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诱发电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观察正常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一强度函数曲线及其相应的反应阈值的变化,为临床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和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听力中心完成。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大学生28例(56耳),纯音听阈测试各频率气导听阈均≤15dBHL,所有受试者外耳及中耳均无异常。无噪声暴露史、使用耳毒药物及神经科疾病史。①纯音听阈测试:首先测试1000Hz的听阈,给声长度05~1.0S,给声间隔不短于18,避免节律给声,从40dBHL开始测试。听阈的搜寻遵循“减十加五”的原则,即受试者若能听到声音,则将声强减少10dB;若不能听到,则增加5dB。测得1000Hz的听阙后,按2000,3000,4000,6000。8000,1000,500,250Hz先高频后低频的顺序检测。其中1000Hz给予重复测试,用于检测受试者在熟悉过程后测得的听阈的可重复性。②脑干诱发电位测试:采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记录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刺激声采用短声。声刺激重复率为21.1次/s,正负交替刺激极性。扫描时间15ins,滤波范围50~2500Hz,平均叠加1000次。以10dB逐档降至无反应波形出现时再上升5dB,观察可重复出现反应的最低强度作为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听力正常的28例青年大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描述: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在其最大输出强度(100dBpeSPL)下诱发的波形仅引出明显的Ⅰ波和V波,且重复性强,无明显起始音伪迹。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同等强度波形相比非常相似,但气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波幅较大。且引出Ⅲ波。②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均逐渐渐延长,但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延长程度大些。③气导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的比较:气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阈值明显低于骨导[(45.09&;#177;2.23),(61.25&;#177;2.18)dBpeSPL。P〈0.01]。④对侧给声掩蔽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对侧白噪声给声强度在70dBpeSPL以下时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V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特点极为相似,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在方法学上能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望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此外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测试时应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气、骨导换能器声学特性的不同,两者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目的探讨和比较气(AC)、骨导(BC)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的差异,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设计进行自身和相互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隔声电屏蔽室内完成,研究对象为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男31耳,女30耳)年龄19~23岁,平均21.7岁.干预采用美国NicoIet 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进行测试.气、骨导测试所用耳机分别为TDH-39P和Radioear B-71,经校准,符合GB/T 4854.1与GB/T 4854.3标准.电极阻抗均小于5 kΩ,极间电阻≤4 kΩ.分别测试双耳短声气、骨导ABR.刺激声强度从100 dB(nHL)(机器最大刺激输出)开始,以20 dB(nHL)一级依次递减,重复记录两次,接近反应阈时以5dB递减,以能引出可重复波Ⅴ的最小声强作为ABR阈值.测出ABR反应阈后再进行阈上60 dB(nHL)刺激强度下的气、骨导ABR测试,分别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将同一耳两种检测数据作自身配对t检验,正常青年男女间测试结果作非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男、女性气、骨导(短声)阈值,气、骨导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骨导ABR波形与气导类似,但各波引出率较气导低.听力正常青年男女之气、骨导短声ABR阈值差异无显著意义(tAC=0.12,tBC=1.08,P>0.05).骨导短声ABR与气导短声ABR比较显示前者阈值高于后者(t=19.55,P<0.01),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40,P<0.01);短声阈上60dB(nHL)强度刺激下,前者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大于后者(t=10.62,P<0.01),但两者Ⅰ~Ⅲ,Ⅲ~Ⅴ,Ⅰ~Ⅴ间期差异无显著意义(tAC=1.45,tBC=0.68,P>0.05).结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部分不适于气导ABR检测的患者,仍有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钱宇虹  梁力  江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193-2195
背景:由于气、骨导换能器声学特性的不同,两者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目的:探讨和比较气(AC)、骨导(BC)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的差异,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设计:进行自身和相互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隔声电屏蔽室内完成,研究对象为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男31耳。女30耳)年龄19~23岁,平均21.7岁。干预:采用美国Nicolet 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进行测试。气、骨导测试所用耳机分别为TDH-39P和Radioear B-71,经校准,符合GB/T 4854.1与GB/T 4854.3标准。电极阻抗均小于5kΩ,极间电阻≤4kΩ。分别测试双耳短声气、骨导ABR。刺激声强度从100dB(nHL)(机器最大刺激输出)开始,以20dB(nHL)一级依次递减,重复记录两次,接近反应阈时以5dB递减,以能引出可重复波V的最小声强作为ABR阈值。测出ABR反应阈后再进行阈上60dB(nHL)刺激强度下的气、骨导ABR测试,分别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将同一耳两种检测数据作自身配对t检验,正常青年男女间测试结果作非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男、女性气、骨导(短声)阈值,气、骨导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骨导ABR波形与气导类似,但各波引出率较气导低。听力正常青年男女之气、骨导短声ABR阈值差异无显著意义(tAC=0.12,tBC=1.08,P&;gt;0.05)。骨导短声ABR与气导短声ABR比较显示:前者阈值高于后者(t=19.55,P&;lt;0.01),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40,P&;lt;0.01);短声阈上60dB(nHL)强度刺激下,前者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大于后者(t=10.62,P&;lt;0.01),但两者Ⅰ~Ⅲ,Ⅲ~Ⅴ,Ⅰ~Ⅴ间期差异无显著意义(tAC=1.45。tBC=0.68,P&;gt;0.05)。结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部分不适于气导ABR检测的患者,仍有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试听力正常青年人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了解对侧掩蔽对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听力检测中心隔声屏蔽室内进行。选取听力正常的武汉大学在读学生36名(72耳),进行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主观听阈及纯音听阈测试。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记录0.5,1,2,4kHz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气骨导反应阈(骨导测试时不加掩蔽噪声)及行为听阈,第二组记录非测试耳加70dBSPL掩蔽白噪声时的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其中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听阈值单位采用声压级(SPL),纯音听阈值单位采用听力级(HL),所得的各频率气骨导阈值及掩蔽和无掩蔽时的骨导阈值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气骨导反应阈左右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频率为0.5,1,2,4kHz时气导反应阈分别为40,34,32,36dBSPL,骨导反应阈分别为53,47,53,51dBSPL。③两组比较,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对各频率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的影响在1~5dB。结论: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因素较多,而由于测试条件的不同导致正常值差异大,因而不同的实验室在临床应用中应依其条件制定相关参考指标;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不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因此正常听力者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时可对侧加掩蔽噪声。  相似文献   

5.
听力正常青年人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听力正常青年人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了解对侧掩蔽对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听力检测中心隔声屏蔽室内进行。选取听力正常的武汉大学在读学生36名(72耳),进行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主观听阈及纯音听阈测试。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记录0,5,l,2,4kHz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气骨导反应阈(骨导测试时不加掩蔽噪声)及行为听阈,第二组记录非测试耳加70dBSPL掩蔽自噪声时的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其中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听阈值单位采用声压级(SPL),纯占听阈值单位采用听力级(HL),所得的各频率气骨导阈值及掩蔽和无掩蔽时的骨导阈值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6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气骨导反应阈左右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频率为0.5,1,2,4kHz时气导反应阈分别为40,34,32.36dBSPL,骨导反应阈分别为53,47,53,51dBSPL。③两组比较,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对各频率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的影响在1-5dB。 结论: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因素较多.而由于测试条件的不同导致正常值差异大,因而不同的实验室在临床应用中应依其条件制定相关参考指标;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不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因此正常听力者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时可对侧加掩蔽噪声.  相似文献   

6.
纯音听力计是通过音频振荡发生不同频率的纯音,其强度可以调节[1],用于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觉障碍,估计听觉的程度,对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作出初步判断。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病例162例,因自觉听功能障碍来专科门诊检查。通过听力测试按听力曲线分类[1]:①正常听力曲线;②传音性聋;③感音神经性聋;④混合性聋。1.2检查法:包括气导听阈及骨听阈测试两种,一般先测试气导然后测骨导,检查从1000Hz开始,以后按2000Hz、3000Hz、4000Hz、6000Hz、8000Hz、250Hz、500Hz顺序进行。最后,再对1000Hz复查一次,可以1000Hz、40dB的测试声刺激受试耳,此时该耳若能听到测试声则每5dB一档递减直到阈值,否则,递增声强直至阈值。在阈值处,应再降低5dB,确定听不到后仍以阈值声重复确认。临床测试有上升法和下降法2种,可根据经验选用。1.3结果:正常听力曲线38例,传音性聋64例,感音神经性聋23例,混合性聋37例,其中有97%以上与临床诊断相符合,另外3%中的2%是伪聋患者,1%左右为功能性聋患者。2注意的几个问题2.1力求检查的准确性,测试结果出来后,告知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干听觉电位判断听力损伤程度的客观性、准确性。方法:对1997-03/2004-07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收治的脑损伤后听力下降患者106例166只耳,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分析其正常潜伏期和峰间期数据特征。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6例166只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71只耳为Ⅴ波反应阈异常,Ⅰ波全部缺失;44只耳为Ⅴ波反应阈异常而Ⅰ~Ⅴ波潜伏期正常;32只耳为表现为Ⅰ,Ⅲ,Ⅴ波引不出波形;15只耳为Ⅰ~Ⅲ波峰间延长,Ⅳ~Ⅴ波潜伏期延长。听力损伤耳的各波潜伏期(Ⅰ,Ⅲ,Ⅴ)和峰间期(Ⅰ~Ⅲ,Ⅰ~Ⅴ,Ⅲ~Ⅴ)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潜伏期和峰间期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1~2.332,P<0.01)。结论:通过对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能够反映从耳蜗至中脑听觉传导径路的相应神经结构的生物电变化,可根据此判断评价患者客观听力和相关部位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精神性耳聋在临床上少见,易误诊。我科接诊2例该病患者,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女,14岁。因右耳听力下降1周来就诊。1周前,患者上课老师提问时,突然感觉右耳听力陡降,无耳痛、耳鸣及眩晕症状。在外院诊断“右耳突聋”,给予能量合剂及扩血管药物静脉滴注1周,听力无改善,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语言交流顺畅,自诉听不清讲话。双耳鼓膜正常。纯音听阈测试:左耳正常,右耳气导250~8 000 H z,平均听阈90 dBHL;声导抗及耳声发射检查双耳正常;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双耳Ⅰ、Ⅲ、Ⅴ波均可引出,波Ⅴ反应阈25 dBnHL;40 H 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双耳反应阈25 dBnHL。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渡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渡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V波阁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形反映相应神经核团的电活动,而中内耳三维CT重建可反映中内耳的结构发育情况,观察两者对婴幼儿听觉通路结构异常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0-10/2003-05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耳聋患儿20例,年龄≤4岁,首先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听觉通路下段异常然后以1.0mm层厚行双耳螺旋CT扫描并对中内耳结构行表面遮盖成像法三维重建,分析中耳听骨链及内耳结构的大小、形态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图形中各波潜伏期,峰间潜伏期,波形的可重复性,波Ⅴ反应阈值。结果:纳入分析20例40只耳。①中内耳CT三维重建:20例40只耳中,显示中和/或内耳异常率42%(17/40),其中中耳听骨链异常12耳,表现为慢性中耳炎听骨链异常8耳(胆脂瘤型6耳,肉芽肿型2耳),表现为中耳听骨链异常4耳。内耳先天性发育异常5只耳(表现为半规管发育细小或不全3耳,耳蜗发育不全2耳)。余23只耳未见异常。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20例40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异常率82.5%(33/40):其中Ⅰ波缺失,余波正常13耳,Ⅰ~Ⅴ波潜伏期缺失20耳。结论: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是通过短声刺激诱发脑干神经细胞产生电位记录,用于测试婴幼儿耳聋及高危儿,能客观地反映听力和听觉传导通路的病理障碍。②三维CT可更清楚地显示骨、砧骨及其关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