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通过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的穿刺针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和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在PV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充分扩张后使压缩骨折椎体复位并形成空腔,在椎体内形成的空间保证了骨水泥的整体性,减少了渗漏率,注入骨水泥后使椎体刚度和强度增强,重建了脊柱稳定性,甚至部分恢复了椎体高度,从而纠正脊椎的后凸畸形[3-4],缓解疼痛,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与PVP相比,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在低压下注入黏稠度较高的骨水泥,使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患者疼痛、脊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OVCF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案,口服阿仑膦酸片,注射鲑降钙素;治疗组采用PVP手术治疗,术后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手术可以快速稳定椎体骨折的微动,稳定伤椎骨折的微动,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减轻老年OVCF患者的疼痛、维持脊柱的矢状面、冠状面稳定,改善脊椎功能,舒缓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更好的融入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40例椎体转移瘤共50个椎体溶骨性病灶在CT导向下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观测症状改善、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手术穿刺全部成功,本组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CT定位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92年7月~1996年7月共收治脊椎血管瘤8例,采用单纯放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类血管瘤的发生率较高.婴幼儿血管瘤发病可达 10%.其中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占全身的 60%.由于血管瘤的生长直接影响面部的美观及口腔颌面部功能,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故常常再求及时治疗.理想的治疗标准应该是:①完全去除血管瘤,不复发;②恢复面部的正常外观;③恢复口腔颌面部的功能.1998年以来作者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分析染料激光595治疗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瘤染料激光595nm治疗的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Vbeam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分析不同类型疾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80例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2.78%,其中鲜红斑痣及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有效率较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草莓状血管瘤、蜘蛛痣、血管痣、酒糟鼻治疗有效率均>9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染料激光595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有效性。方法对5例脊椎血管瘤采取导航引导下的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6个椎体的椎体成形手术全部成功。患者第2天下地活动,术后腰痛明显好转。每椎的手术时问为15-35min,平均25min。注射骨水泥量为4-8ml,平均5.3ml。术后x线片及cT显示骨水泥呈团块状或弥散状分布于病椎,无椎体前缘及椎管内渗漏。病理性骨折的第2腰椎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的90%,其余椎体的高度无丢失。I例伴神经根症状患者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随访3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无椎体塌陷、疼痛复发和神经症状。结论导航引导下的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血管瘤,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减少了手术失误和创伤,减少了手术时间,同时能大幅度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x线辐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8例92个椎体,局部麻醉行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强化压缩骨折椎体,对术前术后腰椎疼痛,手术椎体前缘高度等数据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低于5%;术后3d疼痛缓解明显,VAS评分为(1.8 ±1.2);较术前VAS评分(7.2 ±1.6)明显下降,主观治疗满意度为96%;术后自由下地站立时间为(5.6 ±2.7)d; 2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疼痛麻木,经对症治疗好转,不影响下肢功能;5例出现无症状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没有症状未予处理.结论 经皮椎弓根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近期治疗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满意,有效的强化骨折椎体的强度,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以及疗效,为该治疗手段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方法:选取合适支架植入的40例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椎动脉狭窄并且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即刻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血管造影技术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并在术后进行跟踪随访,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手术,40例确诊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成功植入了支架。术后椎动脉平均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74.6%下降到13.2%。临床随访中未发现复发血管再狭窄以及血管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临床研究证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对于患者远期预后仍需要更长时间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血管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12月在永州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25例进行可行性及疗效分析。结果 25例中2例中转开腹,23例完成腹腔镜肝部分切除,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手术时间40~300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约200~1500ml,平均450ml,全组无手术死亡,一例出现胆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住院8d。结论对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肝外叶,左半肝,肝右前叶下段的血管瘤,行腹腔镜肝切除具有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用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取采用导航引导下的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68枚(94%),3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4%),Ⅱ级1枚。术后1周离床负重行走:椎体高度丢失恢复40%,随访12个月后显示椎体高度平均改变0.1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有椎弓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导航引导椎弓钉植入及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钉植入及椎体成形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渗漏情况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的经皮椎体成形术27例(男性6例,女性21例;年龄54~89岁,平均60.7岁)共42节椎体,均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通过对术后影像资料的分析统计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度(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二天腰背疼痛情况。结果 27例共计42节椎体均成功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在1.5~5ml,平均(2.58±0.30)ml,共有7节椎体出现渗漏,1节发生椎间盘渗漏,其余6节为椎体旁渗漏,总体渗漏率为16.7%(7/42),未见神经根、脊髓压迫症状等其它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1.9±0.3)较术前(7.5±0.6)明显改善(P〈0.001)。结论 PVP能迅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5,(7):893-894
目的总结急性脊椎创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为更好地治疗急性脊椎创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急性脊椎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和伤椎Cobb's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结果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以后,Cobb's角、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都有了明显的下降,手术前与手术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手术后感染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以后,恢复良好,经过随访,没有发现死亡病例。结论急性脊柱损伤在明确诊断以后,积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患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声像图特征以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从而了解超声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18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声像图特征以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并记录。结果:位于头面部、颈侧及锁骨区、肩关节周围各3例,腰部、肘关节、手指、臀部、腹股沟、手背、窝区、足背以及会阴部各1例,二维超声多表现为瘤体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瘤体内部呈管状、瘤样或梭形无回声或低回声,相互交通呈大小不等的网络状或蜂窝样分布。结论:通过使用超声对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对大多血管瘤做出定性、定位诊断,超声具有无创伤、简便、可重复、结果快捷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原因不明女性不孕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不孕症患者的病历资料,47例患者为继发性不孕,39例患者为原发性不孕。结果:腹腔镜针对因输卵管因素和盆腔炎性粘连(47例,占54.7%)、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25.6%)、多囊卵巢综合征(12例13.9%)、盆腔结核(1例)、卵巢肿瘤(1例)、卵巢发育不良(1例)等因素引发的不孕症诊断阳性率(97.7%),且明确诊断后可立即行相应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3-24个月妊娠的26例,占36.1%。结论:腹腔镜诊断不孕症阳性率高,而且可在镜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4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过一年的随访期,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没有造成脊柱侧弯,X线、CT检查结果表明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也没有产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肺叶切除术对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62例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放射性疗法,治疗组采用肺叶切除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肺硬化性血管瘤治疗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P〈0.05);治疗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肺叶切除术对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