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灵枢·骨度》中的度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骨度》是一篇很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其中肢体度量方法,尤为珍秘。现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灵枢·骨度》中的量法,大体上分为竖量、横量和围量三种,而以竖量为多。虽然并不复杂,但要做到正确的度量,首先必须深入经文,突破难点,把各段起止部位的位置弄清,再则要掌握度量要领。  相似文献   

2.
正确取穴是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将腧穴定位方法大致分为 4种 :1 骨度分寸法  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大小、长短 ,并依尺寸比例折算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该方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 ,如 :①“发所覆者 ,颅至项一尺二寸” ,“髀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等至今仍被临床应用 ;②“缺盆以下至髁九寸……髁骨亏以下至天枢八寸”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则已被新的方法取代 ,前者多根据肋骨计算 ,后者一般用脊…  相似文献   

3.
归来、气冲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归来、气冲的部位,在现行《针灸学》、《腧穴学》的叙述中分别定作天枢下四寸、五寸,与历代医家记载多不一致。现据古代有关文献考证分析,以就正于同道。一、关于归来欲知归来的具体位置,必须首先探明临床可行的腹部骨度直寸。骨度法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骨度》,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灵枢·骨度》骨度的长短能否作为现行临床取穴的依据,考《内经》无腹部孔穴定位的具体记载。《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最早详细记述腹部腧穴的定位,《甲乙》之后的针灸医籍多从其说。《甲乙》无明确的腹部直寸的文字可查,但从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却能窥其一斑。如: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虽没有讲明曲骨就是在横骨的上缘,但《甲乙》  相似文献   

4.
《灵枢·骨度》中的度量方法是研究本篇的难点。现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灵枢·骨度》中的量法,大体上分为竖量、横量和围量三种,而以竖量为多。虽然并不复杂,但也很有讲究。首先须把各段起止部位弄清、找准,再则要掌握度量要领。例如躯干部由上至下的各段,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从腹背中线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相关腧穴定位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定位是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取穴和疗效。现在有关腧穴定位和取法的理论大都源自《针灸甲乙经》 ,《甲乙经》所使用的骨度又来源于《内经·骨度》篇 ,然这些腧穴的理论典籍用词精炼 ,如不细加参详 ,对于某些腧穴的定位 ,有时很难确切把握。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当中发现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有关腧穴理论的教材《针灸学》和《腧穴学》 ,在膝关节附近的几个腧穴诸如膝阳关、梁丘、阴市、伏兔等的定位上 ,一直遗留着一些问题 ,经考证 ,现提出以下观点 ,供同仁参考指正。1 膝中与膝阳关穴《内经·骨…  相似文献   

6.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对与《灵枢·骨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灵枢·骨度》篇的研究现状。从《灵枢·骨度》的尺制研究、人体实测、古今对照、数术原理、准确取穴等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关于篇中所采用度量衡的年代,各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若将其理解为比例尺,更贴近原著本意;骨度值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诸多变化,经过人体实际测量和文献研究,认为"两乳之间8寸"等骨度值与实际不符;运用秦汉易数解释《灵枢·骨度》,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天地之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解释骨度分寸。提示《灵枢·骨度》中所记载骨度值是准确、合理的,且"因人而异""以不变应万变"等思想的渗透,值得我们思考;将骨度分寸定位法与揣穴法同时应用于临床取穴,提高取穴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Zhuo LS 《中国针灸》2010,30(10):870-874
将《灵枢.骨度》与秦汉时期有关易数的文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骨度尺寸的背后隐藏了《易经》的"天地之数"。骨度在头颈、胸腹背部、四肢各部的尺寸背后均隐含有数术原理。制定骨度的意义在于确立脉度,原本具有普适性,此为针灸取穴采用比例方法的源头。利用骨度的数术原理可以发现今本《灵枢.骨度》的讹误,有助于骨度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8.
宫下功  朱建贵 《北京中医》1991,(5):56-57,60
要确定经穴的位置,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并用一定的尺度来表示。尺度有骨度法、同身寸法、折量法、指幅法、国际公制等,但其中最简便的就是传统的手指同身寸,这是在《千金方》中最早记载的尺度。在WHO西太平洋地区工作组会议(1987年汉城)上,也采纳了手指同身寸法。骨度法在《灵枢·骨度篇》中是做为标准尺度来记载的,也是以“寸”为单位。兹就同身寸的尺度与哪里是一致的?同身寸可以用于哪些部位?怎样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同身寸,下同)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1]几类定位方法中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对更精确,在临床与教学中广为推崇。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2]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3]所以中医针灸学中的“寸”在每个人身上都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灵枢·骨度第十四》中所述之尺寸,所用度制取于何时何制,折合尺寸如何,一直令历代医家困惑不解。一般认为,从成书年代看,《灵枢》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内容。据此,似可认为经文中之尺制源于战国的可能性为大。但从我国度量...  相似文献   

12.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3.
李岩  宫涛 《针刺研究》1998,23(4):316-317
本文阐述了标本根结理论及临床应用。现存标本理论的《灵枢·卫气》的篇名疑误,存在向心性循行的观点,且有重部不重穴的特点。根结理论中《灵枢·根结》篇为脱简残文,并存在衍文问题,腧穴较为明确,仍为向心性循行,五输穴的特点在根、溜、注、入中始见端倪。标本、根结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田开宇 《中国针灸》2022,(5):520-522
<正>腧穴定位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腧穴的准确定位既能保证针灸临床的疗效,亦可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备急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人民卫生出版社(简称“人卫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社”)的现行最新版全国规划教材《针灸学》[1-2]中腧穴定位法均是按照体表解剖标志、骨度折量、  相似文献   

15.
热俞水俞析     
热俞和水俞是《内经》记载的治疗热病和水肿的两组用穴。热俞有五十九个;水穴有五十七个。一、热病之热俞:《灵枢·热病》涉及热俞使用的诊治方法有两:一是以经脉辨证为主,只用于病在阳分浅层。一是以脏腑辨证为主,这种诊治方法没有限定“五十九刺”使用范围。《素问》有关热病热穴的内容分散于《热论》、《刺热篇》《水热穴论》等,辨证也是从经脉、脏腑两种角度,但不同之处颇多。关于热俞的部位,《灵枢·热病》所选腧穴的部位突出的是阳的性质;《素问·水热穴论》在总体上重头部穴,同时突出躯干部用穴。《刺热篇》将位于背部近于内脏而治内脏  相似文献   

16.
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很显然这是给腧穴下的定义。《灵枢·小针解》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节”,骨节;“节之交”,关节的间隙,“会”,气血汇聚处,即腧穴。其意说明腧穴所在之处,  相似文献   

17.
耳廓望诊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耳廓望诊的渊源和生理学基础耳廓的构造主要是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被皮下组织和皮肤.皮下组织很薄,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祖国医学历来认为耳廓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各部及五脏六腑都有紧密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概括地说明了耳和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关系.因此,整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变化有时可在耳廓的望诊上有所反映.诚如《灵枢·师传》篇说:"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观察  相似文献   

18.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素问·脉解篇》,在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中称作《经脉病解》,内容专解释经脉(六经)病候,一般认为这是属于《灵枢·经脉》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所载有很大出入.唐代王冰注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为什么有异?长时期来,由于文献无征,得不到可靠的解释.新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脉篇》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从而可以证明:《素问·脉解篇》的引文是另有所本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素问·脉解篇》引文与《帛书经脉篇》第一种、第二种文本以及《灵枢·经脉》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下面就分段列表对比并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始见于《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气》篇,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