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生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66-1166,1168
[目的]了解全县22年间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求传染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84-2005年黑热病疫情资料。[结果]环县东南部属于山区型黑热病疫区;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高;10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多发。男多于女;病犬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以中华白蛉为主。[结论]目前流行趋势平稳,加强杀灭病犬。消灭白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温万敏 《职业与健康》2007,23(16):1426-1428
目的探讨兴宁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兴宁市1996—2005年各级各类的传染病疫情资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5年兴宁市法定报告传染病18种,共12631例,年发病率为84.55/10万~145.33/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13.46/10万;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有逐年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位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65.10%,其中肺结核发病数居高不下,占总发病数的61.14%,麻疹时有暴发疫情;血液与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占发病死亡的92%。结论兴宁市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肺结核的防治力度和提高麻疹的接种率,还要加强性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以及犬类的"管、免、灭"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敬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9-2352
目的 分析阿坝州1958~2010年黑热病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特点,探讨有效防控黑热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53年来黑热病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阿坝州1958~2010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 061例,死亡13例,年均发病率2.87/10万,死亡率0.04/10万.53年来发病呈现出4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月份;5个流行地区共报告病例1 019例,占报告总数的96.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0~10岁.结论 持续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分析资兴市1996年~2005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提出本市以后传染病防治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市传染病的三间分布及传播途径作描述。结果十年来,资兴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丙类传染病24种,共6 166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7/10万;共计死亡20例,死亡病例中主要是狂犬病人;发病以消化系和呼吸系传染病最多,分别占总发病总数的51.38%和30.93%;其中发病排在前五位的是肺结核、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乙型肝炎和伤寒/副伤寒。结论资兴市已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年发病率连续三年在万分之一以下);一些免疫相关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已经不再发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已得到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仍是今后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80年代初,我省仅汶川和南坪2县有黑热病流行。几年后,汶川的黑热病疫情迅速回升,流行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初,全省被确认有黑热病流行的县为南坪、汶川、理县和茂县4县。但病人散布于省内30多个县、市。为弄清目前我省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和扩散的原因,我们单位及各有关县卫生局和防疫站于1995~1997年对黑热病疫区各周边县是否有黑热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范围本次调查的黑热病疫区周边县为与汶川、理县、茂县和南坪相邻的县市,包括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 d~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 d~2年。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保山市隆阳区1989-2010年传染病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及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1989-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9-2010年累计报告传染病45 148例,年均发病率为253.15/10万;22年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第三是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第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6.11%、22.76%、17.62%、14.51%;主要传染病发病以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肺结核为主。结论 1992年以后隆阳区的传染病疫情在300/10万~150/10万之间波动;2004年以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之后以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5—2011年四川省洪涝事件发生期间传染病发病情况,筛选洪涝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为洪涝多发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的记载,四川省2005—2011年共发生20次洪涝事件。基于39种法定传染病进行筛选,其中各地级市(州)每旬发病数≥20的有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7种,采用服从Poisson分布的两个样本均数的Z检验(正态近似法)比较洪涝事件暴露期及相应对照期传染病罹患率,并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在各洪水暴露期罹患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洪水的对照期(P0.05)。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在暴露期与对照期罹患率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 2005—2011年四川省洪涝事件敏感的传染性疾病是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吉林省麻疹发病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以发现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性。结果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在0.08/10万-17.41/10万之间。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100个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共涉及43个县(市、区);时间扫描分析发现1个发病时间聚集,发生在2005-2006年(RR=6.43,P<0.01);空间扫描分析发现11个空间聚集(RR=1.29-3.28,P<0.01);时空扫描分析发现1个时空聚集,发生在2005-2009年,涉及27个县(市、区)(RR=6.54,P<0.01)。结论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需加强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区域的麻疹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991-2017年四川省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1991-2017年四川省新报告的143 988例HIV/AIDS的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概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43 988例HIV/AIDS中,30 420例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21.1%),平均生存时间为11.51年(95% CI:11.39~11.6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35,95% CI:1.32~1.4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比初中及以上:HR=1.15,95% CI:1.12~1.18)、民族(汉族比其他:HR=1.46,95% CI:1.41~1.52)、职业(农民比其他:HR=1.26,95% CI:1.22~1.29)、诊断时年龄(≥ 55岁比15~24岁:HR=3.18,95% CI:3.02~3.36)、诊断时疾病状态(艾滋病比HIV感染:HR=1.44,95% CI:1.39~1.48)、抗病毒治疗(ART)(接受ART者比未接受ART者:HR=0.20,95% CI:0.19~0.20)、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μl比<200个/μl:HR=0.42,95% CI:0.40~0.45)。结论 1991-2017年四川省HIV/AIDS诊断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1.51年。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汉族、农民、诊断时较大年龄、诊断时为艾滋病状态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接受ART、首次CD4水平高是HIV/AIDS生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2004~2005年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河北省2004~2005年2811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和2731家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等级评定是一种先进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调动食品经营单位自觉守法意识和合理配置卫生监督人力资源,同时也指出了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浙江省甲肝流行特征,为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疫情相关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整理分析。结果:浙江省甲肝疫情呈连续下降趋势,近几年来疫情基本平稳,维持在4.5/10万左右。上世纪90年代初,甲肝发病出现3-4月和8-10月两个高峰,之后季节高峰逐渐削弱并消失。高发地区由浙北地区向浙东和浙中地区转移。发病高峰年龄段在上世纪90年代是5~9岁和20~29岁组,近几年两个年龄段发病高峰显著下降(P<0.001)。结论:加强以接种甲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四川省2004—2019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构建时间序列ARIMA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为肺结核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4年1月—2019年12月四川省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构建月度发病数ARIMA时间序列模型和年度发病率空间分布专题地图,分析四川地区肺结核时空流行特征及趋势。 结果 四川省2004—2018年肺结核发病持续下降,2019年略有上升,冬春季发病略高;全省疫情以川西人口稀少区域和川东北为主且相对稳定。ARIMA(2,1,1)(1,1,0)12预测2020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略高于2019年发病数。 结论 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四川省肺结核疫情报告发病数进行拟合和短期预测,肺结核疫情呈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趋势能够为肺结核风险评估、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筛选等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4-2012年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凉山州艾滋病患者资料,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 52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5±9.0)岁,男性占73.9%,经静脉吸毒感染占65.8%;从确认HIV抗体阳性到接受抗病毒治疗平均时间为(23.0±20.1)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287例治疗平均时间为(12.7±10.6)个月,其中32.8%是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病死.接受抗病毒治疗第1、2、3、4、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93%、89%、88%、8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女性艾滋病患者病死的风险低于男性(HR=0.556,95%CI:0.367~0.872);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传播感染(HR=1.569,95%CI:1.061~2.32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50 cell/mm3(HR=11.996,95%CI:6.714~21.435)、50~200 cell/mm3(HR=2.481,95%CI:1.620~3.798)的患者病死风险均高于≥350 cell/mm3的患者;治疗前最近1年无肺结核的艾滋病患者病死风险低于患有肺结核的患者(HR=0.511,95%CI:0.330~0.791).结论 凉山州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率;艾滋病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运动状态下不同活动类型的体力负荷。 [方法 ]随机抽取 8名 2 0~ 3 0岁年龄组健康男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自统一早餐后 1h起 ,研究对象分别完成 7种类型活动 :静坐、行走 (80步 /min、10 0步 /min、13 0步 /min)、爬楼梯 (70阶 /min、90阶 /min、13 0阶 /min) ,每种活动类型测试 3~ 6min ,每项活动测试前 ,均应保证研究对象脉搏数恢复至静坐前水平 ,测试者采用K4b2 系统 (Cosmed ,罗马 ,意大利 )遥测模式测定氧耗量 (VO2 )、心率 (HR)、每分通气量 (VE)、单位体重氧耗量 (VO2 /kg)、能量代谢率 (EEkc)、单位体重能量代谢率 (EEkg)、单位体表面积能量代谢率 (EEbas)、代谢当量 (METS)等体力负荷评价指标。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不同活动类型体力负荷进行评价。 [结果 ]活动类型与体力负荷评价指标之间、体力负荷评价指标两两之间均有相关性 (P <0 0 1) ;从静坐、行走 (80步 /min、10 0步 /min、13 0步 /min)至爬梯 (70阶 /min、90阶 /min、13 0阶 /min) ,随着活动类型由静到动、活动速度由慢到快 ,VO2 、HR、VE、VO2 /kg、EEkc、EEkg、EEbas、METS等均表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同一活动随时间延长 ,VO2 、H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