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48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脑出血的CT影象及临床表现。方法对4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60岁),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中青年患者(〈40岁)多以动静脉畸形为土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及脑干是古受压密切相关。结论小脑出血的CT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少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的预后不良。且出血量大的应及早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小脑出血临床与CT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东 《河北医药》2005,27(10):753-754
目的 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41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以呕吐(92.3%)、眩晕(68.3%)、头痛(53.7%)最为多见。应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脑室受压、脑干受累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结论 小脑出血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关头部CT或MRI资料的84例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4例中,平均年龄58.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6例,起病时伴头晕者最多(56例),体征中以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者最多(80例),交叉性瘫痪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72例),本组总病死率为33.3%。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重视起病过程,仔细及时的临床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病的预后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其病死率比以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0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分析29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并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症状有小脑本身症状及邻近组织受压症状两类,预后与出血量密切相关。结论出血量〈5ml者基本上只出现小脑本身症状,预后良好,出血量5~15ml,小脑受损较重,邻近组织受压明显,出血〉15ml者,脑出血的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重,小脑症状常被掩盖,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焦震 《临床医药实践》2009,(5X):366-367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5例AMCH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存活16人,死亡9人。结论:AMCH发病率低,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常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临床症状以颅高压及意识障碍为主,头CT为主要诊断方法,预后与出血部位及是否二次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部位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预后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干出血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本组40例脑干出血患者按出血部位及发病至接受脑出血的治疗,治愈16例,病情稳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12例,死亡12例,存活者出血量均在4 m L以下。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重视起病过程,仔细及时的临床检查,对脑干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干出血的预后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总结分析 56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 60岁以上 ,并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水平性眼球震颤、语言障碍、肌张力改变 ,重者意识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密切相关。结论 :出血量小者预后良好 ,行内科保守治疗即有效。出血量大者尤其出血量 >1 5ml预后不良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脑出血,以往都有高血压病史,出血为大面积11例,小面积出血5例,继续性出血并出现颅内血肿2例。结论脑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部位、范围及合并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常见疾病,动态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30例经CT及MRI证实的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桥脑被盖部出血量相对小,预后较好;基底被盖部出血量大,波及范围广,预后极差;基底部出血介于二者之间 .超出桥脑范围的出血死亡率亦高.结论:高血压是桥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血肿大小、部位及波及范围是影响桥脑出血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CT检查的要点。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我院共收治的小脑出血患者40例,并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病源、出血位置、CT检查的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4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愈32例,死亡1例,血肿清除术治疗7例,均治愈。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只要做到早发现、及时诊断、明确分析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同时根据以上情况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好,预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17例作MRI扫描,15例作CT扫描,回顾性分析患儿MRI及CT表现。结果 MRI检查17例显示为脑肿胀、脑内斑点或小片状出血、或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T1WI和DWI序列观察较清楚。CT检查15例,表现为脑肿胀和散发小斑点或小片状高密度急性出血灶。结论 CT和MRI均能及时发现病变,对脑损伤程度能作出客观评价,为治疗和推测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熟悉MRI和CT的影像表现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凤  谢雪梅  徐洪涛 《安徽医药》2015,19(9):1726-1729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与CT扫描检查辅助判断肾癌内出血的准确率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3年1月垫江县中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9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1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38例行MRI检查,以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 CT与MRI扫描检出肿瘤内出血灶的灵敏度分别为37.7%、97.1%,特异度分别为66.7%、33.3%。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MRI扫描检出肾癌内出血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CT扫描(t=8.12,P=0.004)。结论 MRI扫描检出肾癌内出血阳性率灵敏度较高,可以作为临床医师术前判断患者预后的另一个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裂区域自发性出血患者在3D-CTA或3D-DSA上的特点,分析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120例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患者行3D-CTA或3D-DSA资料,综合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相应临床表现后,予以内科综合、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组及介入组治疗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侧裂区出血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效果好。结论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患者,首先应积极行3D-CTA或3D-DSA,以明确病因,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卒巾患者的救治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4月收治的26例脑干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9例脑干出血,17例脑梗死;10例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结果:26例患者平均64.6(42~79)岁,病程平均(14.3±3.6)h。经治疗,5例痊愈,好转11例,死亡10例。随访11例平均17个月,其中合并语言障碍5例,吞咽困难4例,四肢功能障碍7例。结论:脑于卒中极易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或周围性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需重视早期诊断及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47-48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206例脑出血患者,对其入院后24h内、1周内、2周内作头颅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19.42%,发生时间在24h内者占57.50%。继续出血与既往史、长期饮酒和服用阿司匹林有关,而与血压及发病年龄无关。出血部位以丘脑多见。继续出血患者死亡率高。结论:继续出血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低场强MRI表现特点,提高MRI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总结2008年7月—2010年2月期间脑出血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低场强MRI表现特点。结果本组31例脑出血患者中,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25例,占80.6%,其中左侧基底节11例(35.5%),右侧基底节14例(45.1%);左额叶2例,占6.5%;右丘脑3例,占9.7%;右颞叶1例,占3.2%。病灶最小0.7cm×1.0cm,最大7.5cm×7.0cm。MRI表现为TlWI等信号23例,表现为稍高信号8例;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围伴环行水肿带11例,厚约13mm,表现为T1WI环行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模糊;侧脑室内出血亦表现为TlWI等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MRI可对超早期脑出血做出快速、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机制的研究及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筛选、出血性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