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晶  王心  尚丽新 《人民军医》2014,(12):1368-1370
妊娠期合并甲状腺疾病是近10年来内分泌学界和围生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总发病率1%-2%[1],分为妊娠合并临床甲减、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和妊娠合并低甲状腺素血症3种类型。妊娠合并甲减若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会对母婴产生较大影响,如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低体重儿、早产、流产、胎盘早剥,或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使新生儿出生后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等[2]。  相似文献   

2.
目的广泛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以便合理干预治疗,改善母婴预后。方法对2006年12月-2008年4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糖筛查共1246例,筛查出妊娠期糖尿病42例(GDM组),妊娠期糖耐量异常31例(GIGT组),正常组孕妇1173例(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对3组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发病率5.81%,2组糖代谢异常组总的巨大儿,子痫前期早产发病率分别为12.3%,8.2%,和&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1),GDM组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转诊率高于GIGT组(P〈0.01)。结论①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逐年增加.应加强糖筛查重要性的广泛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对此项筛查的认识,主动配合,以防漏诊。②巨大儿、子痫前期和早产认识糖代谢异常孕妇最常见并发症,加强该型糖尿病孕妇管理可有效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严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和糖耐量降低,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为妊娠期危重合并症之一[1]。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本研究对在我院检查和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12年5月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未行系统治疗的产妇120例(A组)和妊娠期进行系统治疗的产妇120例(B组),另选同期住院的120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C组),对3组间孕妇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A组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心衰、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尽早给予规范治疗可延缓或阻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展,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和改善母婴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梁迪  王心  姚继芹  刘敬超  尚丽新 《人民军医》2014,(10):1104-1106
目的:观察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分娩巨大儿产妇5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产妇5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次、宫高加腹围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期妊娠、病态肥胖等发生情况,以及两组分娩情况和妊娠结局,分析巨大儿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产次及妊娠末期宫高加腹围,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态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等的发生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过期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观察组分娩男性新生儿比例及剖宫产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头盆不称、持续性枕后或枕横位、活跃期停滞、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会阴或宫颈裂伤、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等的发生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观察组中剖宫产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者(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阴道分娩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4250g巨大儿剖宫产率,非常显著高于≥4000g且〈4100g巨大儿及≥4100g且〈4250g巨大儿(P〈0.01);体重≥4100g且〈4250g巨大儿剖宫产率,显著高于≥4000g且〈4100g巨大儿(P〈0.05)。结论:巨大儿的发生受胎儿性别、产次、宫高、腹围、妊娠期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因素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提高产前诊断率,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42例高原地区过期妊娠产妇(观察组)与同期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174例(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母婴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时损伤、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羊水Ⅲ度粪染发生率、国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原地区,过期妊娠可影响妊娠结局,需密切监护孕产妇的变化,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期营养干预对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及解放军252医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的待产妇7846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妊娠期营养指导、干预和随访;另选2005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待产妇28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巨大儿发生率,以及分娩巨大儿产妇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和妊娠合并症等。结果:观察组巨大儿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分娩巨大儿产妇的总剖宫产率,以及头盆不称、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营养干预可显著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67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正规治疗与否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7例。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上有意K(P〈0.05);②妊娠结局: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1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上有意K(P〈0.05);⑧分娩方式:治疗组患者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18例;对照组患者经阴道产钳助娩1例,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10例;④并发症:对照组中10例患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f其中子痫前期4例1,6例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2例患者发生甲状腺危象。治疗组中l例患者同时合并子痫前期。结论①孕期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可视同正常妊娠;②产时及产后防止心功能不全和甲状腺危象;③中、重度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危及母婴健康,为降低母儿风险.孕前需很好地控制病情,孕期密切监控,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邢风玲  高婉丽 《武警医学》2013,24(8):679-680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脑瘤的临床特点及对母婴的影响,探讨妊娠期特殊情况下脑瘤的诊断、产科处理及母婴预后。方法 对1990-01至2013-02收入院的妊娠期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脑瘤患者听神经瘤1例,胶质瘤7例,脑膜瘤4例;其中手术11例,1例家属放弃手术自动出院;术后产褥期死亡6例,存活6例;足月新生儿5例,早产2例,早产儿死亡1例。结论 妊娠期高雌孕激素水平可促使瘤体生长,孕前已确诊的胶质瘤患者不宜妊娠,妊娠晚期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中期妊娠可行引产术或小剖宫产术。早期可行人工流产术,妊娠期脑瘤发展快,定期产前检查,早期诊断并进行鉴别诊断是及时确诊、治疗,改善妊娠合并脑瘤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检测在临产孕妇的意义。方法:对14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71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和FIB值相应与对照组的PLT、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在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等炎症指标及血脂(TG、TC、LDL-C、HDL-C)水平变化,评价瑞舒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ESR、hs-CR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逐渐下降,且实验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实验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FIB在第3天两组都表现轻度升高,后表现为逐渐下降,实验组下降趋势显著于对照组,实验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HDL-C两组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两组TG、TC、LDL-C水平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且实验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实验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瑞舒伐他汀钙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TG、TC、LDL-C水平、减轻炎症、抑制粥样斑块形成及稳定粥样斑块,降低脑卒中风险及病死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附2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6月住院治疗的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孕妇268例(羊水过少组),另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且羊水量正常的孕妇30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羊水过少对围生儿及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 羊水过少组中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吸人性肺炎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生长受限(FGR)、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过期妊娠等妊娠并发症及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少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羊水越少剖宫产率越高、新生儿评分越低(P<0.05).结论 羊水过少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围生儿生命,同时合并妊娠并发症时风险更大,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及时终止妊娠可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住院患者超重/肥胖的临床特点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为武警部队老年患者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3~2005年在武警总医院住院的武警部队老年男性住院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超重/肥胖临床特点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武警部队老年男性住院患者存在较高的超重/肥胖患病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超重/肥胖患病比例有增加趋势,但在不同年龄组呈现不同特点.(2)按体重指数(BMI)分层,不同BMI组高血压、血糖升高、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不同(P<0.05),随着BMI的增加,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3)与正常BMI组比较,超重/肥胖组老年男性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脂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5).(4)与正常BMI组比较,超重/肥胖组老年患者的颈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血糖及血脂紊乱的患病比例较明显增加(P<0.05).(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及甘油三脂升高与武警老年男性老年超重/肥胖呈正相关.结论 武警部队老年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超重/肥胖状况,是导致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肥胖对预防老年人的代谢综合征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会阴联合经腹超声对子宫下段瘢痕愈合情况的诊断效果及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70例,40例既往有剖宫产史孕妇为观察组,30例初次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均给予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对比子宫下段厚度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40例孕妇中,I级愈合22例(55.0%),II级愈合13例(32.5%),III级愈合5例(12.5%),经腹联合阴道超声对子宫下段瘢痕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单纯经腹超声检出率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07);I~III级愈合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分别为(4.19+0.54)mm、(1.86+0.77)mm、(0.94+0.23)mm,随着瘢痕愈合分级增加,子宫下段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级愈合分娩方式、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I级愈合组相比,II级愈合孕妇剖宫产比例升高、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I级愈合组相比,III级愈合孕妇剖宫产比例升高、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联合经腹超声诊断子宫下段瘢痕检出率高,据此进行瘢痕愈合分级临床符合度好,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会阴联合经腹超声显示子宫瘢痕II~III级愈合的孕妇提倡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王静璇  卢丹  魏薇 《武警医学》2017,28(3):265-267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 PCS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01至2015-12因剖宫产切口憩室就诊于我院妇科的患者56例,以及在此期间于我院行剖宫产并术后复查子宫切口愈合良好者7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年龄、子宫位置、孕周、产次、剖宫产次、新生儿体重;围术期情况:有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产褥感染;剖宫产手术时机(择期、潜伏期、活跃期)以及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单层全层缝合或双层缝合),分析剖宫产切口憩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中子宫后位者比例、产次及剖宫产次、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进入产程的剖宫产数及子宫切口采用单层缝合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提示后位子宫(OR=0.370, P<0.05)、多次剖宫产(OR=0.147, P<0.05)、已进入产程的剖宫产(OR=0.543, P<0.05)及子宫切口单层缝合(OR=11.126, P<0.05)是形成PCSD的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术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是降低剖宫产切口憩室发病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2种栓塞剂型栓塞子宫动脉后清宫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疗效对比.方法 收集本院94例确诊为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栓塞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49例)和明胶海绵条栓塞组(45例).分别对其清宫术中总出血量、介入术后疼痛程度、介入手术费用、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明胶海绵条栓塞组在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介入手术费用方面明显优于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而在清宫术中总出血量、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明胶海绵条代替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后行清宫术治疗切口妊娠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介入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宫术前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对瘢痕妊娠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瘢痕妊娠患者104例,分为A组49例,直接行清宫术;B组55例,清宫术前24~72 h行UACE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β人绒毛膜促性脉激素(β-hCG)降至正常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月经情况等。结果A组中,4例因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或反复清宫无效而行予宫切除术,B组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清宫手术成功率在A组为91.84%(45/49),B组为100%(55/55);术中出血量在A组为(96.73±153.30)ml,显著多于B组的(54.36±38.09)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中孕期≤10周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7±15.72)ml比(36.75±16.85)ml,P>0.05],而两组孕期>10周者比较,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7.14±97.59)ml比(101.33±39.43)ml,P<0.01)]。A组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为(25.32±6.21)d,B组为(26.21±7.32)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孕期≤10周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21±3.24)d和(12.68±4.56)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孕期>10周者则分别为(19.34±5.72)d和(13.46±4.87)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4例子宫切除患者外,其余均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结论UACE可减少清宫术中的出血量,降低了宫切除风险,提高清宫术的成功率,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住院时间,特别适用于孕中期和急性阴道大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白介素-6(IL-6)、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因子Ⅷ(FⅧ)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5例,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2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22)。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进行测定,将两组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炎性反应因子CRP、D-Dimer和IL-6相互呈正相关(P<0.05),炎症反应因子CRP与凝血因子FIB和FⅧ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炎性反应因子与凝血因子在急性DV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的升高是急性DVT的危险因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下肢DVT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_D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IS数据库中,采用回顾性分析体检报告的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诊断为T_DM者,共计589人。根据HbA1c水平分为HbA1c≤6.1%组110例,6.1%7.0%组265例,比较3组间HbA1c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_DM患者中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及NLR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FPG、TG、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OR=1.760,95%可信区间1.434~2.161)与NLR(OR=1.270,95%可信区间1.015~1.589)是HbA1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_DM患者中,NLR与血糖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危险因素、早产胎膜早破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对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至2016-03在陆军总医院住院分娩的1105例胎膜早破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陆军总医院胎膜早破发生率16.3%,其中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8%,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3.5%.(2)导致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流产及引产史、生殖道感染、妊娠糖尿病、妊娠合并贫血、妊娠高血压、宫腔内压力增加(胎位异常、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子宫畸形等.(3) PPROM组生殖道感染、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头盆不称/臀位/横位)、流产及引产史、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妊娠合并贫血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生殖道感染、多胎妊娠、胎位异常、流产及引产史、前置胎盘以及妊娠合并贫血均是影响PPRO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7,95% CI1.468~13.337;OR=3.533,95% CI1.892~13.993;OR=1.680,95%CI1.005~2.807;OR=1.635,95% CI1.127 ~2.372:OR =3.020,95% CI1.841~15.977;OR =3.177,95% CI1.294 ~7.798,P<0.05).(5)PPROM组剖宫产率及产褥感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PRO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膜早破病因复杂,了解其危险因素对积极防治该疾病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产胎膜早破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