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坚固内固定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永富  王宏  杭顺初 《口腔医学》2001,21(4):195-196
目的:探讨应用小钛板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1例下颌角骨折或伴下颌体部骨折应用小钛板沿张力线作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固定位置参照Champy方法,3个月~1年复查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伤口愈合、关系及神经损伤等。结果:21例下颌角骨折术后1例出现感染,4例术后出现干扰,其余咬合关系正常,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应用小钛板行张力带固定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摒弃颌间结扎。避免面部疤痕及面神经损伤,较传统的经颌下切口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骨折张力带固定与下颌骨下缘固定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下颌角骨折小型接骨板张力带固定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研究组 2 7例 2 8侧下颌角骨折行小型接骨板张力带固定 ,对照组 19例行下颌骨下缘固定 ,两组的不利型骨折比例分别为 82 %和 95 % ,严重移位骨折比例 2 5 %和 85 % ,术前感染比例 0和 2 5 % ,骨折复位同期拔牙比例5 5 %和 33% ,病例复查率 89%和 79% ,平均复查期 36周和 31周 ,经临床及X线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 10 71%和 5 0 0 % ,干扰率 7 40 %和 5 2 6 % ,张口受限率 14 81%和 10 5 3% ,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 11 11%和 2 1 0 5 %。张力带固定组 2 1 43%的骨折术后出现下颌骨下缘分离或再移位 ,同时伴外骨痂形成 ;下颌下缘固定组 10 %的骨折存在复位固定缺陷 ,分别发生在未设张力带的加压固定和两个小型接骨板并行固定。结论 下颌角骨折采用小型接骨板张力带固定的稳定性不足 ,只适用于有利型和轻度移位的骨折 ,不利型和严重移位的骨折应增加下缘固定。稳定性不足和复位同期拔牙是术后感染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1例行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的颌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骨折类型、咬合关系恢复情况、颌骨复位效果、副损伤等几方面评判其优缺点。结果:利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的病人中Ⅰ级愈合的49例,占80.33%,Ⅱ级愈合的12例,占19.67%。结论:利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下颌角骨折后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对其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人干燥无牙下颌骨,建立由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4组肌肉共同加载,由硅橡胶模拟颞下颌关节结构功能状态下的下颌骨机械力学模型。采用电阻应变片的测量方法,分析不同坚强内固定方式,即仅在下颌角上缘张力带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和在下颌角下缘附加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 两种固定方法下健侧的应力分布与骨折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仅在下颌角上缘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将使患侧下颌骨下缘呈张应力趋势,造成应力轨迹的中断。结论 两种固定方法均可以恢复健侧的应力轨迹,但是要获得骨折区域充分的稳定性,固定两个小型接骨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注意事项及临床适应症的掌握。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68例颌骨骨折病例应用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总结分析临床疗效及操作注意事项,评判其优缺点。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创口Ⅰ期愈合折线,其中61例达到解剖复位标准,7例基本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颌间牵引钉适合于多种类型颌骨骨折,操作时间短,仅局部有轻微损伤,可进行多方向调整,术后患者舒适,拆除方便,但患者经济负担加大。结论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手术快捷、安全、效果良好,为颌骨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颌间牵引方法,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骨折越来越多,由于下颌角是下颌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在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对该部骨折多采用口外切开内固定,不但损伤大,面部遗留瘢痕,而且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致口角歪斜。作者通过对25例下颌角骨折行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的观察,认为对下颌角骨折从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不但完全可行,而且相对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7.
下颌角非线性有利型骨折口内切口单夹板张力带固定及颌下切口双板固定存在不足。本研究采取颌下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张力带固定及下颌下缘补偿固定,旨在减少创伤、术后面部瘢痕及其他并发症,探讨其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胡振宇  谢志坚  曹之强  黄炜 《口腔医学》2007,27(7):364-365,367
目的改进口内切开复位治疗下颌角骨折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下颌角骨折112例患者(115侧),分为A、B、C三组,均使用张力带内固定,B组、C两组分别加用口内切口下颌角外侧面行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体重丧失、颞颌关节异常和张口受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单纯张力带内固定组术后感染率为13.1%,有2例咬合关系紊乱,并有39.4%的病例下颌角下缘出现明显的外骨痂;其它两组感染率为5%、2.9%,咬合关系良好,加用颌间固定的C组体重丧失率和张口受限率为8.74%和47.1%,高于其它两组。结论单纯张力线内固定可治疗下颌角骨折,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口内切开复位下颌角外侧面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方法,在避免口外切口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自攻钛钉接骨板及颌间牵引钉在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攻钛钉接骨板结合颌间牵引钉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辅以自攻型颌间牵引钉进行颌间牵引.结果:3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拆线,其中30例达到解剖复位标准,5例基本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至正常.结论:自攻钛钉接骨板结合颌间牵引结扎钉是目前治疗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下颌角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30%[1].1997年11月~1999年5月我们采用口内小切口微型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闭合性下颌角骨折3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在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治疗的下颌角骨折患者63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5例,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28例,仅单纯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和张口受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感染,1例发生咬合关系紊乱,5例发生张口受限;B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感染,5例发生咬合关系紊乱,3例发生张口受限。两组患者在术后感染及张口受限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咬合关系紊乱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可以克服各自单一使用的缺点,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及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坚强内固定以后对髁突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下颌角骨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用螺旋CT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功能、有限元处理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下颌骨正常有限元模型及下颌角骨折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坚强内固定,定量对比分析髁突应力分布状况。结果:患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尤以髁突前斜面和嵴顶部最为显著;健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在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后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异常改变,破坏了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可能是下颌骨损伤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小钛板固定7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的疗效,探讨上下颌骨联合骨折的复位及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用小型钛板固定的7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1例病例中有67例(94.4%)取得较为满意的咬合关系,4例(5.6%)有不同程度的咬合干扰,张口受限5例。结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加用辅助颌间固定是治疗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及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颌间牵引钉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应用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治疗的髁突高位骨折21例患者,进行护理要点总结。结果:21例患者外形和功能均恢复良好,骨质愈合好,效果满意。结论:颌间牵引钉治疗髁突高位骨折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传统口内牙弓夹板石膏帽固定法加以改进,治疗上颌骨骨折。方法:对上颌骨骨折病例共25例,经颧弓下悬吊牵引复位固定上颌骨。结果:一般患者经过3~5d即可恢复较为理想咬合关系,纤维错位愈合的患者经15~20d恢复较理想咬合;所有患者复位后经1个月持续牵引保持,达到较好的复位效果。结论:颅颌弹性牵引复位固定法适应多种类型上颌骨骨折;术后瘢痕不明显;且取材方便,适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Intermaxillary fixation (IMF) is conventional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volving maxillomandibular complex both for closed reduction and as an adjuvant to open reduction. To overcome the cumbersome procedure of tooth borne appliances cortical bone screw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year of 1989 to achieve IMF which is essentially a bone borne appliance. In our institution we treated 45 cases of mandibular fracture both single and multiple fractures by open reduction over a period of 24 months. IMF screws were used to achieve dental occlusion in all the cases. Variou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co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our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we found that the IMF screws are an ideal device for temporary intermaxillary fixation for the cases having only mandibular frac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0-06—2013-06行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72例临床资料;对感染病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72例患者,经过术后观察及3个月的随访,11例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5%。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下颌角居多,骨折的形式以复杂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居多,其中6例经积极治疗及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取出内固定物后痊愈。结论:下颌骨坚固内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较多,诸如骨折的原因和方式、骨折的部位和形式、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操作不当、未达到解剖复位、接骨板使用不规范等。注重手术技巧,并针对继发感染的病因进行积极的预防与处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