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30例相比较,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更显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ADL指数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ADL指数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干预,此种方法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2.
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对26例偏瘫肩痛患者进行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对其肩痛程度和频度以及上肢Brunnstrom分级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疗后肩痛程度和频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达Ⅳ级以上的也由15.4%提高到65.4%。结论: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偏瘫角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曾锴  苏小玲  俞栩喆 《新中医》2021,53(22):89-92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HAMD-17、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 组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上肢FMA、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 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72.00%,高于对照组的48.98%(P<0.05)。结论: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痛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改善其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60例予单纯运动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86.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赵铎  张羽 《新中医》2022,54(20):161-16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 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 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2 组均治疗3 个疗程。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 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以改良Ashworth 分级(MAS)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 组FMA、FCA、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DASH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FMA、FCA、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DASH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79.03%,高于对照组58.06%(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其肌张力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持续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上肢多关节康复训练治疗仪进行持续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腕踝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SEP N9、N13潜伏期数值及肩痛程度(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SEP N9~N13波间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 N9~N13波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踝针配合持续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天训练2次,1次30分钟,1周训练6天,共两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1天1次,1周针刺6天,共两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肩痛缓解情况,FMA-U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评价患侧上肢活动改善情况以及评价患肩关节的前屈、外展主动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提升更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相比,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PSSP疼痛程度、提高患肩关节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3例,两组均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给予调神解痉针刺法,对照组予针刺阳明经穴位,两组每周给予6次针刺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5%(P0.05);两组治疗后FMA、Barthel、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SF-36评分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增强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痛点注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4例除常规康复训练外,给予2%利多卡因注和醋酸曲安奈德进行肩部痛点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FMA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痛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痛程度,促进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陈四有  高晓芬 《陕西中医》2012,33(7):891-892
目的:探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处于稳定期或恢复期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和普通针刺配合推拿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组比较,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刺中平、三间穴缓解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加刺健侧中平、三间穴,对照组加常规肩禺髃、肩髎、肩贞穴.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分别采用VA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中平、三间穴对缓解中风后肩痛即刻有效,有助于上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浮针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1例行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2次;治疗组7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浮针激痛点治疗,每周3次。2组均治疗8周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BI)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I指数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1.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激痛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肩痛有良好的疗效,能充分缓解疼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致肩痛及上肢活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减少(P〈0.01),ADL积分明显增加;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针剌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在减轻疼痛,提高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康复训练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两组治疗前FSS量表评分、SS-QOL精力部分评分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FSS量表评分、SS-QOL精力部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针刺配合埋针进行治疗。结果: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通过McGill疼痛问卷表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的肩痛、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后在McGill疼痛问卷表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7%,高于对照组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水肿、患肢的僵硬感,延缓患肢的肌肉萎缩,大大提高肢体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河南中医》2014,(9):1835-183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并进行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温针治疗,两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停针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疼痛指标、肩关节活动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