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鞣花酸单体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用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0.5 g/L氯己定作为阳性对照组,无药液组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黏附能力及生长曲线;通过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抑制浓度和生物膜清除浓度。结果 石榴皮生物活性成分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 g/L,最低杀菌浓度均为2 g/L。在1 g/L时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细菌粘附能力的抑制率为80.68%和83.53%(P<0.05)。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影响为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数生长期由8 h推迟至12 h,将具核梭杆菌的对数生长期由4 h推迟至12 h。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物膜抑制浓度及生物膜清除浓度均为4 g/L和8 g/L。结论 鞣花酸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一种牙周病防治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美兰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代谢的影响,为美兰用于防龋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以洗必泰作为阳性对照,去离子水作阴性对照,0.1g/L美兰溶液及含0.1g/L美兰的产酸液为实验组,ORION电极检测产酸液pH,并观察美兰抑制菌斑产酸的有效时间。结果:产酸液中0.1g/L美兰对体外菌斑产酸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美兰对产酸代谢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有关。结论:美兰可以抑制菌斑的产酸代谢,美兰抑制菌斑产酸代谢的最低有效浓度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壳寡聚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S)对变形链球菌生长、产酸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变形链球菌标准株ATCC 25175,采用对倍稀释法测定COS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菌落计数法,通过时间—杀菌曲线的变化,分析COS对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将COS及变形链球菌菌悬液各1 m L接种于无菌试管内厌氧培养,使COS的终浓度分别达到1/2 MIC、1/4 MIC、1/8MIC,测定上清液p H变化并绘制p H曲线;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壳寡聚糖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羟磷灰石能力的影响。结果 COS对变形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00 g/L和4.00 g/L;COS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较高浓度时对细菌还具有杀菌作用。亚抑菌浓度的COS可显著影响变形链球菌的产酸性和粘附能力,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COS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和粘附能力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没食子、桑白皮、石榴皮、月季花4种维药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并对4种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浓度为1000g/L),检测没食子、桑白皮、石榴皮、月季花4种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结果:没食子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g/L,杀菌浓度(MBC)为50g/L;石榴皮浸液对白色念珠菌MIC为125g/L,MBC为250g/L;月季花浸液对白色念珠菌MIC为125g/L,MBC为500g/L,桑白皮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无抑、杀菌作用。结论:没食子、石榴皮、月季花提取液在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作用,桑白皮浸液在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无抑、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倍子不同组分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主要与致龋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细菌生长抑制及清除的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方法:选择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5种口腔细菌,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为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B(GCE-B,300ml/L乙醇提取物1.80g/L)、五倍子C(GCE-C,500ml/L丙酮提取物4.67g/L)、五倍子D(GCE-D,1000ml/L丙酮提取物0.80g/L)、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口腔细菌在MBECTM-Device上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和形成情况;测定五倍子不同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和对5种细菌生物膜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biofilmeradicationconcentration,MBEC)。结果:在MBECTM-Device提供的桩钉表面上口腔细菌能形成良好的生物膜结构,不同时段取出的样本可以观察到细菌从定植黏附到生物膜形成以及成熟生物膜结构。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浮游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五倍子B对5种口腔生物膜细菌抑制作用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五倍子C和五倍子D,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差。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生物膜的MBEC是MIC的2~16倍左右。结论:中药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中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和五倍子B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清除效应,MBEC比MIC能更客观的反映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赤芍粗提物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粘附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赤芍粗提物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再以MIC及低于MIC的4个倍比稀释浓度配制含药的胰酶解酪蛋白-植物蛋白胨-酵母提取物(trypticase-phytone-yeast extract medium,TPY)液体培养基,测定赤芍粗提物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粘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赤芍粗提物抑制变形链球菌体外生长的MIC为12.5g/L;当赤芍粗提物浓度≥3.13g/L时有较明显地抑制变形链球菌产酸、粘附、合成水溶性胞外多糖的作用;当赤芍粗提物浓度≥6.25g/L时能明显抑制变形链球菌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结论达到一定浓度的赤芍粗提物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粘附及合成胞外多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绿茶、野菊花、薄荷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增殖、产酸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在含有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的MS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进行离心,清洗,将菌细胞混悬于一定体积蒸馏水中,分光光度计测出A值。使用pH仪测定离心后上清液pH值。玻片粘附法观察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各浓度的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增殖、产酸、粘附均有抑制作用(P<0.05)。浓度为24 g/L时,绿茶较其他提取物抑制变形链球菌增殖能力强(P<0.01)。浓度为0.75 g/L、1.5 g/L、3 g/L时,混合物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较同浓度其他提取物强(P<0.05)。结论:3种植物提取物均具有一定防龋能力,在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方面三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积雪草酸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致龋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积雪草酸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对其产酸和产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的影响.方法:通过药敏试验测定积雪草酸对S.mutans浮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晶紫试验和MTT试验分别探究积雪草酸对S.mu-tans生物膜的总量和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蒽酮-硫酸法,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测定积雪草酸对S.mutans生物膜EPS的产生和结构形貌的影响;pH计测定积雪草酸对S.mutans产酸的影响;CCK-8法检测积雪草酸的细胞毒性.结果:积雪草酸对S.mutans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0μg/mL,在亚抑菌浓度(10μg/mL和5μg/mL)下均能有效抑制S.mutans生物膜形成以及产酸和产EPS.同时,积雪草酸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积雪草酸在一定浓度下能有效抑制S.mutans生物膜形成,并能降低其产酸和产EPS等致龋毒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面骨及外周骨两种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从新生SD大鼠中分离和培养颌骨或髂骨来源的BMSCs,观察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对2种来源BMSCs的影响。观察较高浓度的唑来膦酸对这2种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分泌的影响。结果:髂骨来源的BMSCs在唑来膦酸浓度≥2.0μg/m L时增殖受到抑制,浓度≤1.0μg/m L时增殖不受影响。而颌骨来源的BMSCs,当唑来膦酸浓度≥0.5μg/m L时细胞增殖就已受到明显的抑制。较高浓度的唑来膦酸(1.0μg/m L)可抑制颌骨BMSCs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以及骨钙素形成;但此浓度,对于髂骨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的形成并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双膦酸盐对不同来源的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有差异,可为探索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细胞水平对维A酸致小鼠腭裂畸形作用和叶酸是否有拮抗维A酸的致畸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给予孕鼠过量维A酸,诱导胚胎腭裂模型,不完全消化法提取孕期第14天、17天(GD14、17)的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EPM cells)进行培养并鉴定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叶酸与未加入叶酸细胞增殖的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在GD10、GD12管饲孕鼠50 mg/kg维A酸,可致胎鼠腭裂畸形;②不完全消化法提纯EPM细胞,纯度达到98%;③维A酸导致GD14的EPM细胞增殖受到抑制,20 μg/mL、40 μg/mL浓度叶酸可拮抗这种抑制作用。结论:①过量维A酸可致小鼠腭裂畸形,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受抑制是其致畸机制之一;②叶酸可拮抗维A酸对小鼠GD14 EP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芩对5种常见牙周细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黄芩对5种常见牙周细菌的作用。方法: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甲醇提取物在体外厌氧环境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血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黄芩对各实验菌株均有抑制作用,对牙周常见可疑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的MIC值为5g/L、MBC值为20g/L,对牙周有益菌血链球菌的MIC值为40g/L、MBC值为40g/L,结论:浓度为5g/L的黄芩在不破坏牙周局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可有效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中药茶多酚、MTAD、52.5 g/L次氯酸钠抑制根管壁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并分析中药茶多酚作为根管冲洗液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孔板滴定法检测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3种抗菌剂对粪肠球菌的抑菌圈。通过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和6周的模型,分别用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感染后的根管进行处理,然后对根管壁生物膜中的细菌生存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这3种根管冲洗液抗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结果:MIC、MBC和琼脂扩散实验显示:3组冲洗剂对粪肠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的生物膜中,MTAD和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茶多酚处理后虽仍有粪肠球菌生长,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处理组的细菌生存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6周的生物膜中,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细菌生长,茶多酚和MTAD作用后仍有活菌生长,但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生存数均显示了8个log值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5 g/L次氯酸钠液具有很强的抑制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作用,而茶多酚和MTAD也具有一定的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药物敏感试验,测定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茶多酚对99株牙周主要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50 、MIC90 为2 5 0mg/L ,对中间普氏菌的MIC50 、MIC90 为5 0 0mg/L ,对产黑色素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MIC50为5 0 0mg/L ,MIC90 为10 0 0mg/L。本实验中1×10 6CFU/ml与1×10 8CFU/ml细菌接种密度对茶多酚的MIC值无明显影响。结论 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柠檬提取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柠檬提取物对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柠檬提取物ICR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试验):实验分两组,实验组柠檬水提浓缩液按0.05ml/10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室温、阳光等饲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饲养14d观察动物反应,第15天处死,解剖检查脏器情况;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柠檬提取物对5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柠檬提取物对5种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ICR小鼠在14d观察期中未发现死亡现象,处死后检查各脏器无异常现象。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为4.5g/L,对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IC为2.25g/L。5种致龋菌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其生长曲线均在第6小时左右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实验组与阴性组的细菌菌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柠檬提取物样品LD50大于5000mg/kg.bw,属于实际无毒物质;柠檬提取物对口腔致龋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瓜籽醇提取物对人工脱矿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方法:将牛切牙在pH=5.0的脱矿溶液中,形成人工脱矿釉质龋模型,选取脱矿后硬度在280 HV的脱矿牛切牙,随机分为5组:20 g/L氟化钠(NaF)组(阳性对照组)、去离子水组(阴性对照组)、2、10、20 g/L黄瓜籽醇提取物组,用显微硬度仪测试不同溶液处理后脱矿釉质表面的硬度值进行比较。电子探针观察表面形态并进行主要元素分析。结果:脱矿釉质表面经不同浓度黄瓜籽醇提取物和NaF再矿化处理后,各组釉质显微硬度较再矿化前明显增高(P<0.05),去离子水组再矿化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显微硬度值随黄瓜籽醇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去离子水组表面釉质呈典型的脱矿釉质表现,为蜂窝状疏松结构,NaF组可形成紧密球形均匀的沉淀区,黄瓜籽醇提取物组可见不规则沉积物覆盖脱矿的蜂窝状结构,且随浓度升高,沉积物由疏松转为致密。结论:NaF促进早期釉质再矿化的效果最好。黄瓜籽醇提取物对早期釉质龋有再矿化作用,作用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熊果酸的提取及其对牙周病原菌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从女贞叶有效位皂甙中提取有效成分熊果酸,鉴定其化学结构;检测其对牙周卟啉菌、中间型普氏菌和福塞氏类杆菌的作用。方法 按照中药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利用微量胶体稀释法测定晶体Ⅰ对3种牙周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同时测定晶体Ⅰ对中间型普氏菌和福赛氏类杆菌的杀菌曲线。结果 晶体Ⅰ经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果为熊果酸,熊果酸对3种牙周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740 μg/L,最小杀菌浓度为0.295 μg/L,杀菌曲线显示0.800 μg/L的熊果酸可在3h内杀灭中间型普氏菌,6h内杀灭福赛氏类杆菌。结论 熊果酸对牙周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的影响。方法实验分0.025、0.050、0.100、0.200g/L茶多酚组和空白培养基组。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茶多酚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逆转录PCR法检测hTERT基因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中hTERT蛋白表达量。所有数据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茶多酚能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并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72h时,0.200、0.100、0.050和0.025g/L茶多酚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75%±3.24%、63.17%±3.19%、50.35%±4.21%和34.75%±3.71%。72h时,0.100、0.050g/L组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茶多酚能够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株的增殖及端粒酶催化亚基的转录和表达,抑制端粒酶催化亚基可能是茶多酚抗舌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dentifrices containing the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ripe fruit of Eugenia uniflora L. (Surinam cherry) on Streptococcus oralis (ATCC 10557)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ATCC 7469). Five dentifrices were used: D1: containing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Eugenia uniflora L.; D2: containing fluoride and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Eugenia uniflora L.; D3: containing triclosan and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Eugenia uniflora L; D4: containing triclosan, fluoride and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Eugenia uniflora L.; D5: positive control (Colgate Total 12). To determin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technique used wa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by the diffusion method in solid culture medium. At the concentration 0.05 g/mL, the best results were achieved with D1 (18 mm) and D4 (24 mm) on L.casei, and with D3 (19 mm) on S. oralis. The dentifrices D3 and D4 were found to have greater activity on the Streptococcus oralis, while D4 and D1 were found to have greater activity on Lactobaccilus casei. It is concluded that dentifrices with Eugenia uniflora L. ha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suggesting that clinical trials should be condu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