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38-8239
目的评价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8-2009-08治疗144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半规管耳石症假说,患者接受Epley复位法治疗,治疗结束24 h后复查并评价疗效。结果 13例患者的眩晕和眼震于治疗后立刻消失,111例24 h后消失,15例明显缓解,5例无效,无不良反应,治愈率86.1%,有效率10.4%,无效率3.5%。结论 Epley复位法对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有效,推荐作为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该病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发病因素及机制.方法 对5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睡眠障碍、偏头痛、氨基糖苷耳毒性药物、高血压病、糖尿病、内耳的病毒性感染、梅尼埃病等.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引起耳石的脱落有关,治疗主要采用复位疗法,复位成功后根据可能的不同的发病因素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约占周围性眩晕的20%[1,2],但因种种原因其在临床上误诊率极高,现将我院2005~2006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6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17~85(51.25±15.35)岁。本组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3]:(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2)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3)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本组中48例以阵发性头晕、恶心、呕吐为主诉,12例以持续性头昏、头部沉重感为主诉。55例不伴耳鸣,5例伴有耳鸣(曾在耳鼻喉科诊断有Meniere's病)。头外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Epley手法复位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Epley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心理辅导,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 1周后复查有效率88.0%,3个月后复查有效率100%.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临床表现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约占周围性眩晕17%-20%。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前半规管BPPV(A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后半规管BPPV(PC-BPPV)。BPPV大部分首先就诊急诊神经内科,本文通过对104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17年4月1日-2017年10月31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眩晕患者的基本数据,探讨眩晕发病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获得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以眩晕/头昏为主诉患者的临床问诊及前庭功能检查资料。结果年龄16~82岁,平均54岁,50~60岁达到高峰。男性78例(31.2%),女性172例(68.8%),男女比值比为1: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突发神经性耳聋亦可合并前庭功能病变,且多为同侧。结论眩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多于男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突发神经性耳聋应考虑合并前庭功能病变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提升诊断特异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123例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和高分辨率CT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与高分辨率CT相比,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阳性率高(P<0.05),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使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准确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对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中药组予以下气汤治疗,西药组予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0.5mg qd口服,对照组未予其他治疗,3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HI)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测定。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中药组积分减少最明显,而对照组减少不明显。结论: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潘晓峰  刘红梅 《中国康复》2015,30(5):368-369
摘要: 目的:综合运用手法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其中50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另外50例采用手法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平衡功能进行评价,了解两组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方法包括前庭症状指数、平衡功能(BBS评分及计时平衡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前庭症状及平衡功能均好转,其中采用手法复位及前庭康复训练的患者疗效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采用手法复位后应该继续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加速前庭中枢代偿的建立,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诊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8%。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操作简便,安全快速,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1.
良陛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症的25%,主要表现为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短,通常不超过去1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相关。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0例BPPV患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良性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对21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3d。结果:17例患者的眩晕和眼震于治疗后立刻或1周内逐渐消失,治疗有效,另外4例无效:总有效率80.9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不同的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可作为门诊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进行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手法复位,在手法复位前对每位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复位时给予心理指导和支持,复位后实施体位护理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以确保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51-152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使用联合手法复位的效果。收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14例,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两组1个月后的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观察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过程中,联合手法复位能保证更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1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予患者耳石手法复位治疗配合中医辩证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向患侧旋转性眼震,直立头位时有反向眼震,是诊断BPPV的基本依据。鉴于种种因素,临床上对该病的误诊率很高,作者分析了我科2005/2008年5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患者,并对误诊病因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6例BPPV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特发性BPPV 84例,继发性BPPV 42例,早期误诊为后循环缺血54例,颈性眩晕32例,突发性耳聋6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梅尼埃病、耳带状疱疹各3例,其他药物或治疗不良反应23例。126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及Dix-Hallpike变位试验和(或)滚转试验检查,并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本组眩晕症状均缓解,首次复位治愈率72.2%(91/126),观察随访3~24个月,总治愈率94.4%(119/126),复发率5.6%。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常见周围性眩晕,在眩晕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病史采集和变位试验检查,以降低BPPV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眩晕/头晕专病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因及其构成比.[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以眩晕/头晕为主诉在本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就诊的患者,病因诊断依据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操作,分析眩晕/头晕的各种病因的构成比.[结果]共纳入1615例患者,其中男性630例,女性985例,男女比例为1/1.6;眩晕/头晕常见的前5位的病因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双侧前庭神经病、前庭神经炎和中枢性眩晕,各自的构成比分别为28.3%、10.5%、8.0%、5.8%和5.6%;精神障碍性头晕的占比为5.3%,不明原因者占比达18.7%.[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是最为常见的眩晕/头晕性疾病,女性较男性更易患眩晕,精神障碍性头晕占比率较低而病因不明的眩晕/头晕占比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能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相应侧Epley手法复位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急诊及神经科门诊就诊的、可能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Dix-hallpike及Roll-test动作行变位试验明确诊断,并行相应侧的Ep-ley手法复位,复位后2周及4周定期随诊。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患者在经过1-3次的Epley复位治疗后,有86例阵发性眩晕均完全缓解,眩晕缓解患者随访2周和4周,随访期内无复发。结论:可能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缺少统一的诊疗方案,目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相应侧的Epley手法复位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此类患者的头晕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急诊接诊医生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性疾病,近年来受到诸多学科特别是耳鼻喉科医师的认识,相关临床研究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效果颇令人满意。但应注意近年来耳石复位泛化问题,掌握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