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进军 《口腔医学》2013,(2):140-141
目的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错。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16例,恒牙早期4例的骨性Ⅲ类错进行矫治。结果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具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建立了基本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矫治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俊鹏 《口腔医学》2010,30(6):373-375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并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方法 对26例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儿,使用口内垫活动矫治器配合双杆式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向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并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 ANB角、 1-SN角、 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 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 ,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ANB角、1-SN角、MP -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 ,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 ,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替牙期轻中度和重度骨性前牙反患者,单纯使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每例患者在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方牵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前牙反解除,建立了正常的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基本中性,Ⅲ类骨面型明显改善。结论:①同时伴有上颌骨后缩和下颌骨前突的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应早期进行前方牵引。②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后,骨性变化(26%)明显小于轻中度组骨性变化(42%)。③单纯采用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其软组织侧貌及骨骼改形均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联合唇挡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1年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五官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就诊的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使用前方牵引联合唇挡进行矫治;对照组则仅使用前方牵引矫治。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对照组比较,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SNA、ANB、U1-SN、U1-NA角、U1-NA距、Ptm-U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测量结果显示,TAL、AD、拥挤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前方牵引和唇挡联合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可有效消除单一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大.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颌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10.
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对牙颌作用的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琨  王春玲  朱秀娟  苏盈盈  李红 《口腔医学》2009,29(10):528-531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反在三维方向上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反患者,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并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作用为:①水平方向上增加上颌牙弓宽度;②矢状方向上上颌突度的增加是上前牙唇倾,上颌骨向前生长的结果;下颌突度的减小是下颌后下旋转和髁突在关节窝内移位共同作用的结果;③垂直方向的变化与水平和矢状方向的变化密切相关,面下高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结论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可有效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但使牙颌结构在三维方向上都产生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变化,应根据错的特点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使在各个方向上增加有利的变化,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舌刺纠正不良舌习惯并联合头帽颏兜限制下颌骨过度生长矫治前牙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Ⅲ类前牙反患儿24例,全部病例均设计应用舌刺破除不良习惯并消除舌对下牙弓的异常推力,配合头帽颏兜限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结果 24例患儿均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舌不良习惯及不良位置得到了纠正,前牙反解除,后牙咬合关系良好,达到了治疗反和改善面部美观的目的。结论舌刺能有效纠正舌不良习惯及不良位置,去除了舌对下牙弓的异常推力,配合头帽颏兜限制下颌骨过度生长,是矫治安氏Ⅲ类前牙反的可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配合快速扩弓,并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结束后覆盖及磨牙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前牙反解除,患者凹面型改善;SNA角平均增加1.37°,A点前移,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ANB角趋于正常。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结合前方牵引与单纯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在治疗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34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儿童,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7例,采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结合前方牵引,并分为低角和高角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单纯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投影测量分析。 结果 两组病例扩弓并进行前方牵引后上颌显著前移,下颌向下后方旋转,两组间对比:观察组A-Np和A-Y的距离分别增加了2.50 mm和3.47 mm,大于对照组的1.37 mm和2.05 mm。 结论 使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法结合前方牵引的治疗方法比单纯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获得更多的上颌前移量。此方法中高角患者上颌前移量少于低角患者。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and maxillary protraction and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technology o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 malocclusion in early permanent denti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5 skeletal class ?? patients were chos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xillary retrusion in early permanent dentition and treated by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maxillary protraction an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esults    A total of After treatment the profile improved evidently??and the normal molar relationship??overjet and overbite were established. The cephalo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SNA increased by??2.87 ± 1.08??°??SNB decreased by??0.61 ± 0.8??° and ANB increased by??3.47 ± 1.05??°. SN/MP increased by??2.17 ± 1.34??°??OP/FH increased by??2.97 ± 0.29??°??mandible rotated clockward and propile improved.  U1/SN increased by??5.09 ± 3.43??°??the upper incisors tipped labially??and L1/MP decreased by ??2.29 ± 3.02??°. Conclusion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technology with maxillary protraction an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is helpful and specific in treating skeletal class ??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retrusion in early permanent denti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采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2010—2015年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15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代偿性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治疗后面型改善,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SNA角增加(2.87 ± 1.08)°,SNB角减小(0.61 ± 0.8)°,ANB角增加(3.47 ± 1.05)°,SN/MP增加(2.17 ± 1.34)°,OP/FH增加(2.97 ± 0.29)°,U1/SN增加(5.09 ± 3.43)°,L1/MP减小(2.29 ± 3.02)°,结论    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治疗恒牙早期中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儿童骨性Ⅲ类错病人(7~10岁)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在前牵引前快速扩弓1周。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①硬组织变化:ANB角增加5.37°(P<0.05),Wit’s值增加5.74 mm(P<0.05),Ptm-A增加2.49 mm(P<0.05),Yaxis增加1.82°(P<0.05);SNB角减小0.75°(P>0.05),Go-Me、Co-Gn分别增加0.64 mm、2.21 mm,但P>0.05,SN-PP减小0.61°(P>0.05),PP-MP增加5.54°(P<0.05),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分别增加3.98(P<0.05)、1.61(P>0.05);U1-NA角增加3.10°(P<0.05),L1-NB角减小1.23°(P<0.05),Ms6-PP距增加1.13 mm(P<0.05);②软组织测量项目变化:面型角增大5.98°,颏唇角减小2.45°、H角增大5.2°,上唇-E线距增大1.42 mm,下唇-E线距减小1.18 mm(P<0.05)。结论: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使面型改善,但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高角病人慎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面具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7例恒牙早期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病例,采用附殆垫的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面具前方牵引进行阻断矫治,并在矫治8或9周内对牙弓行反复扩缩,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骨种植钉前牵引对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需行前牵引矫治的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植入骨种植钉配合面框式前牵引,平均治疗时间为9个月,力值为(3.5±0.1)N。治疗前后头影测量采用Legan&Burstone软组织分析法以及相关硬组织测量,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Ⅲ类错均得到改善,鼻底趋于丰满,颏部顺时针旋转,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下唇突度减小,软组织上下面高比、鼻唇角、上唇突度及颏唇沟深度无明显变化。上前牙无明显变化,下前牙舌倾,上颌骨向前生长,A点前移,SNA、ANB增大;SNB减小,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结论骨种植钉前牵引可促进上颌生长,使面中份丰满,且对上颌前牙轴倾度无影响,从而纠正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1)增加(均P<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