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异同点。方法:将205名受试者分为正常组(n=85)和冠心病组(n=120),进行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吸烟史、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股动脉IMT及冠心病家族史、男性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分析。结果:①股动脉IMT及血管弹性指标较颈动脉呈增高趋势;②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斑块发生率;③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血糖、家族史、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股动脉与颈动脉在血管IMT、血管僵硬度、动脉斑块发生率存在差异;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16例年龄在40~86岁的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特征及狭窄率.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检出率(169/216,78.2%)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1,31.6%);不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组检出率较高(52/168,30.9%),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有所差异.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较低(30/216,13.9%),但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中重度狭窄率较高(3/8,37.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声好发于分叉处,在各型斑块中软斑和溃疡斑是脑梗塞的主要栓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对已发生脑梗塞的患者提供各项重要价值的指标,而且可检出无症状期的动脉粥样硬化,使临床早期采取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气短,饮酒、劳累后加重1周来我院就诊。查体结果:血压116/80 mmHg,心率68次/min,心律齐,可闻及收缩期二尖瓣的反流性杂音。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既往心电图正常。遂查24 h动态  相似文献   

5.
马岚  喻伟 《航空军医》2005,33(5):198-199
目的评价心电图和彩超诊断急性心肌炎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32例急性心肌炎病人在12导联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中异常改变的差异。结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在心电图改变中发生率较高的是 ST 段下移,病程≤3个月者占50%,>4个月者占37.5%,其次是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彩超改变中主要是单纯性心脏回声异常。占84.4%,3个月后仍有43.8%存在。其它还有室壁运动异常,心包积液等。结论彩超对迁延性心肌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心电图是急性心肌炎早期筛查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MSCT检查,其中30例MSCT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逐一分析每支冠状动脉节段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软斑块,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82.1%(46/56),特异性为89.5%(34/38)。对于含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92.1%(35/38),特异性为96.4%(54/56)。对于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73.2%(30/41),特异性为88.7%(47/53)。对于仅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66.7%(12/18)。MSCT分析54个斑块平均CT值,按照IVUS分类,钙化斑块19个,纤维斑块19个,软斑块16个,对应CT值分别为:钙化斑块(489±169)HU(196~817HU),纤维斑块(69±21)HU(25~117HU)以及软斑块(23±18)HU(-12~47HU)。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3组斑块MSCT测量密度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种方法对斑块面积的测量具有相关性(r=0.58,P〈0.01),MSCT测定斑块平均面积为5.3mm^2,IVUS为5.6mm^2。结论MSCT对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探查能力。根据斑块密度(CT值)差异,MSCT能区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斑块面积测量,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心电图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发病、就医和心电图演变规律. 方法收集我院自1985~2000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分析,诊断按WHO标准.结果收集到1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较完整者120例,心电图不典型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46-80岁,66岁以上者26例.前壁心梗18例,下壁心梗6例,高侧壁心梗 7例.心内膜下心梗4例(未合并束支阻滞).急性期心电图呈单纯QRS波变小并呈锯齿样钝挫5例,ST-T加QRS波复合改变29例,住院期间3-7D内演变为典型Q波梗死17例.合并右束支阻滞2例,左束支阻滞2例,室内阻滞1例.肺氯肿极度顺钟转位6例.起病至就诊<24h 19 例,,1-2周9例,起病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者15例,起病为急性工进行性心悸,呼吸困难10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肺心病6例,住院1周内发生泵衰歆12例,诊断延误至入院3-7d 6例:完右合并前壁急性心梗2例,肺心病合并下壁,前壁心梗各1例,脑梗死合并心梗1例,有稳定心绞痛转为广泛前壁急性无Q波心梗1例(检证实),死亡9例,其中猝死3例.心肌酶谱高于2倍政党值伴动态演变18例.讨论本组心电图不典型者占急性心肌梗死29.2%.早期不典型Q波即等位性Q波者29例,演变为典型Q波17例,影响图形的临床因素为:发病就座至记录心电图的时间过早或过迟,尤其是部分不稳定心绞痛进展为早期心肌梗死过程中易延误诊断心梗早期范围小随后延展,肥胖横位心及或合并肺气肿顺钟转位影响,使下壁或前壁QRS波图型疑似梗死图形而与真正的心梗图形混淆;易掩盖前壁心梗ST-T演变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伴胸前导联ST压低,心室内传导阻滞继发ST-T异常.本组传统心肌酶谱指标敏感性51.4%,与检测时间及方法所限有关.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处理程序:可疑缺血笥胸痛者留院观察至少3D检测血液心肌标记物,及时记录18导心电图,特别注意等位性Q波与典型Q波诊断心梗有同样意义.肺气肿顺钟转位肥胖横位心患者加做右胸,胸前下移一肋间及或吸气时心电图记录.不稳定心绞痛及泵衰入院者及时查血清心肌标记物至少连续3d.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认识心电图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发病、就医和心电图演变规律. 方法收集我院自1985~2000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分析,诊断按WHO标准.结果收集到1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较完整者120例,心电图不典型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46-80岁,66岁以上者26例.前壁心梗18例,下壁心梗6例,高侧壁心梗 7例.心内膜下心梗4例(未合并束支阻滞).急性期心电图呈单纯QRS波变小并呈锯齿样钝挫5例,ST-T加QRS波复合改变29例,住院期间3-7D内演变为典型Q波梗死17例.合并右束支阻滞2例,左束支阻滞2例,室内阻滞1例.肺氯肿极度顺钟转位6例.起病至就诊<24h 19 例,,1-2周9例,起病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者15例,起病为急性工进行性心悸,呼吸困难10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肺心病6例,住院1周内发生泵衰歆12例,诊断延误至入院3-7d 6例完右合并前壁急性心梗2例,肺心病合并下壁,前壁心梗各1例,脑梗死合并心梗1例,有稳定心绞痛转为广泛前壁急性无Q波心梗1例(检证实),死亡9例,其中猝死3例.心肌酶谱高于2倍政党值伴动态演变18例.讨论本组心电图不典型者占急性心肌梗死29.2%.早期不典型Q波即等位性Q波者29例,演变为典型Q波17例,影响图形的临床因素为发病就座至记录心电图的时间过早或过迟,尤其是部分不稳定心绞痛进展为早期心肌梗死过程中易延误诊断心梗早期范围小随后延展,肥胖横位心及或合并肺气肿顺钟转位影响,使下壁或前壁QRS波图型疑似梗死图形而与真正的心梗图形混淆;易掩盖前壁心梗ST-T演变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伴胸前导联ST压低,心室内传导阻滞继发ST-T异常.本组传统心肌酶谱指标敏感性51.4%,与检测时间及方法所限有关.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处理程序可疑缺血笥胸痛者留院观察至少3D检测血液心肌标记物,及时记录18导心电图,特别注意等位性Q波与典型Q波诊断心梗有同样意义.肺气肿顺钟转位肥胖横位心患者加做右胸,胸前下移一肋间及或吸气时心电图记录.不稳定心绞痛及泵衰入院者及时查血清心肌标记物至少连续3d.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 7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胸痛待查而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颈动脉检查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A组 )和冠状动脉病变组 (分别为单支病变组B1、双支病变组B2、三支病变组B3) ,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 ,测量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血流频谱Vmax。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 (P <0 0 5 )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的IMT值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 (P<0 0 5 ) ,提示颈动脉的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4 5 ,P <0 0 5 ) ,且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的超声检测 ,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 ,并可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内动脉系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5 0例 ,脑梗塞患者 70例 ,根据糖耐量试验分为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 ,分别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 78% ,非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为 4 0 .5 % ,P <0 .0 5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经检查无脑梗死症状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粥样硬化斑块有无,并观察其性质,测定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增大,且管壁增厚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例数明显增加(χ2=1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平均流速与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显著降低(P0.05),RI与搏动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经临床诊断和CT、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52例,应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42例,检出率为81%,其中颈动脉粥样斑块65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颈动脉硬化的存在提示临床应尽早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995~1999年,我科累计了3 000份健康疗养飞行员的常规心电图,从中发现196例(6.5%)由非病理因素,如体位、体型、饱餐和植物神经功能变化等引起的“心电图综合征”。笔者对这些图形作了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  相似文献   

15.
王嵇  赵辉林  曹烨  刘晓晟  赵子周  赵锡海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20-1323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块成分(坏死脂核,出血,钙化及纤维帽破裂),测得DWI急性脑梗死体积,计算OR值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症状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和斑块内出血、钙化和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症状侧(P值均<0.05);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体积有较强的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7,P<0.05)。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是较强的急性脑梗死暴露因素(OR值分别为2.4和2.1,P值均<0.05)。结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且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提示这些特征可能为斑块不稳定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颈动脉血管狭窄及颈动脉血管斑块形成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设为研究组,即:口服他汀类药物20 mg每日1次,同时常规给予脑超声波(SUT-800型,超声输出频率800 kHz,声强0.75~1.25 W/cm2)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 min,10 d一个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6,个月后巩固治疗一次1,2个月观察疗效;单纯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为他汀组,即: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一次1,2个月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即:普通常规治疗,不用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分析3个组治疗脂肪斑块效果。结果 3个组干预脂肪斑块差异显著,即研究组与他汀组,他汀组与对照组对照比较,研究组对脂肪斑块的干预效果显著高于他汀组,他汀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能明显消融或减少颈动脉脂肪斑块,控制血管狭窄,预防I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脑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回顾MRI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J点后不同位置测量ST段变化对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通过对100例平板运动试验的患者分析其J点后60ms及J点后80ms处测量ST段变化对评价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胸闷、胸痛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共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1~70岁,平均52岁,全部患者均行平板运动试验,并同时监测血压。阳性诊断标准为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运动中和恢复期出现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0.1mV,运动中出现收缩压下降≥10mmHg。通过目测方法,对100例患者分别采用J点后60ms及80ms测定ST段偏移情况。结果全部采用J点后80ms所得阳性结果有26例(男18例,女8例),J点后601TIS所得阳性结果有34例(男24例,女10例)。其中J点后60ms及80ms所得结果不同的有8例,均是J点后60ms评定够阳性标准,而80ms评定不够阳性标准。其中6例是采用J点后80ms,心率加快导致J点落在T波的升支上,由此得到假阴性结果。如果采用J点后60ms则可避免得到假阴性结果。另2例是ST段呈斜上型下移。J点后60ms及80ms所得结果完全相同者多为ST段呈水平型下移。结论J点后60ms比80ms更容易避免伪差等所致的假阴性结果,对冠心病诊断更灵敏。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自1995年以来,我们在飞行人员大体检中发现心电图异常158例,现对健康鉴定中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58例在大体检中检测出来的心电图异常者。男156例,女2例。年龄23~54岁。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