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笔者应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牙痛方治疗牙痛 ,其效甚佳 ,临证治愈数例。兹举其中之二 ,报告如下。牙痛方处方为生赭石 30 g,怀牛膝 30 g,滑石1 8g,甘草 3g。水煎服。实热盛者加生石膏 ;阴虚火旺者加生地、当归、丹皮等。例 1 .阳明实火牙痛案王某 ,男 ,40岁 ,1 999年 5月 1 0日初诊。诉患牙痛已半月余 ,经治不愈 ,间断发作 ,牙龈红、肿、热、痛 ,口干喜冷水含漱。因痛而影响饮食、睡眠、工作。大便干燥 ,小便黄赤 ,舌质红 ,苔黄 ,脉滑数。证属阳明实火旺盛 ,胃失和降。用上述牙痛方 ,加生石膏 2 0 g。先煎生赭石、滑石 (包煎 )… 相似文献
4.
5.
张景岳是我国宋代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景岳全书》传世不衰。张景岳一生穷究医理,无论大病小病,必溯根索源,以求最佳治疗,连小小的牙痛也在他的研究之列。在《景岳全书》中,录有一剂名为"玉女煎"的方药,专治牙痛,其方如下:生熟地黄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麦冬10克,川牛膝30克。此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凡症状表现为牙痛剧烈、齿龈红肿、牙齿松动、不欲进食、渴不欲饮、舌质红或绛、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滑的患者皆适用此方。 相似文献
6.
石辛牙痛口含片治疗胃火牙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痛是多种牙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在牙痛病的中医辨证中,以胃火牙痛最为常见,疼痛也最为明显。笔者于1997年5~7月运用石辛牙痛口含片治疗胃火牙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就诊病员,其中急性牙髓炎13例,急性尖周炎16例,急性牙周脓肿11例;年龄为7~67岁,平均年龄为46.5岁;男16例,女24例。1·2临床检查(1)病位:13例急性牙髓炎病灶牙均为磨牙;16例急性尖周炎病灶牙中,10例为磨牙,6例为其它牙… 相似文献
7.
牙痛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再次发病率亦高,由于疼痛较重,患者痛苦较大。该病在西医属于口腔颌面部炎症,多由牙病引起,为感染性疾病。自1989年以来,我们用多年来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自拟经验方制成口服液,取名牙痛疏清口服液,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左大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199-1200
牙痛为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7年以来应用三才封髓丹治疗中医辨证属虚火牙痛9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牙痛灵镇痛,抗炎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动物的镇痛,抗炎及抑菌试验,表明牙痛灵对物理,化学及电刺激引起的疼痛,模型均有明显镇痛作用,也能抑制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炎性肿胀,且有一定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左大鹏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199-1200
牙痛为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7年以来应用三才封髓丹治疗中医辨证属虚火牙痛9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塞病中医证型和处方用药,探讨白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的证型、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各证型、药物的类别及其出现频次、频率。结果共纳入58篇文献,涉及证型20个,其中常见证型为湿热蕴毒、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壅盛,占总频次的55.4%。证候要素中湿热占总频次的41.3%,阴虚占18.1%,阳虚占12.9%;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占总频次的94.4%。共计用药197味,可合并为19大类,其中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50.6%。方剂共计66首,其中成方31首,自拟方35首,使用较多的成方是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结论白塞病中医证型分布和用药特点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一种适用于中药小复方配比优选设计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在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进程中,方法学的建立至关重要,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成为药物配比优化方案中的要素。围绕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效应明确中药小复方配比优选的试验设计方法,即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3):75-77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中药处方用药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中医儿科门诊就诊患儿10 512张中药处方。结果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占60.22%;儿科处方的年龄构成比重最大的是5~7岁的年龄组,占37.84%,儿科病人以5~7岁的儿童为主。这类中药处方平均药味约11味,中药味数以11~15味居多,占66.20%;平均每人每日用药金额约13元。药物使用频率最高者为甘草;解表药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儿科门诊中药处方用药合理,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方剂配伍作用“耦合效应”的数理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药配伍的“耦合”效用假说用以阐述方剂配伍中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用。针对方剂的结构及作用特点构建一种适合方剂多药物配伍组合、多指标评价特点,研究方药配伍的“耦合”效用及组方规律的方法,即“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偏最小二乘回归数学建模(systems modeling of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多目标优化网格算法技术(grid method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UD—PLS—GMO)的方法,使所建立的研究方法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开发的,窗口化操作界面的中药复方配伍研究软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