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包括下颌联合高度(Id-Me)、下颌联合凹陷度(Id-B-Pog)和下颌联合突度(B-Pog-Me)]、下切牙角度(IMPA)及下切牙根尖前后骨量(LA和LP)的差异。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Id-Me、Id-B-Pog、IMPA、L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Id-Me、Id-B-Pog较大,IMPA和LP较小;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LP大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IMPA与Id-Me、Id-B-Pog呈弱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84、-0.262,均P < 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各异,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蔡留意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69-1271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和根尖位置特征。方法:安氏Ⅰ类错88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计算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皮质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测量值与正常成人的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男性上切牙根尖比女性组上切牙根尖远离腭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男性下切牙根尖比女性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根尖处牙槽骨宽度也比女性值大。与正常比较,男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女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和根尖后部的腭侧皮质骨。研究组男性,SN/MP与UH、LH、UH/UW、LH/LW成高度正相关,与UP、UW、LA、LW负相关;研究组女性,SN/MP与LH、LH/LW、UH/UW成高度正相关,与UH正相关;与UW高度负相关,与UP、LP、LW负相关。结论: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有较多的性别差异。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根尖位置和牙槽骨宽度没有正常人群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伟豪  娄姝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1,41(5):424-429
目的 通过CBCT数据测量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切牙根周牙槽骨面积、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和牙槽嵴高度,评估牙槽骨骨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11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CBCT资料,根据下颌平面角(GOGN-SN)和面高比(FHI)将患者分为3组:长面型组(23例),均面型组(51例)和短面型组(36例).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不同骨面型下颌颊棚区骨量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影响颊棚区骨量的因素,为临床中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从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正畸患者资料120例,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测量颊棚区磨牙近远中根平面牙槽嵴顶下3 mm、6 mm、9 mm骨厚度与骨皮质厚度,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颊棚区骨量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大,由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逐渐增大(P<0.05);(2)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颊棚区骨厚度存在差异(P<0.05);(3)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颊棚区骨厚度存在差异(P<0.05);(4)颊棚区骨厚度与ANB角呈正相关,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骨面型下颌颊棚区骨量存在差异,颊棚区骨量受矢状骨面型和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在植入微螺钉前应拍摄CBCT评估颊棚区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成人患者与正常牙合成人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为正畸牙齿移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的安氏Ⅱ类1分类、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各20例,另选取个别正常牙合成人20名,每位研究对象均拍摄CBCT。分别测量各分组研究对象的左、右上颌中切牙倾斜度∠U1-SN和∠U1-PP,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总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1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牙合组;(2)上颌中切牙根尖区舌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正常牙合组>安氏Ⅱ类1分类组;(3)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安氏Ⅱ类1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组;(4)安氏Ⅱ类错牙合,上颌中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小、牙槽骨总厚度减小。结论 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应结合牙槽骨厚度制定最佳矫治方案,以防止出现医源性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2.
苏莉  吕婴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4):202-204
目的:对比安氏Ⅰ类高角和低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牙槽突宽度。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女性高角患者20名,低角患者18名,对其头颅侧位片上的上下颌前部牙槽突宽度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在安氏Ⅰ类女性错He患者中,高角病人其上切牙根尖部腭侧,下颌切牙根尖部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较薄,而低角患者相对应处的牙槽骨较厚。结论:安氏Ⅰ类患者上下颌前部牙槽突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卢彩莲  杨咪  王小琴 《口腔医学》2022,42(3):271-275
下颌中切牙作为正畸导向,常需较大范围的移动,而此区域牙槽骨厚度相对较薄,矫治过程中易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等不良后果.因此,充分了解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工具与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下中切牙区牙槽骨主要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进行观测.其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下切牙倾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中切牙不同唇倾度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影像资料,按照下颌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分为3组,即舌倾组L1-MP<85.6°;正常组L1-MP为85.6°~99.6°;唇倾组L1-MP>99.6°。三维重建CBCT,在矢状面图像上沿下颌中切牙长轴,选择牙槽骨截面最大的图像,将牙根从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点平均分为4段,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合计得到总厚度,观察计数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中1/2、根尖1/4及根尖处牙槽骨厚度唇侧均小于舌侧。舌侧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均为舌倾组小于唇倾组, 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根尖1/4、根中1/2处舌倾组比唇倾组薄。唇倾组和舌倾组的骨开裂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中切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从根尖区到根颈区逐渐变小,舌倾组舌侧及牙槽骨总厚度比唇倾组薄,下颌中切牙牙轴过度唇倾或舌倾易发生骨开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年龄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未行正畸治疗的100例患者的CBCT资料,根据患者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组内再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及中年组。应用Simplant软件进行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类骨面型下前牙区骨形态以及年龄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结果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下切牙倾斜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增龄也会对牙槽骨形态造成影响。高角组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较低,骨厚度较小,下切牙较舌倾。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提醒在正畸矫治设计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并分析安氏Ⅱ2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2成年患者43例拍摄锥形束CT影像后, 以DICOM格式输入三维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分析, 重建层厚为0.3 mm。根据下颌平面角FMA角分组:高角组FMA>32°(13例), 均角组22°0.05);②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骨面积分别为:高角组(54.04±20.39) mm2, 低角组(53.63±18....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70人(ANB〈-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及高角(27例)二组。利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较均角组下颌骨联合形态更高、更窄,高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长轴的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78117),而均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牙槽骨长轴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81774),同时下颌骨联合基骨唇侧骨板的舌倾角度在高角组较均角组有减小的趋势。结论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时需考虑下颌骨联合的形态,尤其高角病例由于下颌骨联合的形态较高较窄,提示我们去代偿或代偿性移动下切牙的范围可能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