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35侧成年男性标本上对旋髂深静脉和腹环上方5cm 段的睾丸静脉进行了观测。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了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的术式,并在临床上对15例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人施行了该术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旋髂深静脉主干平均外径6.1mm;长14.2mm,其属支上支和下支汇入主干前外径分别为3.0mm 和2.8mm。睾丸静脉在腹环上5cm 段,平均2.5支,外径2.2mm。文中讨论了与该术式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2.
对35侧成人男尸的旋髂深静脉和腹环上方5cm 段的睾丸静脉作了解剖学观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15例精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30 具(60 侧)成年男性尸体的睾丸静脉、腹壁下静脉(内侧支)、旋髂深静脉进行解剖观测。提出睾丸静脉与腹壁下静脉吻合术为治疗睾丸静脉曲张转流术的首选术式。其次,也可配合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术,治疗较严重的睾丸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4.
对50侧成年男尸的睾丸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作了解剖学观测,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6例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人施行睾丸静脉与腹壁下静脉吻合术。介绍手术方法,讨论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指出本术式较睾丸静脉高位结扎术更有利于解除睾丸瘀血和造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对80侧成年男性的睾丸静脉和大隐静脉上段的属支作了观测,根据应用解剖学基础,提出经腹股沟手术途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人施行睾丸静脉与大隐静脉上段属支吻合术,用以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髂总静脉隔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8具成人尸体观察测量了髂总静脉间隔,左、右髂总静脉隔.结果:髂总静脉间隔出现率为96.55%(66例),左髂总静脉隔出现率为71.05%(38例),其横径男5.36±0.88(1.00~14.02)mm;女4.18±1.30(0.62~9.32)mm.右髂总静脉隔无1例存在.文内对髂总静脉隔的存在与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经皮穿刺股静脉介入栓塞睾丸静脉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20具成年尸体的睾丸静脉和肾静脉等。结果:①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长度分别为 12.0 cm和 11.8 cm。②左、右肾静脉长度分别为 7.5 cm、3.0 cm;其中点处外径分别为 13.1 mm、11.7mm。③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平均为77.9°,左侧睾丸静脉汇入点距下腔静脉的间距为3.4cm,在此处其外径平均为3.5 mm,左侧睾丸静脉与左肾静脉间形成的夹角平均为 105.6°,汇入点在左肾静脉下壁的占55%(11侧);前下壁的占35%(7侧);前壁的仅占10%(2侧)。结论:本文为行睾丸静脉介入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时提供髂总静脉的长度和下腔静脉与肾静脉的夹角,左睾丸静脉内侧肾静脉的长度、外径,左侧睾丸静脉与肾静脉之间的夹角以及汇入点在肾静脉壁的位置等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行睾丸静脉分流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4侧小儿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睾丸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起始、位置、外径及分离长度。结果:腹壁浅静脉由脐眄浅静脉汇成,以腹股沟为标志线,静脉在距前正中线3.5±0.8cm处,位于浅筋膜内几乎垂直下行注入大隐静脉,分离长度6.0±1.7cm,中1/3外径2.0±0.3mm。结论:腹壁浅静脉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较为理想的分流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行睾丸静脉分流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4侧小儿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睾丸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起始、位置、外径及分离长度。结果:腹壁浅静脉由脐下浅静脉汇成,以腹股沟为标志线,静脉在距前正中线3.5±0.8cm处,位于浅筋膜内几乎垂直下行注入大隐静脉,分离长度6.0±1.7cm,中1/3外径2.0±0.3mm。结论:腹壁浅静脉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较为理想的分流血管。  相似文献   

10.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方法。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对髂骨区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摄片;临床应用改良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6例。结果:应用改良方法完成5具10侧标本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临床应用6例手术顺利移植骨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法制备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术式安全、可靠,可避免损伤腹壁组织及股外侧皮神经。  相似文献   

13.
一、精索静脉的局部解剖:精索静脉起自睾丸和附睾,全程流程较远,右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  相似文献   

14.
旋髂深动脉解剖位置恒定、蒂长、径粗,对髂骨供血范围大,符合带血管蒂或作微血管吻合髂骨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要求。本文结合11例解剖,介绍了手术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髂静脉支架成形术对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病变(NIVCL)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 4月~2018年4月我院血管外科22例行髂静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NIVCL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21例左侧髂静脉狭窄,1例右侧髂静脉狭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反流持续时间(VCT)及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VCSS)。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00%,术后无支架闭塞、下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一期支架通畅率100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结果: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1椎体,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左髂总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1椎间盘的难易程度,88.3%左髂总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结论:CCIV存在较大的变异,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髂总静脉汇合点及左侧髂总静脉对应椎体的位置,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髂总静脉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19.
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①腹股沟段沿途发出(2~4)支、外径为0.2~1.8mm的腹壁肌支至邻近肌肉,其中优势肌支长(9.0±0.5)cm,外径为(1.4±0.1)mm;②髂嵴内段沿途发出(2~8)支、外径为0.2~0.7mm肌骨支穿过肌肉附丽进入髂嵴前部;③髂嵴上段延续为肌皮穿支并穿过深筋膜支配11 cm×14 cm的皮肤.结论以旋髂深动脉蒂,可切取以腹股沟段的腹壁优势肌支肌瓣、髂嵴内段的肌骨支骨瓣和终末段的肌皮穿支皮瓣,从而形成嵌合组织瓣.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经腰背部直切口结扎睾丸静脉主干治疗复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以左肾下极为0点平面,测量59具正常成年男尸左输尿管(U)、左睾丸静脉(V)和左睾丸动脉(A)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相交高度,统计分析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①U-V在0点平面的水平距离为0~38mm,有94.9%在20 mm内;②U-V相交点距0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7~65mm,有74.6%在0点平面上、下 20 mm内相交;③在0点平面,69.5%的A-V已相伴行,未伴行者的83.3%相距在20mm内。结论:根据数据分析提示:手术中先找到左肾下极和左输尿管;在肾下极平面,绝大多数的睾丸静脉可在输尿管两侧20mm的范围内找到;虽大多数的动静脉在此高度已经伴行,但仍要注意区别未与静脉相伴而独立下行的睾丸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