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GFβ信号转导通路及以其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肝纤维化是指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肝脏持续的创伤修复反应而导致的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肝脏功能的受损。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SC)是促进ECM过度沉积的主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激活HSC和调节ECM的合成和沉积,被认为是肝纤维化中最关键的因素。介导TGFβ信号进入细胞核内的最主要途径是Smad转导通路,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Smad途径也参与了TGFβ的信号转导。TGFβ信号通路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非常重要并涉及多种病理状态。这种具有多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对正常健康的维持同样非常重要,所以在TGFβ信号转导中通过阻断对纤维化的形成具有特异性作用的下游通路且不影响其他的生物活性而治疗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IFN-γ对于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IFN-γ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rHSC-99),加入不同剂量的IFN-γ,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分泌PCⅢ、LN、HA含量的改变。结果IFN-γ对rHSC-99细胞分泌PCⅢ、LN、HA的抑制作用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IFN-γ对rHSC-99细胞分泌PCⅢ、LN、HA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除HA外,IFN-γ的浓度和培养时间与rHSC-99细胞分泌PCⅢ、L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FSI-γ对rHSC-99细胞分泌PCⅢ、LN、HA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效应依赖关系、时间-效应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CCl4诱导的自愈性肝纤维化模型上探讨肝纤维化逆转的生物学机制。方法:50%CCl4(1mL/kg,每周2次)皮下注射8w,12w和16w并自然恢复2w,4w和8w建立大鼠肝纤维化和自然恢复模型。分别于各时点处死动物检测血清中ALT、AST、HA、LN、IV-C和PCⅢ含量及肝组织Hyp水平;原位细胞凋亡(TUNEL)和SMA(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HSC)的凋亡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RT-PCR检测肝组织中Collagen-1,TIMP-l,TIMP-2,MMP-13和α-SMA mRNA的表达。结果:8w和12w和16w的肝纤维化大鼠随着恢复期的延长,ALT、AST、HA、LN、Ⅳ-C和PCⅢ含量及肝组织Hyp水平逐渐下降;8w和12w和16w的肝纤维化大鼠恢复8w后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活化的HSC的数量显著减少,其中与12w肝纤维化动物相比,12w恢复8w的动物α-SMA阳性细胞减少了12倍。TUNEL和α-SMA双重染色结果显示活化的HSC凋亡逐渐增多,且随着凋亡的HSC数目的增多,大鼠肝纤维化病理程度明显减轻,其中8w和12w的肝纤维化动物恢复8w后,肝组织结构与正常大鼠相似;RT-PCR结果显示各恢复时点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和TIMP-2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而胶原酶MMP-13的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但各恢复期肝匀浆中胶原酶MMP-13的活性均显著增加。结论:活化的HSC凋亡,减少了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产生,是肝纤维化发生逆转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慧  陈真 《安徽医药》2011,15(7):799-801
肝纤维化(HF)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后的共同病理基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的早期阶段和必经阶段,是一可逆过程,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发展为肝硬化则为不可逆的.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SC)是大多数ECM的细胞来源,因此该文对与HSC活化增殖密切相关的TGF及PDGF...  相似文献   

5.
血清肝纤维项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90例健康者,9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的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做肝组织活检,进行纤维化分期,对比不同分期四种指标的含量。结果 ①慢性肝病组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严重程度,4项指标均逐渐增加,其中HA在早期即开始升高,Ⅳ-C在S0~S1期开始升高,S3~S4水平最高。结论 HA、LN、Ⅳ—C、PCⅢ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其中HA和Ⅳ-C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24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肝活检前一周内采血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探讨它们与肝脏病理的关系。结果血清.PCⅢ、HA、IV—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期有相关性,PCⅢ、HA水平随纤维化分期(S1-S4)依次升高,各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CⅢ水平在SO期已有明显升高。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各期中无差异。LN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血清PCⅢ、HA、Ⅳ-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级有相关性,PCⅢ、HA水平随着组织病理分级而升高,各级中差异有显著性。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分级中有差异,但其水平不随分级而升高。结论血清PCⅢ、H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较好,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良好指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Ⅳ-C、LN水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PCⅢ可能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对肝组织纤维化不同阶段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8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A、PCⅢ及ⅣC水平,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析上述血清指标水平与肝组织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上述指标水平均与慢性肝炎发展的阶段一致.在慢性重度与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亦一致,在炎症分级G4、纤维化分期S4水平最高。血清HA、PCⅢ、ⅣC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HA、PCⅢ及ⅣC可以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通过影响肝星状细胞(HSC)的功能发挥治疗四氯化碳(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CCl_4诱导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氯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及体外HSC培养上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HSC凋亡率。苏木素-伊红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在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GP给药(40,80,160mg·kg~(-1),ig)均明显降低血清ALT,AST,ALP,HA和PCⅢ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TGP(60,120和240mg·L~(-1))能明显降低HSC体外分泌的HA和PCⅢ水平,促进HSC凋亡,明显改善肝脏病理组织状况。结论:TGP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该作用与其降低HSC分泌HA和PCⅢ、促进HSC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苦参碱治疗肝硬化血清PCⅢ及HA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血清PCⅢ及HA变化,探讨苦参碱抗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苦参碱治疗肝炎肝硬化30例,并设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和血透明质酸(HA)的变化。结果:苦参碱组治疗后血清PCⅢ及HA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只有轻度下降,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碱具有降低血清PCⅢ及HA水平,进而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的探讨IL-10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系rHSC-99,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L-10、TGFβ1干预和两者共同干预,用ELISA法检测肝星状细胞(HSC)的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TGFp1显著增强HSC的Ⅰ型胶原的合成。IL-10单独干预对HSC的Ⅰ型胶原的合成无明显影响,但IL-10可显著抑制TGFβ1促进HSC的Ⅰ型胶原的合成。结论TGFβ1显著促进HSC的Ⅰ型胶原的合成,IL-10对TGFβ1的促HSC Ⅰ型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IL-10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和肝内最主要的胶原合成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SC激活主要分为始动阶段和持续阶段。始动阶段即激活早期,包括基因表达及表型的早期变化,使HSC具有对细胞因子和其他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主要和炎症细胞、损伤肝细胞或胆管细胞的旁分泌刺激以及细胞外基质组分的早期变化激活了HSC信号转导途径和启动转录因素有关。持续阶段即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刺激及细胞外基质重建,进一步放大HSC的表型变化(如增殖、收缩、纤维形成、基质降解、趋化、白细胞化学吸引、维生素A缺乏和细胞因子释放).维持其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杨亚楠  段义农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89-190,196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肝星形细胞(HSC)活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脂多糖(LPS)刺激细胞使细胞表面的多种LPS识别受体(包括LBP、CD14、MD2和TLR4)表达增加,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级联使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引起细胞反应。LPS/TLR4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水平及变化和肝纤维化程度及其变化,探讨其血清TGF—β、MMP-1、TIMP-1与肝纤维化及其进展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进行纤维化程度半定量计分,6个月后复查;检测血清TGF-β、MMP-1、TIMP-1、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P)、透明质酸酶(HA)6个月后复查。结果:肝纤维化分级不同,血清TGF-β、TIMP-1、TIMP-1/MMP-1差异显著(P〈0.01),MMP-1差异不明显(P〉0.05);TGF-β(r=0.745,P〈0.01)、TIMP-1(r=0.623,P〈0.01)、TIMP-1/MMP—1(r=0.336,P〈0.01)纤维化分级成正相关,MMP-1与纤维化分级成负相关(r=-0.465,P〈0.01),肝纤维化与血清PⅢP、HA显著正相关;61例纤维化程度及计分无显著增加,血清ⅣC、LN、PⅢP、HA无明显变化,血清TGF—β、MMP-1、TIMP-1较低且变化不明显(P〉0.05);19例患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计分增加,TGF-β、TIMP-1、TIMP-1/MMP-1比值较高(P〈0.01),且升高显著(P〈0.01),MMP—1无显著差别,变化也不明显。结论:血清TGF-β、TIMP-1、MMP-1、TIMP—1/MMP-1水平及动态变化可作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及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14.
柯邵鹏  林琪  苏智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62-146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比较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肝炎重度组与肝硬化组之间血清HA、PCⅢ、L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Ⅳ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血清HA、PCⅢ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A/G〈l、ALB〈35g/L、AST/ALT〉I时,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均渐升高,其中HA、PC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ⅣC水平在AST/ALT〉1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HA、PCⅢ水平是早期肝硬化的相对灵敏性指标.其灵敏性高于ⅣC;临床上应用血清纤维化指标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时可结合ALB、A/G、AST/ALT值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实验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fibrosis)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肝脏损伤,首先启动炎性细胞、kupffer细胞,导致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激活、增生、转化和分裂,而引起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过度沉积,并反映在外周血液中,是纤维生成(fibrogenesis)和降解(fibrolysis)动态失衡的结果。ECM由胶原、非胶原性糖蛋白和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等组成。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血清中某些标志物的检测应用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拟就该问题作一综述。1透明质酸受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是一种直链高分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四项对肝脏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病理活检病例,同时检测血清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将肝纤四项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A、PCⅢ、Ⅳ-C、LN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8(P〈0.01)、0.175(P〈0.05)、0.155(P〈0.05)、0.198(P〈0.05)。四个指标水平均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且HA的S3、S4期水平与S1期、S4期水平与S1、S2、S3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CⅢ的S3、S4期水平与S1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S4期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标准时,通过ROC曲线分析HA、PCⅢ、Ⅳ-C、L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553、0.538、0.583。敏感度:LN〉Ⅳ-C〉PCⅢ〉HA;特异度:HA〉PCⅢ〉LN〉Ⅳ-C。结论肝纤四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肖艳群 《江西医药》2001,36(4):311-313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造成肝纤维的主要原因,而在我国则为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不技术的进步,对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肝纤维化防治的深入探讨. 1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成份(ECM)过量沉积的不良结局.近年研究证实,肝炎形细胞(贮脂细胞HSC)是肝损伤时ECM的主要产生细胞[1],它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和肝脏各种介质的产生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的表型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关键[2][3].HSC激活、增生、转化和分裂,导致大量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同时,HSC的表型激活在调节ECM降解中也起关键作用,通过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与α2-巨球蛋白,抑制胶原酶的降解作用而增加胶原沉积[2].另外,肝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等通过激活和增殖HSC,促其产生ECM,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CHB)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2例CHB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CoⅣ)水平并做对照分析。同时部分病例行肝穿病理活检,了解治疗前后的病理改变。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分别与丹参组。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理检查证实联合组治疗可明显降低肝脏纤维化程度。结论:赛若金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CHB,可降低肝脏纤维化程度,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徐承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9,(21):3315-3317
近年研究表明,在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下,肝脏发生炎性反应和相继的纤维化并导致肝硬化。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在窦周间隙大量沉积,其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肝纤维化的转归。细胞因子有两类,一类为促炎和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介素(IL)-6、IL-8等;另一类为抑制炎症与抗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如IL-10、IL-4、IL-13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征订启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不同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由于肝内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与降解失衡,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但积极治疗,肝纤维化尚有逆转到正常肝脏的可能。我科近来采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商品名安珐特)对早期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其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