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过及效果。结果75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术后第3天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显示无残留分流,心脏听诊无杂音,手术成功率100%(75/75)。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例,溶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愈痊。住院天数5 d~7 d,中位住院天数为5 d。术后随诊观察未发生封堵器移位和再通。结论采取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解除患儿及家属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详细的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策略及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5例复合先心病患儿,先心病类型包括: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P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ASD合并PDA;ASD合并VSD;PDA合并VSD;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PDA和卵圆孔未闭(PFO);主动脉瓣狭窄合并PDA;PDA合并肺隔离症.分别行射频打孔,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55例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55例行介入堵闭均未见残余分流,堵闭器位置良好;30例行PBPV术,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63.4±36.3)mmHg(1 mmHg=0.133 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8.1±13.0)mmHg(P<0.01);1例行PBAV术,跨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0 mmHg下降到术后50 mmHg;3例PA/IVS行射频打孔和PBPV术,术后肺动脉瓣开放满意,血氧饱和度维持良好.结论:复合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但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应该在较大心血管医院开展,并由有较丰富导管操作经验的医师施行.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规范性护理,以配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1例围介入治疗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1例均获根治,未见任何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有效的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利用伞形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我科近年来施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6例,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介入治疗时推行护理干预相关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8月进入本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47例,与基础组45例。干预组护理工作中落实综合性的干预项目,基础组落实基础性的干预项目,观察两组干预质量。结果落实两种干预项目后,干预组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状,基础组有7例(P0.05)。结论对于心脏病患儿,予以介入治疗流程中,还需加以综合性的干预项目,有助于提升其治疗水平,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对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31例,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施行个体化护理)。对比两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家属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可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个体化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家属满意度更高,可行性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状等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综合比较,治疗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的术后并发症以及36 h内的疼痛评分进行综合比较,治疗组患儿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加快手术的进行过程,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地探究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应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及其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对观察组行心理护理。结果两组焦虑评分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应用心理护理的价值显著,可普及。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能是胎儿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如染色体畸变。外来因素较为重要,一般是母亲妊娠3个月患有病毒性感染疾病;妊娠初期接受大量放射性照射;严重营养不艮;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四环素、镇静药、奎宁及宫内缺氧的慢性病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对其实施护理的过程。结果患儿经手术后恢复情况较为理想,整个治疗护理中未发现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症、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前进行有效完善预备,术后及时监护患儿生命体征,有效管理呼吸道及导管工作,能够极大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术以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 1998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共 2 8例患有复合先天心血管畸形的住院患儿施行联合介入治疗 ,其中联合进行ASD封堵和PBPV术 15例 ,PDA封堵 (其中包括弹簧圈法和蘑菇伞法 )和PBPV术 7例 ,ASD和PDA封堵术 5例 ,VSD封堵和PBPV术 1例。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一次心导管术程中同时进行 2种介入治疗 ,成功率为 10 0 % (2 8/ 2 8)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无严重并发症 ,经 3个月至 4年随诊证实疗效确切。结论 在病例选择恰当的情况下 ,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进行联合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介入技术的逐步完善,介入治疗因创伤小、预后好的优势已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选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患儿情况、操作技术以及导管室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介入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近年来鲜有对此方面的报道,为了解围术期中影响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近20年来在介入术中围术期管理要点方面做了综述,分别对术前、术中和术后三阶段的操作要点进行总结,强调术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周聊生 《山东医药》2009,49(9):102-102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多于儿童时发现并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成年发现或幼年发现到成年后治疗。随着治疗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导管介入成为先心病重要的治疗途径。由于本病均为先天发病,发育到成人时心脏结构和动力学均有相应的变化,因此成人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治疗,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学院心脏病学会(AHA/ACC)联合发布成人先心病治疗指南,现将指南中对成人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给以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由于技术的推广,特别是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蓬勃发展,本文搜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文献资料,并对先心病(主要是ASD、VSD和PDA)介入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公认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杂畸形,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介入心脏病学新领域,开发了先心病介入治疗。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错位,介入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Porstmann于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就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三种我国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护理对策,来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49例行体外循环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加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监护、引流管护理等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并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儿中术后有11例患儿发生肺部感染以及二次插管等发生并发症,经精心护理后得以痊愈出院。结论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可以提高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积极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积极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国良  张玉顺 《心脏杂志》2001,13(3):219-220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 ,估计我国每年有 1 5万病儿出生。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方法 ,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并且仍在不断发展。但是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也获得了成功 ,早在 1 966年 Rashkind和 Miller[1]在应用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性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取得成功。 1 967年 Postmann[2 ]首先开展经导管封闭动脉导管技术 ;1 974年 King和 Mills开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性治疗研究 ,1 975年 Pack[3 ] 等用刀片房间隔造口术 ,完善了产生房间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