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2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共检出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出率3.5%,其主要组织学特征包括砂砰体或是纤维性间质反应、核沟、核内假包涵体、毛玻璃状细胞核等等。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上皮膜抗原和高分子质量角蛋白表达具有较强的阳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6年9月期间行甲状腺手术治疗诊断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病理学特征:癌灶呈结节状或纤维瘢痕状,与周围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部分组织伴有钙化,有沙砾感。组织病理学特征: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含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枝乳头,可有核毛玻璃样,核沟,核内包涵体,沙砾体,纤维化间质。结论对于甲状腺手术标本,取材时应书页状剖开,仔细观察,发现可疑病灶,提高微小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余鹏飞 《右江医学》2007,35(5):536-53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常规对300例经手术切除的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筛选出微小癌病例,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特点。结果300例患者共检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6例,检出率为5.3%,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状(透明)细胞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纤维性间质反应或砂粒体。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为乳头状癌变型的特殊表现,常与其它良性疾病伴发,需在外检时细致、系统地多取材,仔细阅片,以免造成漏诊,引起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一般情况下不难,但微小乳头状癌作为乳头状癌的一种亚型,有时容易被忽视,常于其他原因切除甲状腺和尸检中偶然发现,以下结合我院1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文献复习,旨在加深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65%左右.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一般情况下不难,但微小乳头癌有时却容易被忽视.对我院1998年~2008年确诊的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回顾,以再次加深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了解.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26~51岁,平均38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提示或可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肿块实性不均匀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伴有微小钙化;血流分布以内部丰富血流为主)共41例;对B超提示和可疑病例均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检查,确诊31例;所有病例均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确诊57例;58例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高分辨率超声、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低侵袭性,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病理科存档的甲状腺疾病手术病例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H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单克隆抗体兔抗人CyclinD1和鼠抗人Bax标记检测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65例腺瘤组织和60例癌旁甲状腺正常组织,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CyclinD1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蛋白表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79.17%,与腺瘤组织(x2=14.730,P<0.01)、癌旁甲状腺正常组织(x2=80.404,P<0.0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联(P>0.05).Bax蛋白表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66.67%,与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甲状腺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联(x2 =4.598,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联(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CyclinD1与Bax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联(x2=11.463,r=0.435,P<0.01).结论 CyclinD1和Bax蛋白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高表达,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1].国内外研究显示,甲状腺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具体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还尚未完全揭示.CD31,即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是内皮细胞的标志物,在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病理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患者超声(US)、临床特征及其与结节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PTC及PTMC的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PTC组和PTMC组,其中将PTMC组分为最长径>5mm组和≤5mm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350例共发现412个结节,PTMC组259个,PTC组153个,其中最长径≤5mm为65例。结论 超声检查时PTMC患者和≤5mm患者偶然发生率高,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评估结节的超声特征,对于可疑病例应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以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脂联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8例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和12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脂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脂联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94.4%),在甲状腺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66.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72例脂联素表达阳性组与6例脂联素表达阴性组比较,术前体重和肿瘤多发性与脂联素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脂联素的表达与术前体重和肿瘤多发性有关,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钢  徐骁诚  张煜  彭友  张卧  丁金旺  罗定存 《浙江医学》2015,37(4):287-290,310
目的 研究多梳基因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 法和RT-PCR 法检测3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30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30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多梳基因Bmi-1 及其mRNA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mi-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3.3%,与结节性甲状腺肿(36.7%)及与正常组织(16.7%)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mi-1 表达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mi-1mRNA 表达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 阳性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望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TRβ1在PTC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PTC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TRβ1在PTC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对PTC分子靶向治疗中靶点的选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Rβ1在46例PTC组织中的表达,观察其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包膜浸润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PTC组织中的TRβ1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χ2=4.423,P=0.035)及正常组织(P〈0.05)。TRβ1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包膜浸润以及TNM临床分期存在明显相关,转移组中TRβ1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TRβ1有可能成为判断PTC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因子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8例临床石蜡标本(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71例,配对的正常甲状腺组织71例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16例)SAFB1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FB1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三种类型的组织中表达明显不同(χ2=271.214,P0.01)。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SAFB1蛋白的表达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即SAFB1表达强者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高,而表达弱或阴性者发生率低,(Z=-4.608,P0.05),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配对的甲状腺原发癌组织差异无显著性(Z=-0.466,P0.05)。结论 SAFB1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钠碘转运体(Na+/I-symporter,NIS)是介导甲状腺细胞摄取碘的重要载体,其表达、定位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关系密切。文中主要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及癌旁组织中TSH受体(TSH receptor,TSHR)与NIS基因的表达。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36例PTC及癌旁组织,20例正常组织中TSHR mRNA及NI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TC及癌旁组织中TSH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NIS mRNA表达水平在PTC组织中显著下降,P<0.05。结论 PTC组织中TSHR与NIS mRNA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同步下降趋势,可能与TSH-TSH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的表达有无差异;KAI1在PTC中表达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KAI1蛋白在30例PTC原发灶标本、7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13例癌旁组织标本和13例良性病变标本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的表达;KAI1在30例PTC原发灶中总蛋白表达情况。结果:KAI1蛋白在PTC标本胞膜上表达明显低于胞浆中;而在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标本和良性病变中表达无差异。KAI1蛋白在PTC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无淋巴结转移者阳转移性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而KAI1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原发灶大小及患者年龄无关、与TNM分期负相关。结论:KAI1蛋白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没有定位于细胞膜可能是其失去对肿瘤进展和转移抑制的原因。KAI1蛋白的低表达对PTC的临床进程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临床演进、淋巴转移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在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8例甲状腺腺瘤、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0.01、33.47,P〈0.01;χ2=8.19、8.4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腺瘤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4.56、16.81,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淋巴转移者、无淋巴结转移者的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39、8.84,P〈0.01)。结论ER、PR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检测ER、PR能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OB-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联合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染色检测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同期癌旁3-5cm以外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OB-1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B-1阳性率分别为6.67%、13.33%、77.94%;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0.00%、20.00%、83.82%,两种蛋白阳性率在不同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B-1阳性率Ⅲ、Ⅳ期(91.43%)高于Ⅰ、Ⅱ期(63.64%);有淋巴结转移(96.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67.44%);原发灶肿瘤有侵犯包膜的(95.65%)高于无侵犯包膜的(4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yclinD1的阳性率在Ⅲ、Ⅳ期(94.29%)高于Ⅰ、Ⅱ期(72.73%);有淋巴结转移(10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58.88%);原发灶肿瘤有侵犯包膜的(97.83%)高于无侵犯包膜的(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NOB-1和CyclinD1阳性率均增高,两者出现高度的一致性,呈正相关(r=0.344,P<0.01)。结论 NOB-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过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3(TFF3)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FF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FF3在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FF3mRNA水平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TFF3差异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FF3蛋白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基本不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高表达(P〈0.05);且甲状腺癌染成棕色的区域主要位于肿瘤边缘。TFF3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个数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结论:TFF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增高,TFF3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细胞因子以及炎症细胞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基因在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基因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和40.5%(30/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OCK基因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CLOCK基因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重要关系,但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