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收集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未放置专柜、未按储存要求、高危药品无明显标识、无专人管理、药品有效期的管理不严格等。全院护士参与FMEA,实施12个月后评价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实施12个月后,高危药品未按要求储存、未按规范放置、过期失效等问题明显改进,危险分值的计数(RPN),除未及时清点一项外,其他各项均比实施FMEA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高危药品管理缺陷从626件下降至46件。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管理,可有效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降低某院冷链药品不良事件风险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收集该院冷链药品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计算RPN值,提出改进措施,实施6个月后评价FMEA管理效果。结果:实施6个月后,总RPN值显著降低(实施前为8 242.02,实施后为2 882.48),采用RPN平均值比较,实施后低于实施前,两样本方差的T检验,T值>2.262(T 0.05,24),P<0.05,说明该院冷链药品在各部门管理中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应用FMEA可有效降低该院冷链药品潜在风险的发生率,利于保护该类药品质量,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28):3960-3964
目的:规范病区抢救及常备药品质量管理,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方法 :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对病区抢救及常备药品质量管理检查项目和失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侦测程度进行评分及风险优先值(RPN)计算,量化并确定应优先改善的失效模式,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并评价实施6个月后的管理效果。结果:确定了包括麻醉及一类精神药品残液处理情况未记录、药品储存温度不达标、药品过期等12项失效模式,制定并实施了相关制度、加强检查管理、冷链管理及日常管理等措施;6个月后,RPN值最高的3项由管理前的320、240、216分分别降至16、16、27分,均处于相对低风险区域中;失效模式事件发生次数由1 869次降为218次,下降了88.3%。结论:我院病区通过应用FMEA方法将抢救及常备药品质量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加以量化,确定了风险最高的管理项目并进行改进,显著降低了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宵  崔赛  安静  董占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1):2183-2186,2166
目的:通过将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这一方法运用在我院避光输注药品管理过程中,使避光输注药品的用药风险水平显著下降。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估避光药品从入库到输注后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找出导致失效模式的原因,计算风险值(RPN),统计需改进的流程,提出优化方案。通过再次评估,比较改进前后RPN值,对避光药品静脉输注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结果:对FMEA实施前后数据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显示T>2.262(T 0.05,9),P<0.05,说明管理前后风险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利用FMEA管控后的风险值均比改进前明显下降。结论:运用FMEA规范我院避光输注药品的管理后,因药品使用、管理不当引起的风险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住院药房智能药柜(ADC)的用药安全管理。方法 采用失效模型和效应分析(FMEA)法,经医院护士、药师等讨论后,从信息系统、人员操作、药品信息、硬件设备、管理方法 5个方面建立20个失效模型(包括32个风险点),汇总为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药师讨论后建立问卷评分标准。于干预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根据发现的风险对其中30个可操作的风险点设定干预措施,持续干预5个月后(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风险优先级数(RPN)。结果 干预后,30个风险点的RPN值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22个显著降低(P <0.05)。管理方法方面的全部风险点RPN值均显著降低(P <0.05);硬件设备方面的全部风险点RPN值均无显著改变(P> 0.05)。结论 FMEA法用于住院药房ADC的用药安全研究,可减少其用药风险,促进药护共同管理安全使用ADC规则的形成,尤其适用于麻醉药品等特殊药品的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的实证性研究减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的输液调配不规范行为,提升PIVAS管理水平及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FMEA法识别PIVAS输液调配全流程的风险点并计算风险优先值(risk priority number, RPN),依据RPN值确定优先改善的风险点并制定干预措施,通过比较干预前后的RPN值及每月不规范行为发生件数来分析改进效果。结果: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IVAS输液调配过程中共找出净化系统、手卫生及职业防护、输液调配前准备、输液混合调配、成品复核与包装这五大环节中的40个风险点。其中药品未消毒或者消毒不充分、调配时手握溶药器针栓等5个风险点被纳入高风险管理,净化系统压差不达标、残留量超标等20个风险点被纳入中风险管理,本研究对这25个中高风险点采取干预措施并观察改善效果。经6个月干预,优先改善的25个中高风险失效模式被降为4个,共下降514个RPN值,下降幅度达55%,不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的实证性研究构建麻精药品全闭环追溯体系,优化药师及护士操作规范,提升麻精药品管理水平及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采用FMEA法识别麻精药品管理全流程的风险点,通过计算风险优先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确定优先改善的风险点,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精药品管理过程中共找出处方不规范、无法完全实现批号追踪、空安瓿回收率低、废弃药品处置不规范等9个中高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经优化改善后,RPN值均 ≤ 20,共下降312个RPN,下降幅度达72.6%。智能麻精药品管理系统顺利运行,处方修改率由11.56%下降至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事件的发生由每月(6.67±0.58)件下降至0件;人力成本显著下降;其他诸如空安瓿回收率、麻精药品批号管理准确率、废弃药品处置规范率、麻精药品专用账册规范率均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FMEA方法显著降低了住院药房麻精药品管理的风险。智能麻精药品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保证了麻精药品全程可追溯,也极大便利了医务人员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董培智  王慧 《中国药事》2020,34(7):766-775
目的:应用FMEA法对药品检验过程的风险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组建分析团队、分解流程、建立评分标准、识别分析失效模式并分析评估各失效模式的严重程度,估计发生度,确定检测度,计算风险优先数等步骤,量化分析药品检验中100多个风险点。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某药品检验机构RPN大于150的共有9个失效模式,针对不同的失效模式提出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结论:FMEA法可用于药品检验过程风险分析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药品检验中的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玉婷  朱冬春  龚桂平 《安徽医药》2017,21(8):1529-1532
目的 探讨应用根因分析法,改善病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药品质量,促进用药安全.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病区在质量检查中发现的药品质量管理问题,应用根因分析法寻找问题发生的近端原因与根本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 根因分析法实施后,2016年1-4月的药品管理问题明显减少,与2015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签字迹模糊、贮存不当的问题,干预后连续3个月未再发生.结论 病区药品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可提高护士药品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了药品管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病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智能手术室药房管理体系,促进手术室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为医疗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药房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估,依据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确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的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拟定干预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手术室药房工作流程中共发现12个需优先改善的失效模式,将智能药柜及相应管理体系投入使用后,RPN值共下降337,下降幅度达67.8%;麻醉药品管理水平、患者用药及时性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显著提高。结论 运用FMEA法能够能有效识别手术室药房环节的风险,智能手术室药房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了手术室药品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病区药品使用和管理的合理化及规范化,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制定病区药品的目录及基数、标识、质量、存放、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急救车药品等管理项目及实施细则,并检查落实、监督改进。结果:经过1年多的实践验证,病区药品使用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结论:病区药品规范化管理可有效减少药品损耗,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病区小药柜药品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确保病区小药柜药品能够正确使用、保管.方法 对病区小药柜药品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分析,讨论制定出规范管理的措施.结果 病区小药柜药品在质量、有效期等管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病区小药柜药品规范管理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7,(28):4026-4029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退药归位差错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以风险优先(RPN)值评估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并探讨该环节可能造成差错的原因,提出降低退药归位差错率的可行性方案,并评价实施3个月后的干预成效。结果:在PIVAS退药归位环节中共找出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RPN值为100)、不熟悉"看似"药品(RPN值为36)、退药数量多(RPN值为20)等8项高风险失效模式。据此制定了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优化PIVAS管理系统等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经过3个月的干预管理后,前3项的RPN值分别降为20、16、8,退药归位差错率由1.98%降低为0.62%(P<0.05)。结论:我院PIVAS应用FMEA方法,降低了退药归位差错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医院内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和切入点,以提升药物安全管理水平.方法 制定我院高危药品目录,开设用药安全宣传栏及安全用药教育,介绍常用高危药品种及注意事项,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结合我院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加强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结果 我院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降低了高危药品在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结论 在目前"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合理安全用药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医疗机构内对高危药品实施针对性管理.建议各医疗机构制定本机构相应的高危药品目录和管理制度,以提高对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病区常用的高危药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根据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相关责任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对高危药品相关危害的知晓率从60%上升到96%,高危药品储存、放置不规范、标识不清等现象未再发生。结论: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可增强相关责任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病区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半年本院病区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药品超有效期、混放、贮存条件不符合、失效药品不及时清理及特殊管理药品不规范五个较常见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实行整改,并评价所制定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结果自实施整改措施采用规范化管理后,药品质量安全检查中的五个主要问题出现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病区药品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研究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管理的医务人员集中,组成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管理小组,探讨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通过优先风险指数(RPN)对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结果实施FMEA前后的R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后的暴露率为3.23%,明显低于FMEA实施前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后各项管理落实情况明显优于FMEA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在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通过进行失效模式分析来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可明显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强化高危药品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以国内资料和我院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可行性管理规范.结果 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降低了用药风险.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高危药品管理,减少用药差错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