型之间进化比较接近。以上资料表明,CRF08-BC和CRF01-AE在这两地区的静脉吸毒者中成为主要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红河州地区6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患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云南省红河州地区部分HIV-1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确定该地区流行的HIV-1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监测依据.方法 应用反转录(RT)-PCR扩增HIV-1多聚酶基因,DNA测序后进行进化系统树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并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果 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5岁.静脉注射毒品感染34例,性传播感染12例,采供血和输血感染2例,感染途径不详12例.基因亚型分别为08-BC亚型53例,占88.3%;07-BC亚型6例,占10.0%;01-AE亚型1例,占1.7%.耐药相关基因总突变率为33.3%.与蛋白酶抑制剂(PRI)和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0%和31.7%;蛋白酶基因主突变位点为1541M、V82VFIL、M46MI,各占1例.反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T69D 4例,A62V 6例,D67DE 1例,E44D 1例,V179D 2例,V179E 1例,K238KN 1例,L234T+P236S 1例,V106E 1例.结论 云南省红河州地区HIV-1感染以静脉注射毒品为主.HIV-1基因亚型以08-BC亚型为主;已存在与PRI和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基因分型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IV-I流行株在福建省感染人群中的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2003-2005年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血样,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核心蛋白(gag)、包膜蛋白(env)及pol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序列分析。结果选取46份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不同基因区域序列资料完整的样本进入亚型分析,结果显示目标人群中存在B、C2种亚型以及CRF07-BC、CRF08-BC、CRF01-AE3种流行重组型,以及国内未见报道的B/F重组毒株、A1/D重组毒株等,其中以CRF01-AE重组毒株为主,占69.56%。基因亚型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本省感染的HIV患者中以CRF01-AE重组型占多数,可能的新型重组型全部分布于境外感染者中;在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71.74%)中呈现多种亚型分布的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福建省HIV感染者的亚型分布发生变化。结论福建省HIV-I亚型分布众多,各亚型在不同感染地分布不平衡,性乱人群中的亚型分布较为复杂,从总的亚型流行特征来看,HIV-1在我省有流行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8.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由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 ,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侵入人体后借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及某些趋化因子受体侵犯宿主细胞 ,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破坏 ,进而引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现就该病治疗的中心环节———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一、抗HIV 1化学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抗HIV 1的化学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生活周期中不同环节所必需的酶类如逆转录酶及蛋白酶。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 ,包括齐多夫定 (AZT)、扎西他滨 (d… 相似文献
9.
李英卢斯汉胡荣欣杜健群李水凤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8):480-484
目的揭示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HIV1共感染对HIV-1感染者肾功能的影响,分析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HIV-1阳性者302例,分为HIV阳性HSV-2阳性组和HIV阳性HSV-2阴性组,选取同期HIV阴性HSV-2阳性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HSV-2DNA定量与肾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结果HIV-1阳性HSV-2阳性组128例,HIV-1阳性HSV-2阴性组174例,HIV-1阴性HSV2阳性组143例。与HIV1阴性HSV-2阳性组相比,HIv_1阳性HSv-2阳性组和HIV-1阳性HSV-2阴性组血肌酐(F=14.37,P〈0.01)、BUN(F=12.54,P〈0.01)、24h尿蛋白定量(F=16.58,P〈0.01)和尿蛋白/肌酐比值(F=6.37,P=0.018)均显著升高,而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下降(F=11.96,P〈0.01)。同时,与HIV-1阳性HSV-2阴性组相比,HIV1阳性HSV-2阳性组HIV1RNA定量水平(t=5.876,P〈0.01)、血肌酐(t=2.315,P=0.012)、24h尿蛋白定量(t=3.648,P=0.004)和尿蛋白/肌酐比值(t=2.312,P=0.012)均升高,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t=4.903,P〈0.01),eGFR(t=2.275,P=0.016)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V-2DNA与HIV-1RNA定量水平(r=0.626,P=0.002)、血肌酐(r=0.798,P〈0.01)、24h尿蛋白定量(r=0.702,P〈0.01)、尿蛋白/肌酐比值(r=0.686,P〈0.01)呈正相关,而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r=0.796,P〈0.01)、eGFR(r=0.656,P〈0.01)呈负相关。HSV-2DNA定量(OR=1.166,P=0.021)、HIV-1RNA定量(OR=1.581,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OR=1.762,P〈0.01)、年龄(OR=1.472,P〈0.01)、≥1项并发症(OR=1.062,P=0.032)、糖化血红蛋白(OR=1.124,P=0.015)是患者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SV-2/HIV-1共感染可能加重HIV-1感染者肾损伤,且HSV2DNA定量是肾损伤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5):281-287
目的调查云南省4个艾滋病主要流行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毒株gag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方法利用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临沧市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进行随访治疗的48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艾滋病患者, 收集其流行病学信息, 采集血浆标本后送至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进行分析,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gag基因, 并进行基因分型, 采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 采用VESPA在线分析工具分析特征性氨基酸, 采用Distance程序计算gag, 以及gag蛋白不同区段的基质蛋白p17、衣壳蛋白p24、核衣壳蛋白p7及p6蛋白的基因距离。采用SNAP程序分析同义突变频率与非同义突变频率比值(Ks/Ka值)。多组间统计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404例患者成功获得gag基因序列, 其中以男性居多(250例, 61.9%), 年龄为40~59... 相似文献
11.
深圳地区HIV-1流行毒株的env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HIV-1各亚型毒株的流行情况和传播方式。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5份在深圳市发现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IV-1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并对C2-V3及其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5份样品中存在B和E两种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其中B亚型2份,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10.2%;E亚型3份,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2.7%。B亚型株与欧美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E亚型株与泰国E亚型共享序列非常相似。结论深圳地区HIV-1B亚型为经性途径由境外传入,HIV-1E亚型经血途径在静脉吸毒者及部分献血员中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趋化因子(RANTES)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以ELISA检测HIV-1感染者(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外周血清RANTES及MCP-1的浓度;构建hRANTES-pcDNA3.1,hMCP-pcDNA3.1及hMCP/hRANTES-pcDNA3.1重组质粒,在CHO细胞中体外高效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并研究三者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趋化功能.结果 RANTES在健康对照组为(164.3±21.3)pg/mL,未治疗组为(1 224.1±62.0)pg/mL,治疗组为(475.3±36.2)pg/mL;MCP-1分别为(90.6±28.5)、(335.0±30.3)和(807.2±62.6)pg/mL.HIV-1感染后RANTES和MCP-1均升高,有效抗病毒治疗后RANTES有所下降,而MCP-1则明显上升.重组蛋白经Western印迹鉴定,能与各自单克隆抗体结合,且三者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都有趋化作用,MCP/RANTES融合蛋白的趋化作用更强.在重组蛋白浓度为50、200、400和800 pg/mL时,MCP/RANTES融合蛋白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52×104/mL、102×104/mL、132×104/mL和184×104/mL;RANTES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27×104/mL、51×104/mL、65×104/mL和96×104/mL;MCP-1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8×104/mL、44×104/mL、54×104/mL和74×104/mL.结论 RANTES和MCP-1可能都参与了HIV-1的感染和机体对HIV-1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2005-2011年间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1的流行亚型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05-2006、2007、2008、2009和2010-2011年通过5次横断面调查,对北京市朝阳区MSM人群进行HIV-1抗体阳性筛查,采集阳性者的外周血,提取RNA,通过反转录及套式PCR扩增HIV-1的gag基因,并采用系统进化树来确定其亚型.结果 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MSM人群中HIV-1的主要流行亚型为欧美B、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从2008年开始发现了CRF15_01B亚型,且2005-2011年此类人群中HIV-1主要流行亚型中欧美B亚型所占比例显著下降,而CRF01_AE亚型所占比例显著上升,CRF07_BC亚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结论 2005-2011年间北京市MSM人群中,HIV-1的流行亚型逐渐呈多元性,出现新的重组亚型,且主要亚型的流行趋势已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人免疫缺陷病毒流行株的基因亚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流行于河南省献血员中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外膜蛋白(env) 基因亚型。方法 提取HIV 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PBMC) 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 扩增env 基因片断,对C2V3 区350 ~450 核苷酸顺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20 份样品的env 基因序列与B亚型最为接近,基因离散率为8 .34 % ,与其它国际亚型的基因离散率在20 % 以上;与流行于云南的B 亚型毒株基因离散率为4 .18 % ;样品间的基因离散率为3 .4 % 。结论 流行于河南省献血员中的HIV 属B亚型,并与云南的流行株密切相关;其在河南的流行时间在3 ~6 年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B亚型核心蛋白gag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制备自行设计的以λ噬菌体作为载体的HIV核酸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以克隆好的HIV1B亚型U26942全基因质粒DNA作为模板,根据Genbank中ga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并在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BamHⅠ及XhoⅠ酶切位点,特异性的扩增gag基因。TA克隆后经双酶切、测序等鉴定重组质粒,再经双酶切、连接构建含gag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分析pcDNA3.1(+)/gag。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HepG2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建立稳定转染gag基因的细胞系,用RT 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成5.4kb与1.5kb的片断,表明表达载体pcDNA3.1(+)中插入了gag基因片断,测序结果表明编码框正确。RT PCR及Western印迹证实稳定转染gag基因的HepG2细胞系中有该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IV1B亚型核心蛋白gag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ag,并在HepG2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母婴传播的现状、危机及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一、全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母婴传播概况HIV/AIDS已成为全球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 ,HIV感染儿童中有 90 %是由母亲传给的 ,估计全球每年有 2 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子女 ,造成每年 60万的新生儿感染病毒。现在每天有 160 0名新生儿感染HIV。在非洲 ,HIV的流行已使婴儿病死率增加 75 % ,儿童病死率增加10 0 %。在乌干达 ,HIV 1感染儿童中 3 4%死于 1岁 ,66%死于 3岁 ,75 %死于 5岁。全球因HIV/AIDS的流行而失去双亲的孤儿已超过 110 0万。HIV在全球的肆虐使得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发展中国家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云南省64株HIV-1独特型重组毒株的重组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样本库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血浆样本,采样集时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持续大于半年,同时收集其人口学信息,运用RT-PCR方法扩增gag-pol区半分子基因序列,使用RIP和jpHMM软件进行重组分析,采用MEGA6.06软件共同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对该毒株的同源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64例独特型重组毒株主要以男性为主,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和静脉药瘾为主,样本来源于云南省11个州市,主要来自于昆明、红河、德宏、临沧、大理和保山。64例独特型重组毒株主要有4类重组模式,分别是B/C重组、01_AE/B/C重组、01_AE/B重组和01_AE/C重组,分别占到70.31%、18.75%、7.81%和3.13%,其中4种不同类型的重组模式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株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别形成不同的进化簇。结论 云南省近年来重组毒株占比逐年增加,其重组的类型和模式比较复杂,对疾病的防控带来较大的困难,这提示应密切监测重组毒株流行趋势变化,同时加强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管理,以减少独特型重组毒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9年度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检测情况和血凝素(H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择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以及暴发疫情的疫点,采集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通过实时(RT)-PCR进行病毒分型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对阳性标本采用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原分离,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测定病毒效价,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通过RT-PCR扩增毒株HA1片段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咽拭子样本996份,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包括甲型H1N1 337份,季节性H1N1亚型1份,季节性H3N2亚型67份,B型12份,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1.87%,其中甲型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3.84%.分离出甲型H1N1病毒36株,选择18株.测序成功的1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比较,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个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结论 2009年度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株中以甲型H1N1为绝对的优势毒株,毒株的血凝素基因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疫苗株相比有变异,与疫苗株相比,抗原决定簇B区有改变,但关键位点第222位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