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方式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下颌阻生牙拔除术术式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94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拔牙时需切开,翻瓣,去骨的病例术后并发症多见,结论 建议对手术创伤较大的病在术后使用消炎止痛药物。 相似文献
2.
梁清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3):195-198
目的:对比分析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8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拔牙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拔牙术。评价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统计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的"0度+Ⅰ度"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不止、邻牙松动、牙龈撕裂、根折、舌侧骨板骨折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27.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面部肿胀、干槽症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2.96%,对照组为29.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微创拔牙术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并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传统拔牙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下颌阻生智齿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食物精制致使咀嚼功能降低,颌骨的发育逐渐退缩而产生。最常见的阻生牙是下颌第三磨牙。由于下颌阻生智齿形态多样,牙根变异较大,手术视野小,创伤大,操作难度高,也较易引起并发症,拔除手术存在一定风险。现对笔者在工作期间拔除的485例下颌阻生智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速涡轮牙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预防干槽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高速涡轮牙钻破冠的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以预防干槽症的效果.方法将212例(235个牙)随机分为2组甲组采用高速涡轮牙钻去骨,切割牙冠及分开牙根,挺出后缝合的方法;乙组采用传统的骨凿去骨,劈牙,分根,挺出后缝合的方法.拔除后7天复诊.统计两组干槽症的发病率.结果应用高速涡轮牙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较传统凿骨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应用高速涡轮牙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后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拔牙方法.结论应用高速涡轮牙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与传统凿骨法相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在预防干槽症中具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咀嚼肌内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面颊部肿胀、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390例需要翻瓣去骨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病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麻醉后拔牙;实验组常规麻醉后,将地塞米松5 mg分3点注射于智齿颊侧深面咬肌前部、磨牙后区下颌支前缘颞肌内、下颌支内侧翼内肌内,观察两组病例拔牙术后局部肿胀、张口受限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术后肿胀和张口受限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咀嚼肌内注射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翻瓣去骨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术后局部肿胀和张口受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肿胀与张口受限,经过160例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 一、临床资料 320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60例,男86例,女74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27.4岁。 相似文献
8.
在口腔颌面外科牙拔除术中 ,以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拔除术最为复杂 ,并发症的发生也较多 ,常出现局部肿胀 ,术后干槽症等现象。许多学者[1,2 ] 尝识过不同的方法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效果不是非常肯定 ,现将我科制作的复方MTZ海绵制剂放置在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牙槽窝内 ,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 1993年以来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患者共 970例 ,年龄 18~ 4 9岁 ,男性 5 41例 ,女 4 2 9例。1.2 药物组成 复方MTZ海绵制剂组成 :甲哨唑片 2 0g ,乙酰螺旋霉素片 10g ,碘仿 … 相似文献
9.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致嚼肌间隙感染——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9~ 2 0 0 0 .9我科门诊接诊了在外院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后致嚼肌间隙感染的患者共 8例。发现嚼肌间隙感染的发病由阻生智齿拔除术引起者有上升趋势 ,故将这 8例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以引起同道重视。1 临床资料8例患者 ,男 5例 ,女 3例 ,均为在外院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 ,发展成为嚼肌间隙感染而来我科求治的患者。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3 5岁 ,平均年龄 2 5岁。下颌智齿阻生情况 :2例高位垂直颊侧移位阻生 ,3例低位水平阻生 ,3例中位近中阻生。均有冠周炎病史 ,2例炎症控制不完全即行拔牙术 ,拔牙手术过程均顺利 ,术后伤口予以缝合。追… 相似文献
10.
碘伏在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干槽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碘伏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干槽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拔除下颌阻生智齿266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局部给予0.5%碘伏,3次/d,连续5d,另一组口服抗生素,持续5d,对两组干槽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抗生素组有7例干槽症,发生率为5.83%。而碘伏组仅有1例干槽症,发生率为0.68%。两组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碘伏能有效地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舍雷肽酶预防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需拔除复杂下颌阻生智齿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给予舍雷肽酶肠溶片10mg,tid,7d和甲硝唑片0.2,tid,3d,阿莫西林胶囊0.5,tid,3d.对照组仅给予甲硝唑片0.2,tid,3d,阿莫西林胶囊0.5,tid,3d作为预防性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1、2、7d的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2天实验组的局部肿胀程度为(9.17±4.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13.97±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疼痛评分2.32±0.98与对照组3.50±1.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口受限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雷肽酶对于减轻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疼痛与肿胀反应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拔牙法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下颌阻生智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拔牙法包括锤、敲、劈冠去骨法操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根折、拔牙窝形变)发生情况、术中心理畏惧、术后并发症(包括干槽症、开口受限、面颊部疼痛、肿胀)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32±1.01)、(33.46±1.12) 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根折、中等或较重拔牙窝形变发生率和术中心理畏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开口度受限程度、术后中度或重度疼痛、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智牙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心理畏惧程度低,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各种引流方法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明确评价各种引流方法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问题后,电子检索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荷兰医学文摘、欧洲灰色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 年8月23日,同时对中文口腔医学杂志进行手工检索,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索。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为 9篇,其中7篇为随机对照试验,2篇为半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价显示,7篇为中度风险,2篇为高度风险。Meta 分析结果显示,引流能够增加患者术后最大张口度4.44 mm(P=0.003),明显改善患者术后面部肿胀(P<0.05),减少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P=0.008)。但是引流并不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P=0.09)。结论引流对缓解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Residual periodontal defects distal to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6-36 months after impacted third molar extra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IM: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eriodontal conditions distal to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6-36 months after routine surgical extraction of adjacent impacted third molars. METHOD: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by systematic sampling from computer records of 3211 surgical mandibular third molar extractions in the Hong Kong dental teaching hospital. Records and pre-extraction radiographs of the selected cases were retrieved. Selected subjects (n = 283) were invited for an interview followed by a clinical examination. 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CPI) protocol wa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general periodontal status (excluding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of interest, i.e. the subject tooth) followed by a detailed periodontal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 tooth. RESULTS: In all, 158 subjects, aged 29 +/- 7 years, were examined with only 6% (nine subjects) having a highest CPI score of 4 (excluding the subject tooth), but local periodontal defects were prevalent at the distal surface of subject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mean probing pocket depth (PPD) was 5.4 +/- 1.9 mm with 67% (106 subjects) exhibiting PPD >or= 5 mm and 23% (36 subjects) exhibiting PPD >or= 7 mm; mean recession was 0.8 +/- 1.0 mm; bleeding on probing 96% and suppuration on probing 5%.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effects of 12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the PPD at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involved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Three possible risk indicators (P < 0.001, R2 = 0.27) associated with localised increased PPD at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were identified: 1) third molar 'mesio-angular' impaction; 2) pre-extraction crestal radiolucency and 3) inadequate post-extraction local plaque control.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iodontal breakdown initiated and established on the distal surface of a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in the vicinity of a 'mesio-angular' impacted third molar evidenced by pre-extraction crestal radiolucency in association with inadequate plaque control after extraction can predispose to a persistent localised periodontal proble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DM)冠周注射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及张口受限的预防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中文口腔医学杂志。偏倚风险评价由2位评价者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者手册5.0版介绍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独立完成,同时独立进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患者684名,偏倚风险评价显示6个研究为中度偏倚风险,1个研究为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4~5 mg DM冠周注射能够使患者术后1~2 d内最大张口度大6.77 mm(P=0.02),同时能够减少51%的中-重度张口受限的发生率(P<0.000 01),并且在控制面部肿胀方面效果显著(P<0.05)。注射4 mg DM与8 mg DM在各项指标中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选择4~5 mg的DM冠周注射能够较好地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面部肿胀和张口受限,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价Gow-Gates法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左右半口设计,32例患者的左右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分别随机采用Gow-Gates法和传统注射法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并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记录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Gow-Gates法的麻醉成功率为96.9%,传统注射法的麻醉成功率为90.6%,二者的麻醉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7)。在麻醉程度上,Gow-Gates法麻醉程度为A和B级的比率为96.9%,明显好于传统注射法的78.1%(P=0.034)。Gow-Gates法的回抽出血率明显低于传统注射法(P=0.025),2种注射方法均未出现血肿。结论 Gow-Gates法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好且较为安全,可以作为传统注射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水肿、疼痛和张口受限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患者必然产生的症状,受到包括手术难易程度、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减轻术后反应获得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广泛关注.根据文献资料,减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技术的改进等.其中,寻找更好的手术策略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3年来关于不同手术策略影响术后反应程度的文献,其中的手术策略主要包括不同的翻瓣方式、新辅助手术技术和不同的缝合方法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比较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300例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微创组与锤凿组各150例。微创组采用微创拔牙器械及微创拔牙技术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锤凿组采用传统的拔牙器械及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对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18.0±6.3)min]比锤凿组[(37.0±8.2)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锤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创拔牙技术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凿骨劈冠拔除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